乐读文学

高效PDCA工作术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高效PDCA工作术

不必担心结果出现错误

书籍名:《高效PDCA工作术》    作者:富田和成



大家在读到要因分析一节时或许已经察觉,即使经过一番“回顾”总结,却依然找不到真正的原因,有时甚至分析原因过程本身还会出现错误。

图6-6 笔记本中记录下来的“一周PDCA”图片

应当指出,在整个PDCA循环的过程当中,预先设定的假说出现错误其实并不奇怪。

例如,前不久某公司负责客户开发的市场推销员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了向不动产公司拉广告,我制作了积极参与组织不动产开发研讨会的公司名簿,并且以电子邮件形式向他们发出了刊登广告的邀请,可是却意外地没有得到任何回复。原以为这些公司对于在媒体上曝光很感兴趣,但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最终这位推销员断定,“参与这项活动的公司回复率低下”=“KDI与KPI未能形成有效衔接”。

这位推销员就此事找我商量,我向他表示,此案例的假说前提并不存在问题,只是我怀疑其中或许隐藏着其他原因。经过调查得知,实际向客户发送电子邮件的并不是这位推销员本人。我建议他向发送邮件的职员了解情况,结果发现实际向客户发送的邮件只是一份“调查表”。

事实结果表明,“发送一定数量电子邮件”这一KDI指标本身已经达成,但是却出现了KDI与具体任务“TODO”未能形成有效衔接这一罕见的错误。

其后这位推销员对邮件内容进行了改进,制作出简洁版的电子邮件,再次找出邮箱地址向每一位客户重新发出了邀请。

设想,假如那位推销员没有发现这一隐藏着的原因,那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这时那位推销员一定会再次提出新的假说,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客户发送邮件,并不时地对结果进行验证。但是在某个时间点上,他也会发觉当初部下只发送了“调查表”这一事实。

这时他会从内心发出感慨,庆幸在此之前放弃了当初的那个假说,现在看起来或许那也是明智之举。

无疑,那只是在当时情况下根据现有信息做出的最合理判断。这一事实也充分显示出PDCA自我修复的优势所在。

必须指出,尽管循环过程当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是却不能将错就错地进行验证,否则就会出现下面一些抽象的验证结果。

——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

——根本没有做到全身心投入。

——都怪我运气不佳。

如果将原因归结于精神层面,无形之中给人一种“暂时告一段落”的感觉,从而使得思维陷入停滞状态。“奋发图强”或者“全心投入”都只是“量”的指标。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固然重要,方向错了再努力终将无法取得成果。

或许上述对白经常会在办公室里听到,然而它们却是PDCA循环过程中典型的绊脚石、拦路虎。



高效质疑问难 验证篇


·作为目标的KGI(KPI、KDI)指标的达成率分别为多少?

·未能达成的原因可以考虑的都有哪些?

·除了不够努力、运气不佳之外,还可以考虑哪些原因?

·是否可以考虑人员(信息、地域、时间、对方,以及交往)方面存在着某种潜在的原因?

·可以考虑都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这些成功经验是否能够在下一轮PDCA循环当中继续得到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