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高效PDCA工作术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高效PDCA工作术

第七章 调整阶段:基于验证结果的“改进”与“拓展”

书籍名:《高效PDCA工作术》    作者:富田和成



●系统理解“调整”(ADJUST)并非易事


在进入说明之前,首先还要对PDCA的各个阶段重新进行一番梳理。

·“P”设定目标,提出课题,制订KPI指标,找出解决方案。

此阶段成果=总体目标(KGI)、课题(KPI)、解决方案。

·“D”将解决方案具体转换为行动措施,制订KDI指标,将行动措施进一步落实为具体任务(TODO)并予以执行。

此阶段成果=行动措施(DO)、KDI指标、具体任务(TODO)。

·“C”对KGI指标、KPI指标及KDI指标进行验证,找出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

此阶段成果=达成率、失败原因、成功经验。

·“A”根据验证结果找出调整方案,为下一个循环做准备(或者终止循环)。

此阶段成果=调整方案。



调整阶段验证结果带来规模变化


最后的调整阶段,目的是基于验证阶段的验证结果探讨今后的对策,它承担着PDCA循环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是承上启下,但是根据判断PDCA循环也可以就此终止。包括这一内容在内,我们将调整阶段的成果统称为“调整方案”。

调整阶段“A”在整个PDCA循环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通常,我们将这一阶段理解为,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之上,为下一个PDCA循环做好准备。那么在现实当中,如何才能够使PDCA下一个循环更加富有成效呢?

事实上调整阶段之所以显得比较复杂,是因为验证对象KGI、KPI以及KDI所涉及的规模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验证结果,参与“调整”的对象也出现了极大的变化。

所谓调整对象,可以有以下四种情形。

情形一:需要对总体目标进行调整。

情形二:需要大幅度修改计划。

情形三:需要调整解决方案、行动措施(DO)以及具体任务(TODO)。

情形四:不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根据上述不同情形,开启下一个PDCA循环的方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此将在稍后详细阐述。

下面将分三个步骤,就调整阶段的内容做一个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