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高效PDCA工作术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高效PDCA工作术

要领七 利用思维导图提升思维能力

书籍名:《高效PDCA工作术》    作者:富田和成



当翻开笔记本却仍然感到摸不着头绪时,我就会使用思维导图。

众所周知,所谓思维导图,就像是逻辑树一样的无限集合。

如果说做笔记是为了得到新的发现,那么使用思维导图既是为了得到新的发现,同时又对思维进行了梳理。

对我来说,使用思维导图早已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无论是公司工作还是个人琐事,只要思维出现紊乱,我便急于使用思维导图对思维进行梳理,否则就会焦虑不安。我现在之所以能够对高效PDCA工作术运用自如,那也是因为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它让我学会了对所有事物进行严格分类。

我这里有一些自己二十几岁时留下的令人怀念的资料,拿出来供大家学习时参考。

思维导图的主题大小不一,下面介绍的是相对较大的主题——“季度总结”,用PDCA来说属于中循环。图中展开的所有要素,无一不是PDCA沉积的结果。本书原则上只介绍了PDCA小循环的一些基本内容,熟练掌握思维导图后,对中等规模的课题也能够做到驾轻就熟。



应用提示一:一堆纸不如一台手提电脑


下面我就思维导图的应用做一下具体说明。

或许有人习惯将思维导图绘制在白纸上,而我却是个坚定的数码派。

如果把思维导图绘制在纸上,有时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却因为没有书写空间导致思维被迫中断。既然要绘制在纸上,就会希望能将其设计得十分精美,这一点或许各位也有同感。

但是细想起来,既是梳理思路却又要事先设计好布局,这似乎让人有些无所适从。然而在数码世界,忘记了的东西一旦察觉随时可以添加上去,不会受到任何客观因素的限制。

顺便介绍,据说用白纸绘制思维导图,纸面不足就要开辟新的空间,把节点内容(要素)书写在另一张白纸上,并以此为中心继续展开。

与此相反,数码工具无须特地分割空间。无论层次如何扩展,只要使用带有关闭节点功能的软件,总可以让你随时掌握整个画面。

作为参考,目前使用的思维导图软件多为XMind公司出品的XMind软件(一款商业思维导图软件)。此软件可同时在Windows和Mac程序上运行,非常适合公司年轻职员使用。



应用提示二:暂时脱离PDCA框架的束缚思维导图的基本目的,是对课题进行梳理。


将希望达成的主题目标置于中心位置,围绕主题填写可以想象到的所有因子,注意不能有任何“遗漏”。一旦确定主题目标,便开始在思维导图中尽可能详细地对目标进行分解。

图3-5 有关季度总结的思维导图

对目标分解到一定程度,就要在上面填上对现状的反思、数字目标(KPI)、解决方案以及(下一阶段的)行动措施,并且进行不同程度的展开。这时,只要是脑子里可以想象得到的,都可以写在思维导图当中。思维导图既是因式分解的工具,同时也是PDCA的参考记录。

其中唯一应当注意的,是前面曾经提到过的“第一层次遵守MECE的原则”。在课题尚未建立之前,必须始终保持稳定的视线,一旦课题大致确定便可以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应用提示三:争分夺秒,身体力行


记得第一次制作上面提到的季度总结思维导图时,我只顾埋头伏案,不知不觉半天时间竟然一晃而过。

接下来的推敲内容、调整设置同样花费了一些时间,最后我总算制作出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在定期检查阶段,包括修改内容数据,每一次仍然需要花费两到四小时。

原则上,主题越大,制作思维导图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因而就越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理想状态应当是关闭所有网上链接,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聚精会神。

每逢周末,我的可用时间通常不超过五小时。为此我的经验是,或者集中精力“两小时攻克难关”,或者有意识地将主题缩小,围绕一个具体题目绘制思维导图。

图3-6 思维导图编制要领



应用提示四:想到问题随时分解


在利用因式分解展开主题之前,应当尽可能在思维导图中填入更多的内容(直到继续挖掘没有任何意义为止)。

这时无须介意位于中间位置的主题是否重要。想到的问题随时分解,重要的是大家对思维导图的积极参与。

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在接触思维导图半年之后,绘制一张思维导图所需时间可以降至80%,一年以后便可以降至50%。



应用提示五:保持强烈的好奇心


我自以为有一套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的独特方法。每当制作起思维导图时,我总是希望把背景的颜色、线条的轮廓以及图框的形状勾勒得绘声绘色,就像小学生喜欢在笔记本上贴满可爱的贴画一样。

这种事情看起来毫无意义,但是当我打开电脑,屏幕上出现画面时,那华丽的色彩让我感到心潮澎湃。

这与使用四色圆珠笔做笔记的感觉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