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高效PDCA工作术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高效PDCA工作术

第三章 计划阶段应用篇:“因式分解”提高假说精度

书籍名:《高效PDCA工作术》    作者:富田和成



●因式分解决定PDCA的速度与深度


在我的心目当中,运转高效PDCA工作术,如果用驾驶汽车来比喻,就好比是“判断式驾驶”。

对高效PDCA工作术来说,以“安全驾驶”为目的的现实的驾驶方法并非理想的方法。以“全速驾驶”为目的的所谓“判断式驾驶”,才是迅速到达终点的最佳选择。它可以带领你在高度精准预测的基础之上,规避各种重大事故的风险,开足马力朝着目标勇往直前。

正因为如此,提高假说的精度成为高效PDCA工作术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支撑这一假说精度的基础,便是“因式分解”。

这里引用的是数学当中的一个术语,其基本目的,是尽可能详细地罗列出构成“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各种因素。

包括因式分解在内,我在说明问题时经常会使用一些“公式符号”。

除了数学概念之外,当然也包括文科学生容易理解的、逻辑思维当中经常使用的“逻辑树”的概念。目的无非是将问题细化,为此下面我将使用逻辑树的概念加以说明。

百闻不如一见,下图便是所谓逻辑树概念的一个实例。

图3-1 逻辑树实例

最上面一段显示的内容,便是因式分解的对象。

这里选择了“好上司”的例子。假设选定的课题是成为一名好的上司,那么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的上司?我们没有必要为此烦恼,只要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好上司”,并且尝试着将它因式分解。通常作为一名“好上司”,无非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个是“在人格上具有魅力”,另一个是“在工作上具有魅力”。

所谓“在人格上具有魅力”,同样存在着诸多因素。

通过对事物进行分解,我们可以详细地了解到事物的本质,掌握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需要解决的课题,制订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无疑,通过对课题进行比较,我们还可以找出一条最为便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对于那些比较单纯的目标,或许不需要通过因式分解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我在初级篇当中才没有做更多的阐述)。但是对于那些设定值较高,更接近于PDCA大循环的目标,其中包括受外界因素制约解决起来难度较大的目标,进行因式分解(即运用逻辑树的概念)自然成为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