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如何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乐读文学 > 外国小说 > 如何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第2章 分解数据,找到“问题的关键”

书籍名:《如何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柏木吉基



明确目的或问题、大致把握现状之后,就进入提出假设、确定问题关键的阶段。那么,具体应该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呢?

“问题的关键”是指从诸如“东京支店”“产品  B”“20~30  岁女性顾客”等切入点找到的引发问题的关键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数据和分解数据的视点很重要。因为要锁定“问题的关键”,需要准确把握数据所显示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对分解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锁定关键点。

例如,面对“最近销售业绩下滑”的问题,如果不考虑“用哪些数据、看哪里、怎样看”就开始分析,就可能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仍然无法获得理想的结果。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图  2-1  是根据手头的上个月销售数据,假设“某个区域存在问题”,用不同区域的日平均销售额做成的柱状图。如果有人根据这张随处可见的图得出结论,认为“区域  B  存在问题”,他的上司一定会提出质疑。

图  2-1  不同区域的日平均销售额(某个月)

“这只是上月的数据。其他月份是什么情况?今后预计会变成怎样?”对此,可能很多人都会(在心里)大喊:“早说啊”“那要怎么办”。然后不得不再去查看过去几个月的销售额,重新进行分析(图  2-2)。

图  2-2  不同区域的日平均销售额(过去  5  个月)

从这个折线图反映的趋势来看,似乎可以认为“区域  B  的业绩的确不好,不过区域  E  的减少趋势也需要注意”。把这个图表拿给上司,结果又被追问:“你比较的是日平均销售额,但这些区域能直接比较吗?”如果每个区域的店铺数量不同,单纯比较销售额就没有任何意义(图  2-3)。

图  2-3  每个区域的店铺数量

用每个区域的销售额除以店铺数量,重新把各区域的单个店铺平均日销售业绩制成图  2-4  所示的图表。从这个图可以发现,与其他区域相比,区域  B  的销售业绩并不差。至此,已经重新分析两次了。

图  2-4  每个区域的日平均销售业绩(单个店铺)

其实这些工作都只是“数据整理”,并没有通过“数据分析”来寻找导致销售额减少的原因及其对策。也就是说,做到这里才算是通过分析数据锁定了应该深入挖掘的对象(问题的关键),站在了分析的起跑线上。

可能很多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徒劳经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其原因在于,分析者没有确立把握数据特征的视点,就开始着手整理数据。因此,每次只对被质疑的问题继续挖掘,然后又会被从其他视点追问,如此反复。

每当上司或者其他人指出一些问题,分析者都会觉得“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然而事实上,如果最初就从全面的视点把握数据,这些无用功和错误都可以避免。如果不在数据分析的“地图”上规划好到达终点的路径,而是先走起来再说,就可能会走弯路,甚至无法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