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高阶运营:从小编到新媒体操盘手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高阶运营:从小编到新媒体操盘手

1.1.3 传播结构:新的传播结构

书籍名:《高阶运营:从小编到新媒体操盘手》    作者:龙共火火


传统媒体的传播结构是树形结构,层级是从上往下的。例如,一期报纸的发行量是30万份,印刷后分发到各个报刊亭,然后消费者去报刊亭买一份报纸跟家人一块看。假设每个家庭有3个人,则最多有90万人看到这期报纸。

到了新媒体时代,传播的层级被打破。绝对的中心点消失,每个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源,形成了复杂的网状传播结构(如图1-1所示)。

我们分析一个案例:某大V粉丝量是30万,发表一篇文章后,先有5万人看到;5万人中有3万人随手转发,假设每个人影响10个人,则会有30万人看到;这30万人中,又有10万人转发,假设每个人又影响5个人,则又会有50万人看到。以此类推,实际的传播过程会更加复杂。

图1-1中,从树状传播到网状传播,传播量级从几何级变成指数级。所以微信公众号常常出现一些百万级甚至千万级阅读量的文章,这在传统媒体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图1-1  传统媒体(图左)和新媒体(图右)的传播区别



1.2  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媒体间的联系与区别


很多人研究新媒体时,对它和自媒体、社交媒体混淆不清。那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前文提到“新媒体”这个概念在1965年就已被提出,而自媒体(We  Media)这个概念是2002年年底由专栏作家丹·吉尔默(Dan  Gillmor)首先提出的。次年,美国新闻学会在研究报告上确定了这个概念。从其英文单词“We”也可以看出,自媒体更加强调普通大众在传播中的作用,这是从内容生产者角度给出的定义。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概念被提出得相对较晚,最早见于安东尼·梅菲德(Antony  Mayfield)2008年推出的一本电子书《何为社交媒体》(What  is  Social  Media  )中,书中将其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西方学者后来将之进一步完善为:基于Web  2.0、用户可以生成内容并进行交互的一类网络媒体。

中国人民大学赵云泽等学者研究发现,Social  Media最初有三种译法:社会性媒体、社会化媒体和社交媒体。第一种译法在国内很快就被弃用了,因为所有的媒体都带有社会属性。第二种译法现在沿用比较多,但从词典中的解释来看,“社会化”指人通过学习技能等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和新媒体关系不大。之前有中国学者将“社会化”视作从“国营媒体”变成“民营媒体”的变化过程,但和作者用它强调像Facebook(脸书)、Twitter这类新兴媒介的本意相去甚远。所以更加贴切的是第三种译法——社交媒体。

整体而言,社交媒体更强调信息在关系链间的流动。社会学中有个猜想叫六度空间理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人。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曾经用信件验证这个猜想,结果发现通过5个人就可以实现连接。

从这几个概念可以看出,新媒体的语境在发生变化。无论是自媒体还是社交媒体,这些称谓都属于在某个特定时期对新媒体的一种理解。由此可以预测,随着技术和传播环境的变化,会有更多关于新媒体的衍生词。

为了帮大家更好地区分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我们整理了表1-1。除特殊说明外,后文用“新媒体”这个词汇作为后三类媒体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