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高效PDCA工作术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高效PDCA工作术

要领二 深度挖掘、追究原因五次

书籍名:《高效PDCA工作术》    作者:富田和成



由逻辑树可以看出,针对某一主题进行因式分解似乎让人感觉永无止境。但是,如果看到再次分解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就没有必要继续勉强。

可现实情况是,多数人在进行因式分解时总是显得十分肤浅。

根据我的经验,在进行因式分解时,无论公司怎样要求尽可能详细划分,可多数人在分解到逻辑树的第三层时便无法继续往下进行。例如在讨论“如何将团队的业绩提高一倍”时,有些人便郑重其事地回答“关键是要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在考虑“新产品的促销方法”时,这些人也只是回答“最好仍然是利用SNS做广告宣传”,似乎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任何办法。

至于是什么原因阻碍了成员之间的沟通,以及利用哪一家公司,如何做好SNS广告宣传这些问题,他们似乎全然不曾考虑。如此肤浅的因式分解不可能发现课题,也不可能使PDCA循环得以正常运转。

按照我的要求,深入挖掘的深度标准至少应当是五个层次。

如果深入挖掘到这种程度,课题就会变得非常具体,而且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案,更不会使接下来的实施阶段陷入迷途。

必须说明的是,并不是要求对逻辑树中所有内容统统都要挖掘五次。但是对于有可能成为课题的事项,按照要求必须深入挖掘五次以上。

逻辑思维的另一个基本概念,是因式分解当中存在着的两种不同的逻辑树形,一种是反复强调“WHY”(原因)的WHY树形,另一种是反复强调“HOW”(如何)的HOW树形。

在查找原因时,就要反复追问并且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不行?/为什么能行?)”的问题;在寻求解决课题或者解决方案时,就要反复追问并且回答“如何”(如何组织/如何实现?)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在PDCA循环当中具有魔法般的威力。

图3-2 WHY(原因)树形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