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高效PDCA工作术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高效PDCA工作术

世人对PDCA了解的六大误区

书籍名:《高效PDCA工作术》    作者:富田和成



我总觉得,照这样下去终将不会有好的结果。

像这样,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总是会有一些人对现状感到焦虑和不安。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不安?应当如何改进现状?对此他们却很少认真思考。

即使做了一番思考,他们也不会主动地想办法改进。至于将问题纳入PDCA循环体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持续进行改善的个人或组织,就更是寥寥无几。

不用说,在新职员或者管理人员的研讨会上,指导老师也曾无数次地强调“PDCA是企业员工的立身之本”。

此次为了系统地整理编写本书,作为参考,我也曾阅读了几本社会上流传的有关PDCA的书籍。可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本能够让我感到满意。

为什么PDCA在企业员工当中竟如此难以渗透?

为什么社会上流传的PDCA书籍竟如此不令人满意?

究其原因,我认为社会上对于PDCA存在着六种致命的误解。



1.认为PDCA过于简单


这里不妨向大家透露一些内部信息。为了此书的出版立项,我曾经参加出版社的编辑会议,会上一位出版社的同事面对编辑人员提出了以下质疑。

——PDCA?如此老掉牙的选题,这种书会有销路吗?

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过这种指责,所以在听到这位同事的发言时也就不以为然了。

可以断定,轻率地认为PDCA简单的人,或许从未认真地履行过哪怕是一个循环的PDCA,最多也不过走了些过场。

认真履行PDCA每一个循环的人,对于PDCA的深刻内涵,以及它的复杂程度一定都有过切身体会。正所谓,PDCA伴随着PDCA自身的成长永无止境。进一步说,如果对PDCA有了更多的了解,PDCA的循环次数也自然会随之增加。

的确,看似简单的PDCA,如果只运转一个循环,或许并不需要更多的经验。或许那只是进入高效PDCA工作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为此,如果此书能够为你带来一些启迪,也不枉费作者的一片苦心。

但是,倘若只运转完一个循环,自认为PDCA很简单,说自己“已经了解了PDCA的全部内容”,那便是对PDCA的极大误解。这就好比在草坪上踢足球,踢进了一个球就说“足球运动很简单”。这两种想法如出一辙。

我第一次接触PDCA,是在大学三年级时所参加的一次就职说明会上。记得当时在台上讲演的Jobweb公司社长佐藤孝治先生(现在的会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今世界,企业寻求的是能够运转PDCA的人才。企业在面试时总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曾经遇到过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这明显是对你的PDCA能力的一种确认。”

听了这段话以后,我曾经模糊的视野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整个人感到茅塞顿开。

回到家以后,我立即打开笔记本,在上面赫然写下了四个英文大字“P、D、C、A”,并且查出了它们各自的含义。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行为似乎有些幼稚,可在当时我却并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就这样,我第一次尝试运转PDCA。幸运的是,我生来性格倔强,遇事总是爱刨根问底。这也最终成就了我,使我成为一名忠实的PDCA信徒。我开始日复一日地研究起PDCA,其间转动PDCA的方法也发生了无数次的变化。

经过多年实战经验的总结,我汇总了这本集大成之作《高效PDCA工作术》。



2.认为那是管理人员的工作范畴


PDCA循环,原本是统计学者以改善产品质量为目的设计出的一种管理手段。在现实中,PDCA对于企业的业务经营、项目管理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说是这么说,现在的多数年轻人则认为“自己又没有负责一个团队,PDCA与现在的自己无关”。

PDCA适用于所有课题对象。

搞好上下级关系;合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扩展自己的人脉关系;提升个人展示技巧;提高对外交涉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家庭生活;学会怎样交女友;培养兴趣爱好。PDCA无时无处不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正因为如此,PDCA成为年轻人必不可少的帮手。

心中有了目标,力争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实现目标,这其中,PDCA成为我们前进中的强大动力。无论是公司业务还是个人生活,PDCA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掌握了PDCA便是找到了捷径。年轻时养成转动PDCA的良好习惯,无论多么远大的目标,最终都可以圆满实现。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不断成长的PDCA自身也在日趋完善。

我在转动PDCA的初期,PDCA的对象还仅仅限于作为证券推销员的“新客户开发”。虽然只是“新客户开发”,其手段方法却是多种多样。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从中挑选出一两种最佳的解决方案,仍然离不开PDCA的帮助。要想因此取得成果,无疑还需要反复地实践。通过不断提高运行精度和运转速度,最终达到“技能的增长”ד增长速度的提高”这一几何增长的效果。



3.把过程的失败归结于验证(C)不严谨


在做工作时,我们谁都知道应当首先制订计划,并且按照计划逐步实施。只是很少有人定期检查,结果出了问题却无人问津,或者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说起PDCA,许多人会把其中的验证阶段看成整个PDCA循环的瓶颈。

无疑,只有计划和实施,没有检查,不可能构成完整的PDCA循环。可是细心分析便不难发现,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当初制订计划时就没那么严谨,事后的检查也同样马马虎虎。

应当指出的是,PDCA能否成功,一半以上取决于事先的计划是否完善。

如果草率地制订出计划,实施计划时就显得盲目,不知道如何验证,更不知道应当采取哪些对策。

照此下去,PDCA便不可能周而复始地不停向前运转。

相反,如果在计划上下一番功夫,确定出准确的数字目标,制订出周密的实施计划,实施起来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4.认为那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定型模式


毫无疑问,PDCA的确是为了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一种手段。如此说来,难道不存在问题就不需要PDCA了吗?答案并非如此。

我们在开展工作时,如果进行得不顺利,其中必有原因。相反如果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其中同样存在着一定的道理。多数情况下,事情进展顺利时人们就会忘乎所以,聚集在小酒馆里喝上一顿酒便以为大功告成。

这些人不知道,重要的事情在于,以往进展顺利的事情能否保证今后重复再现。

转动PDCA循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当初所制订的计划目标。遗憾的是,在验证阶段,多数人却总是将目光死死地盯住“失败的教训”。

毫无疑问,在验证阶段,高效PDCA工作术同样也要对“成功经验”进行一番探讨。因为我们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成功的取得绝不单单靠幸运。PDCA验证的内容之一,就是建立起一种假说,确认在下一个PDCA循环当中,用同样的路径能否实现相同结果的完美再现。

如果把针对“失败教训”的对策看成当前的“改善方案”,那么再现“成功经验”的尝试便是面向未来的“拓展方案”。

关于PDCA中的A,一般人都把它翻译成日文的“改善”,我却宁愿把它翻译成“调整”。我不希望大家只一味地强调“改善”,而忽视了对自己能力的“拓展”。



5.觉得问题改善了便可以万事大吉


工作当中出现了问题,任何人都会想尽办法,竭尽全力加以解决。可是,如果认为这样一来便是“履行了PDCA的义务”,那就是大错特错。

PDCA有着不同的“层面”,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在运行着各自不同的PDCA循环。

越是高层次的PDCA,运转起来就越显得“意义重大”。

举个例子,某计算机公司在开发软件的过程当中程序出现了致命的错误。在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最终查明了原因,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时,该团队运转的是“查找原因,排除干扰”的PDCA。由于问题得到了解决,PDCA也自然结束。

可是,与此同时该项目经理还在运转着另一个“确保万无一失,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的PDCA。这便是更高层次的PDCA。

必须指出,多数人只是在出现问题时才不得不运转PDCA。比如上述例子。这同时意味着,在程序问题得到解决的那一瞬间,一切都已经大功告成。可现实情况是,付出艰辛的可能只是团队当中的少数成员,或许他们对这一结果并不满意。面对存在的潜在课题,上级领导应当给予充分重视,并且通过运转更高层次的PDCA加以解决。这时,如果主要设计工程师突然因此宣布离开团队,那么此前所做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泡影。

说到容易做到难,要想保持高层次PDCA的持续运转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与其依靠自觉,不如建立起一套具有约束力的制度。

心血来潮,想起来时才锻炼身体,这种事情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每天早上六点钟准时来到操场晨练,或许只有少数人才能够做得到。

需要注意的是,“改善与拓展”和“持续改善与持续拓展”是毫不相关的两件事情。



6.遇到重大问题时才拿出来转一转


PDCA原本作为特殊的管理模式,常以处于瓶颈期的生产工序以及问题频发的中长期项目为对象,更多地被用于生产现场的管理。为此,人们总是只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才抛出PDCA这枚重磅炸弹用以应急。

毋庸置疑,PDCA可以同时面对多个不同课题,适用于所有课题对象。

为此,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公司工作,理想的状态应当是同时分别运转几个不同的小规模PDCA。

无论个人还是公司组织,刚开始接触PDCA,最好先划分一下较大的目标课题,从中挑选出较为重要且效果明显的指标,同时运转起数个不同的小规模PDCA。这样操作起来更加容易,成果也来得更加迅速。

关于这一问题,以后会详细论述。此外这里所说的“高效”,不仅是指PDCA的高速运转,同时也意味着“参与者本人得以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