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性别的历史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性别的历史

挑剔的男人

书籍名:《性别的历史》    作者:Matt Ridley



一个自相矛盾的现象出现了,男人在内心和性幻想中都是性关系随便的机会主义者,通常认为这样的机会主义者是不会过分挑剔的,但是事实上,男人对于女人相貌的重视远远超过女人对于男人相貌的要求。在女人面前,跑车和存款数字可以使男人从青蛙变成王子,而女人的财富却不能遮掩自己的丑陋(虽然现在的整容手术可以让她用财富把自己变漂亮)。广告上通常对出席社交活动女伴的要求也是着重强调外表。一个男人在寻求外遇刺激的时候不应该只局限于外表美丽的女性,但事实却往往如此。这在动物界是比较罕见的:雄性的猩猩或是松鸡都不会因为雌性外表的丑陋而拒绝和它交配,它会把握每一次机会。古代的一夫多妻的专制君主性关系相当随便,但同时他们仍然十分挑剔。他们的后宫佳丽全部都是年轻的、美丽的并且是处女之身。

我们可以解释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动物中各性别的挑剔程度和它们在抚养孩子中花费的时间是成正比的,雄性黑松鸡不过就是贡献精子而已,它时刻准备着和任何看起来像雌松鸡的对象交配,甚至于一个松鸡标本。而需要花费毕生精力哺育自己孩子的雄性信天翁在择偶过程中特别挑剔,并且尽量努力找到最好的雌性作为伴侣。所以男人的挑剔正反映出了他们对婚姻和子女的责任,而并不会像猿类远亲那样对于所有异性不加区别。这是他们过去一夫一妻制留下的习惯,挑出最好的,因为也许这就是唯一的一次选择。事实上,男人对年轻女性着迷,恰恰证明了婚姻关系可能维持终生的观点。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不同的一点在于,猩猩不会挑剔雌性的年龄,只要双方都在发情期,就可以交配;而男人在选择结婚对象时都倾心于20多岁的年轻女人,这又为更新世男人一生只结一次婚提供了一条证据。

然而人类学家海伦·费希尔(Helen  Fisher)认为,婚姻有一个自然期限,这就是为什么离婚率会在结婚后的第四年达到顶峰。四年的时间足可以把一个孩子抚养到脱离完全依赖的状态,费希尔相信,当每个孩子到4岁左右的时候,更新世女人就会重新寻找新一任丈夫,再生育一个孩子。她说因此离婚是自然现象。但是她的解释存在几个疑点。首先,四年的高峰期仅仅是统计学家所说的一种模式,也许这不是真正的顶峰。离婚率在结婚以后的任何一年都有可能达到顶峰。更何况她的说法奇怪在于,男人一向喜欢年轻的女人,而且在孩子4岁以后,男人仍然承担抚养孩子的义务。一个结婚四年并带着孩子的离婚女人对另外一个男人的吸引力已大大下降,不仅仅因为她年龄大了,更因为她还带着一个正在生长中的外姓孩子,所以男人对年轻伴侣的偏爱暗示了一种选择终身伴侣的趋向。

你粗略地浏览一下报纸上的征婚广告也可以证实我说的这些内容——男人寻求年轻的妻子,女人追求年龄较长的丈夫,尽管她们有可能要当上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未亡人。巴斯在他的调查中发现,男人寻找25岁左右的妻子,这一年龄稍微超过女人最佳生育期(她们已经白白错过了一些哺育的年限),但是距离她们最高的繁殖能力也不远。也许有人会对这个说法提出质疑:当问起雅诺马马的男人喜欢什么样的女人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处于青春期并还未生下第一个孩子之间的时段的女人(她们显然不到25岁)。然而正如西蒙斯指出的,一个25岁现代西方女人的衰老程度和一个20岁的部落女人差不多。其实这与西方男人的理想对象的年龄完全相符。



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


本章节过分强调了性别之间的差异,却忽视了种族之间的差异,但是二者往往都被归结为现代社会的偏见。甚至有极端说法认为,坚持性别差异和坚持种族差异、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异曲同工。我承认,对此我一直深感困惑。我认为不同种族间男人的本质差异甚小,而同一种族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差异却十分显著,这一论点是有据可依的。我们并不否认种族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就像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皮肤颜色存在着差异,他们的思维也可能不同。但是考虑到我们所了解的进化历史,似乎又不太可能。来自进化的压力对黑人和白人的心智施加了同样的影响——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亲族之间、部族之间和性伴侣之间的竞争关系。早在10万年前,白人的祖先离开非洲之时,今天人类的思维就已经形成了。皮肤的颜色可能受到气候的较大影响,比如在非洲和北欧的气候条件下,人们的肤色截然不同,但人性的发展受到诸如捕猎形式、御寒或防暑方式的影响极小。最重要的是如何应对人类同胞的竞争,在任何地方无论男女都是如此,但是男人和女人各自所面临的问题却大不一样。

这就是人类学和达尔文主义的本质区别所在。人类学家坚称欧洲城市男人和部落丛林男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都大不相同,这种不同大大超过了他们和同处一地的异性之间的差异。的确,这门学科的基础就是如此,人类学坚持研究人类种族之间的不同,这导致人类学家们夸大了种族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其中的相同之处,即男人之间的搏斗、竞争、爱、炫耀还有征服世界的欲望等。所以事实是,丛林男人用长矛和棍棒来争斗,芝加哥男人利用枪支和法律手段斗争;丛林男人希望登上首领的宝座,而芝加哥男人希望成为高级合伙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传统、神话、工艺、语言和仪式只是浮在表面的一层泡沫,泡沫下面却隐藏着人类之间共有的本质,虽然男女之间还存在差异。对于火星人来说,人类学家研究种族之间的差异,就如同一个农民研究田地里每一个麦粒的差别一样,火星人更有兴趣研究整片田地里最典型的小麦植株。真正有吸引力的应该是人类种族之间的共性而非差异。

人类共性中最为持久不变的就是性别角色的扮演。像爱德华·威尔森(Edward  Wilson)说的那样:

在不同的文化中,男人的角色都是主动追求和攫取,而女人则是受到保护或买卖。儿子们放荡不羁,四处纵情;女儿们则有可能遭到别人的蹂躏。在性交易中,男人总是买家。

约翰·图比和雷德·考斯米德把这种对于人类共性进行文化解释的质疑表达得更加直率:

只有当女人会发动战争突袭村庄劫掠男人做自己丈夫,或者父母为了保护儿子的贞操而拘禁他们,或者当不同的文化在审美、赚钱能力、相关年龄等方面表现出相同的偏好时,我们才会认真考虑“文化可以解释人类差异”这一断言。

就像一味地否认性别之间的差异一样,过分夸大两性的差异也是一种愚蠢的表现。就智慧而言,我们没有理由去相信男人比女人愚蠢或者女人比男人愚蠢,因为没有任何进化学说或数据可以支持这种言论。如前所述,数据只是提示男人也许更擅长抽象和空间的任务,女人则擅长语言与社交,关于性别中立的测试很难设计,但这确实有助于驳斥那些认为男女智力完全一致的无稽之谈。

另外,性别之间的差异也不能成为任何事情的借口。安妮·莫伊尔和大卫·杰塞尔说过:“我们不应把一切符合生物学的天性神化,比如男人的暴力倾向和滥交的天性,这不是健康社会的法则。”

人们常常容易忽视事实的现状不同于“应该”的情况,如果我们选择通过政策矫正男人和女人思维上的差异,我们就违背了人类的天性,其程度相当于非法谋杀。我们应该清楚,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在纠正差异,而不是发现共同点。一厢情愿地认为两性是相同的,仅仅是一种宣传而已,对两性的任何一方都不利。

————————————————————

(1)  基布兹(Kibbutz):是希伯来语“集聚”、“团结”、“集体定居点”的音译,它指的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农业公社或集体农庄,它既是一种农业经济实体,也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自治组织。——编者注

(2)  厌恶疗法:或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厌恶治疗曾采用痛性电击作为厌恶性刺激,治疗恋物癖、异性装扮癖及各种性欲倒错者。——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