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如何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书籍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有的读者会说,我教的方法他都学会了,他知道如何解读一本书,也能绘制出思维导图,但是他讲的书为什么别人就不爱听呢?听众听着容易走神,或者连他自己都觉得没信心,这怎么办呢?我只能跟大家说说我自己是怎么做的。

我的训练方法是,首先要看很多优秀的电影,从那些电影里面去学习人物讲话的节奏。好的电影里的人物的表现力是很强的。比如《勇敢的心》,我们在辩论赛的时候天天看电影,《勇敢的心》可能是我看过遍数最多的电影。

1997年,我上本科四年级,在西安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档节目,叫《电影30分》,每天花30分钟的时间讲一部英文电影。那时候我每天自己一个人到演播室,把英文的电影录音扒下来,然后翻译成中文,放一段英文讲一段中文。

这个过程当中,我就能够从这些很有表现力的电影人物身上学到很多演讲的节奏、演讲的方法。还有什么是高级,什么是低级;什么是不伤害人的幽默,什么是讽刺人的挖苦。

所以,要学习好的电影、好的相声、好的演讲,然后进行科学的练习,不断迭代自我。谁都不是天生就会讲课的,我也一样。我今天用的语言模式,所谓的套路或各种包袱,都是在刻意练习中积攒的。只有积攒得足够多,人才能产生创造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边界


读书,要学会不断地拓展认知的边界。我有句口号,叫“先学再有兴趣”。为什么要先学再有兴趣?我见过特别多的朋友,他们会说我喜欢什么方面的内容,才去读什么样的书。

当你局限于只读一种书,并且一直这么读下去的时候,有时候会错过更多的好东西。因为你没心思,所以从来都不会去看。但有可能你尝试了,就会激发起新的兴趣。

比如到今年(2019年)以前,我几乎没有读过科学史的书,可以说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但是当我硬着头皮把《世界观》读完了以后,兴趣大增,觉得这种书太有意思了。每个人都一样,我也不例外,但如果没兴趣就不去做,那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获得新的知识。

先学再有兴趣,你的心才可能撕开一个“知识的缺口”。当你打开知识的缺口时,你才能够发现新的知识。

我最近讲了一本书叫《能力陷阱》,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很多人特别容易陷入自己的专长。因为擅长做这件事,所以使劲做这件事,越使劲做这件事,就越擅长做这件事。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已经陷在自己的人生局限里了。尤其是管理者,总喜欢替员工解决问题,到最后成了全公司解决问题的能手,但是公司最需要的战略方向你却没有确定。所以不要陷入能力陷阱当中。

你需要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经常去读一些自己不想读或者不常读的书。就像别人给我推荐《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的时候,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读,因为它没有逻辑,没有论证。但是读进去之后就觉得它很好,它是完全不一样的写作方式。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慢慢把自己变得更丰富,这样才能不断解读各种类型的书,并且把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

小结

1.复盘思维导图,拯救人类记忆曲线。

2.去除私心,沟通的控场能力从调整心态开始。

3.善用“知识的诅咒”,给比你厉害的人讲课。

4.语言能力靠积累,多看电影、演讲和相声。

5.小心存量技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书单。



在前面的内容里,有一个词出现频率很高,那就是“思维导图”。

对很多人来说,读完一本书都很困难,更何况是看完之后把一本书讲出来。我不仅要讲出来,还要把每本书都讲得很清晰,而且保持这样稳定质量的输出四年多,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答案是掌握一套思维导图构建方法,我认为这是一种高效的“知识输出法”。我每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用思维导图将其进行梳理,这种方法在知识吸收上很有优势,一是看起来非常清晰明了,二是动笔写过的内容更容易在大脑中获得长期记忆。

当然,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绘制的思维导图也就会有差异。各位读者可以参考我的方法,逐渐掌握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输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