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调整心态,讲书不为取悦听众

书籍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讲书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取悦听众,要有平常心。我一般都抱有一颗“送礼物”的心态。虽然耽误听众很多时间,还有人专程从外地坐飞机来听我讲书,但是我觉得讲书是为了送听众一份礼物。

你会发现,在生活当中,如果你特别想取悦某些人,反而得不到他们的心。人和人之间都有一种奇妙的缘分。你最应该做的事是淡定,踏踏实实地怀着热情,把这本书里最有价值的内容送给对方,你们之间的缘分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有上千万用户在听“樊登读书”,我们没有刻意地取悦过任何人,我们没有说一定要讲到使听众心花怒放。我认为不需要有这种预设。一本书只要值得讲,知识本身就足够支撑起来了。只要听众听到这个,就会喜欢。

一个人私心杂念过多,他做事情的状态一定不正常。我现在回看自己早年间的讲课视频,就发现那时候讲课跟现在的状态不一样。我现在讲课基本上不需要暖场,也不需要刻意让大家高兴,不需要刻意让大家都喜欢自己。

但那时候不一样,我是个年轻老师,谁也不认识我。讲台底下坐的都是陌生的面孔,甚至是有些冷漠、历经沧桑的面孔。这时候我就特别希望他们能够放松,能够喜欢我,所以我就会花很大的力气去想办法取悦他们。

我现在看到过去的自己都觉得不舒服,怪怪的。但我知道,从取悦听众到收放自如,这中间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过程。一个人从心虚走到淡定,回归到平淡,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

后来我有幸与一些真正的大师对话,就发现他们都是平静且坚定的。一次,我跟曾梵志聊天(曾梵志是很有名的画家,一幅画恨不得卖一亿元),就感觉到他浑身都散发着淡定的气场。虽然他也听我讲书,也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但他与别人的对话方式中丝毫没有要取悦别人的意思,我们的沟通就非常平等。

我也和世界正念大师卡巴金聊过天。他时刻都处在一种“正念”的状态中跟你聊天,这种状态是需要用一辈子去慢慢修炼的。一个人的心态和气质需要慢慢培养,不用着急。

在讲书之前,你只要想清楚第一个环节就好。想好第一句话,就能顺着坡道讲好第一个段落。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始,就会很自然地往下进行。即便紧张,忘记了下面的内容,也没关系,这时你可以看一下思维导图,实在不行查一下书,这都很正常。

只要调整好心态,很多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聪明地和听众互动


关于台风,我的理解是,这不光是要消除紧张的问题,还要看能否迅速转换角色,能否处理突发事件,能否接受听众的反馈。这和讲书人的素质密切相关,尤其是最后一条——爱。

为什么爱很重要呢?站在台上特别紧张的人,往往是因为缺乏爱。小时候内心缺乏爱,所以他才会过度地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肯定,得到爱。从亲密关系的角度切入,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件事。如果内心缺乏爱,在台上就会把大家无意的走神、接电话的行为,都视作是一种对自己的冒犯。一句话,你们都不爱我。

要想深层次地解决上台紧张的问题,就要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自我调适。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可以借鉴,比如先尝试在台下找一些面善的人,或找那些愿意跟你互动的人互动。因为台下总会有一些愿意积极互动、愿意主动为你鼓掌的人。我们可以先从他们身上去吸取一些能量,慢慢获得自信。

很多人说,我得练得特别熟练,台风特别稳,才能开口讲书。但问题是,只有你开始讲,才能不断地进步。在台上的练才是真的“实践”,在台下的练叫“模拟”。所以,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有些演讲培训倡导大家去刻意地建立心理优势,我是不太赞同的。比如,有的教练告诉学员,上台的时候就把底下的听众看作大白菜,然后你就会特别放松。我觉得这种方式很好笑,而且不高级。

你的价值不取决于别人对你的评判,你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这是最重要的心态。李中莹有一次上课,开场的第一句是:“我从来都不比任何人差。”第二句紧接着是:“我也不比任何人强,我们大家是平等的。”这两句话一讲完,大家都觉得这个老师很有深度,很厉害。

至于你讲得好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任何人都值得被别人尊重,都可以站在讲台上。当然,咱们尽量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要讲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



对方比你认知水平高,你该如何讲书?


你觉得是新知的东西,怎么能确定它对于听众来说也是新知呢?这种怀疑会使得演讲者心里忐忑不安。

我一开始讲课的时候,底下坐的全是企业的强人。我给经营企业的人讲怎么经营企业,这得有多大的压力?讲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企业家知道的事情也会有局限性。虽然他们经营企业非常成功,但是他们听我讲科学原理,讲知识点,仍然很有收获。

你可能会觉得对方的认知水平比你高,比你厉害,你讲的内容对他们来说都不新鲜了。其实不需要担心,因为每个人都有知识盲区,所以你讲的内容是能够弥补他们的某些不足的。

另外,我还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真正听过很多课的人,在听课的时候,他反而会找到新的灵感和收获。越爱学习的人,越不会说他全部都掌握了,他们一定是虚怀若谷的。

渐渐地,实践的次数多了以后,我们对内容会建立起敏感性,会大概知道用户对哪一块内容比较关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你逐渐会站在听众的角度思考问题,预判效果,这就是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