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讲书前要了解的两大原则

书籍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  以书为据,别跑偏


猎豹网的创始人傅盛是一个很挑剔的读书人。有一次,他跟我说,他在“樊登读书”和别的平台间做了很长时间的取舍。他的办法就是在“樊登读书”上选一些他读过的书,然后听我讲得如何。

他认为,讲书人讲的确实是这本书的原貌,他才会听。他也听过很多其他平台的讲书,讲的根本就不是书里的东西。

那天我见到著名投资人王刚,他是投资滴滴出行的传奇投资人。他告诉我说,我的讲书改变了他的学习习惯,让他的学习效率提高了很多倍。但他说他不喜欢王阳明,因为他曾经在其他平台听过一位老师讲王阳明,他听完了觉得王阳明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我建议他再听听“樊登读书”上讲的王阳明。他听完说,王阳明还真了不起。

我提到这些事件并不是为了吹嘘自己讲得多好,或者“樊登读书”比其他平台更优秀。而是想说明,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一样的讲书效果。

我坚持的一个原则是,讲任何书都尽量不要夹带“私货”,也就是不能延伸特别多自己的东西,因为这样你就背叛了这本书,耽误了听众和读者。

既然选中了一本书,首先你就要尊重它,要以它为核心内容,要遵循图书的结构。我在讲书的过程中,除了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加入一些技巧性的串语,剩下的核心内容一定是依据图书的脉络而来的。



●  讲书是再创作,而不是单纯摘要


创作和摘要是两回事。把所有要点画下来,然后从头到尾念一遍,这叫摘要。

“樊登读书”的主编慕云五老师说过一个概念,他说“樊登读书”是“化学讲书”,而其他很多人讲书是“物理讲书”。这里面的区别是什么?物理讲书就是把内容片段摘下来,拼在一起,这种解读图书的方法意义不大。化学讲书就是重新创作。

我们之所以需要讲书,需要听书,就是因为看原文的时候,有的读者读不懂;或者有些文字过于书面化,读起来很累;或者原文是外文翻译过来的,略显生涩。我把讲书比喻成“中文翻译成中文”,把原文读不懂的中文转换成简单好理解的中文。

切记,讲书的过程一定不是念原稿,也不是删节版原稿。讲书是再创作的过程,是用自己的语言使它通俗化以便于大家理解的过程,所以你可以加入很多创作的东西在里面。

读到这儿,很多读者会说,那这一条跟上一条矛盾了。前面说我们要尊重书,怎么现在又说要创作呢?实际上,不矛盾。前面说的尊重是指准确地理解这本书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能加一些生活案例,加一些联想的内容。比如你举的案例和书中的主题无关,你表达的观点就跟作者想要表达的完全不一样,这就代表你没读懂。

我讲过一本书叫《复杂》,出版社的人都觉得这书讲不了,没人能把这书讲明白,因为太复杂了。但我从那本书里读到了非常重要的东西,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复杂性科学思维。我觉得没什么难的,于是就把那本书讲完了。出版社的人听完说,我讲的就是原文的意思,而且比原文清楚多了,最重要的是能听懂。我想,这是讲书的价值,也是我们这些讲书人讲书的意义所在。

讲书和当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上学时,有一位数学老师,教我们几何代数。第一节课,这老师一进教室就拿着圆规画了一个圆,然后开始画切线,一直不说话,就只画图。然后等他把整个黑板全部画完了以后,下课了。

我们全部呆住了,完全看不懂。后来这位老师被学校解聘了,好像他这辈子也没能再成为中学老师。为什么呢?他没有对教学知识进行“再创作”。他就觉得,这还用讲吗,这么简单,一看图就明白了。

我发现,越是优秀的老师,越有同理心。他能感受到别人的知识盲区,破除“知识的诅咒”。他能预判到别人可能听不懂某些知识点,于是用一种降维的方法讲给别人听,使其明白。

我有一次在山东演讲,遇到一件很感动的事。有一位80岁的老奶奶,从德州一大早赶高铁跑到淄博参加我的线下活动。我问老太太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跑来听演讲,她说她不识字,但是她儿媳妇给她办了一张卡,让她听我讲书。她说她以前不会带孙子,老跟家里人为这事吵架。后来听了我讲的很多关于家庭关系的书,现在特别会带孙子,而且也会沟通了,她现在和孙子、儿媳妇的关系都处得特别好。

以上是关于讲书前必须要了解的两个原则。听起来有点矛盾,实际上不矛盾。首先要尊重原文,但同时一定要创作,要把它变得更加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原文和再创作的比例及尺度


那么,如何确定哪些话可以创作,哪些话一定要用原文呢?我的标准是,尝试一下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



●  原文写得好,把它念出来就好了


如果一段原文不容许出错,要保持科学性,或者一段原文写得很美很有诗意,就可以严格按照原文来念,但要控制比例。如果通篇引用原文,大家就不用听你讲,去看摘要就好了。虽然我还没有摸索出一个固定的比例,但照搬的情况最好不要超过原文的10%。

我一般会选书里精彩的总结性语句做结尾。因为每本书的作者在写结尾的时候都下足了功夫,一般都写得很精彩,很有诗意,所以我会把结尾拿出来做我们整本书的解读收官。



●  利用故事把一个道理讲清楚


如果你有更好的表达方式,能更平实地把一个道理讲清楚,那你就讲故事。换句话说,就是再创作。

但要切记,这种创作一定不能加入个人化的判断性的解释,因为你的判断不是作者的判断。用“樊登读书”会员的话说,你注水太多了。讲书的时候,尽量不要做评论,不要加太多自己的观点。这样讲书才更有依据。

有一次,我看听众的评论时,一位听众说:“樊登老师,您那个地方讲得不对。”我就跟他们讲,原文确实是这么写的,假设错了,那可能是作者写的时候出了点偏差。

再创作的过程中,个人的观点和论证方式,或者联想、举例等延伸的内容,最终的目的都不是证明自己正确,而是为了证明书中的观点。只要把这个原则记住,就不容易“注水”。



●  切忌改变书中的观点


规避了“注水”,还有一个我最担心的问题——改变书中的观点。

明明书里边不是这个观点,解读的时候人为地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想发表这样的见解,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明确说清楚这是你的观点,跟书没关系。或者说你基于这本书,进行了一些个人思考,供大家参考。

这个补充性的说明是非常重要的。在论证的方式上,我们可以做一些变化,但万万不能改变书里的观点。书里的那些案例,如果你觉得很好,那就留下来。如果你觉得生活中能够找到更贴切的,也可以换个案例。比如工具类的书,我在讲书当中一般都会加上自己的案例,这样大家更容易听明白。但最终落脚的论证不能偏。



●  遵循原书逻辑,有目的性地侧重


前面说过,一般书的写作是遵循一定逻辑的。但我们讲书的时候,一开始为了吸引听众,可能从第五章的某个小节就切入了。那接下来有的人会问,讲书是按照吸引力高低的顺序进行,还是按照章节的顺序进行呢?

我的建议是,在整个论述的过程当中,最好按照章节顺序进行。



讲书最重要的步骤是构建坡道


我看完每本书之后,都会绘制一幅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最难的是第一笔。这第一笔也是最有意思的,我把它叫作“坡道”,这个坡道完全是根据自己对书的理解建立的。构建坡道的时候,你可以用书里的内容,可以用自己的经验,也可以用自己的故事。

一开始建立坡道很难,因为这个坡道往往决定了整本书的解读方向,也会影响讲书的思路。下面我就分享一些建立坡道的原则和方法。



●  建坡道的时候,你可以用书中最打动人的一个点入手


构建坡道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听众从一开始就重视这本书,让听众觉得这本书有意义。

以《掌控谈话》为例,我的坡道写的是“有些谈话,你不得不掌控”。比如书里的谈判专家,经常要处理人质事件,他几乎每次都能把赎金从30万美元谈到5  000美元,成功率超过90%。延伸一下,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充满谈判行为的场景,虽然严峻程度不同,但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掌控谈话》里的方法。

接下来,我会讲这本书里最打动我的一个点。比如《掌控谈话》这本书为什么打动我呢?我们过去学的所有谈判类的书,都是强调让对方点头,希望对方说“好”。但是这本书的作者做了多年FBI谈判专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你一定要想办法让对方说“不”。这时候,对方会有掌控感,会觉得这次谈话他并没有让步,反而说了好多次“不”。这时候你就要趁机往前推进,推进的结果是一步步地解决这个问题。

作者的这个思路让我脑洞大开,这也呼应了我前面写的,如果书里的内容让你觉得意外,耳目一新,那这些内容就值得被记录下来。



●  一上来就抓住别人的注意力


很多人在开场的时候,喜欢先客气客气。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我发现,只要讲书的人有一点点客气,都会影响效果。比如我讲《国史讲话:春秋》那本书的时候,开场第一句,我说:“今天我硬着头皮讲这本书……”

这就是“废话”。首先,你是不是硬着头皮跟听众没关系。其次,听众会说,既然硬着头皮,那你干脆别讲了。我们会觉得自己得客气一下,谦虚一点,但听众感受到的是你的不自信。你对自己讲的内容都不确定,那我们为什么要听你讲呢?

所以一开始要直击主题,把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讲。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最棒的故事、最棒的案例、最具颠覆性的新知,还包括生活场景的代入。

比如《增长黑客》一书。我第一句话就讲它的意义:这本书解决的是如何低成本实现爆发式增长。然后开始举例说明,用了书里面Airbnb的故事。


Airbnb创业者在初期发现,网站的访问量很大,但是订房的很少。他们发现大量的人在打开页面以后,一看到房间的照片就退出了。

原来,房间主人只是用手机随手拍了些照片,而这些照片并不能真实展现出房间的舒适度和空间情况。但实际上,房间的真实体验远远好于网站上面的描述。

随后,他们雇了一支专业的摄影团队,亲自上门把纽约范围内的所有房东的客房进行了高水准的拍摄包装。经过专业拍摄宣传的房间,截至当月月末统计的预订量足足比上月翻了2~3倍,公司的利润也直接翻倍。

讲完这个精彩的故事,加上各种数据和事实的铺陈,我最后告诉大家说,不要担心,我们从这些案例里可以总结出一套方法论,就是《增长黑客》的核心工具。这样就吸引着听众听下去,同时逻辑是非常顺的。

把最珍贵、最核心的部分放在最前面讲,这才是正确的做法。有人会说我要藏着这个包袱,最后再把包袱抖出来。千万别这样,你这样做其实是高估了听众的耐心。听众一定是先重视,才能听得进去,越听进去才会越重视。



●  从哪里找到坡道?


有些坡道直接从书里来。比如《清单革命》,一上来就是几个惊心动魄的故事,直接用这个当坡道就可以了。

有些坡道是以生活场景代入的。比如《即兴演讲》开篇时,我就问大家,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个说话语无伦次且没有重点的人?如果你不希望自己成为那样的人,那么你要不要读一下《即兴演讲》?

有些坡道是出其不意的。比如《这书能让你戒烟》。我先不讲内容,而是说为什么今天要讲这本书,因为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戒烟竟然不需要用毅力。我相信你们对这个也会很好奇,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为什么不用毅力就可以戒烟。

有的坡道比较难找,就需要制造一些亮点。比如《活好》是一本作者与百岁老人的谈话录,非常具有挑战性。它没有工具,也不是哲学书,更不是什么理论书。怎么建立坡道去引起别人的重视呢?

我当时就想到了一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机会和一位百岁老人交谈?如果你在人生当中有机会和一位百岁老人交谈,他跟你畅谈他的人生经历,你愿不愿意听?

这句话讲完,大家就会觉得这有点意思,因为大多数人确实没有跟百岁老人聊过天。接着我会讲我认识的一位百岁老人——叶曼先生。讲我和她谈话后得到的感悟。大家听到我的收获,就会愿意继续听下去。接着再过渡到《活好》这本书,就很自然了。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构建坡道的过程。每次我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笔时,我就觉得讲书开始了。总之,开篇就要抓人。开篇的这一分钟,一定要让别人觉得他得把这书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