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画龙点睛,一句话总结价值升华

书籍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书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来讲,会进行价值升华。什么叫价值升华?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这本书讲这个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能够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作者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我们原来参加辩论赛的时候,一辩负责定义,二辩负责讲逻辑背景,三辩负责讲事实和例子。到四辩的时候,开始总结陈词。为什么一般四辩容易得“最佳辩手”?就是因为四辩讲的全是意义,全是在拔高。辩论这件事,绝不是为了谁赢谁输这点得失,我们是为了深入分析问题的各个层面,以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书也是一样。前面是定义的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中间一大块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到最后一定是价值升华。

比如,你知道了怕死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心理驱动力,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意义?你接下去会干些什么?你知道了亲密关系是基于你自己并不完整这一事实,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事,于是你需要把自己的内心建设得更完整,这样一来,对你的婚姻会有什么好处?如果全社会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对全社会的婚姻状况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学会从书里提炼出问题,也就是书的使命,同时将它的价值进行升华。比如《论语》可以概括成很多门类的主题,有人用来论证家庭关系,有人用来论证职场关系,有人用来治理国家,还有人用来论证心理学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在于它的主题是宽泛的,是普适性的。这就是我们说的价值升华。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写了几个公式,你发现它在所有的地方都用得上,整个自然界最底层的规律被他总结出来了。这就是说,你先找到问题,然后去看它的现状,再去看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看全书论证的过程。这样,结构就清晰了。

我们再看看《西游记》的结构。《西游记》的主题是什么?取经?克服种种困难,勇敢向前走?我们可以说书的主题是克服困难吗?那就变成为了克服困难而克服困难,这样对不对呢?不对。其实《西游记》的主题是普度众生。《西游记》开头是大闹天宫,要注意,大闹天宫不是这本书的主题,大闹天宫是为交代人物性格。就跟好莱坞三幕剧一样,第一幕出来一定是一个跟情节没什么关系的故事,展示的是这个人的能力和性格。

所以《西游记》第一幕大闹天宫是为展示孙悟空的能力,告诉大家这个人是齐天大圣。然后真正出现问题的是唐僧。唐僧发现有大乘佛法,认为自己只会小乘佛法是不行的,他现在需要去把大乘佛法取回来,这是他要解决的问题。他要去完成自己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经取回来,普度众生,这是他的核心目标。

把主题理顺了以后,接下来是什么呢?就是九九八十一难,也就是我前面讲的过程,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

取经回来之后再翻一个包袱,把经书掉到河里边,再开心一下。最后每个人各安其位,斗战胜佛、净坛使者一个个都要诸神归位。所以《西游记》这么复杂的一部作品,它其实也是有主题的,也有论证的过程,这样思考就容易读懂。

我最近讲了一本书叫《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乍看这本书,真的没有主题,因为它每一句话都是独立的,前后都不挨着。但实际上它的主题很明确,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游戏——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首先定义什么是有限游戏。所有玩游戏的人都渴望游戏结束,游戏结束,获得奖励,获得头衔,实现永生。无限游戏呢?游戏不结束,玩家的任务是让游戏不停地玩下去,这就是定义的区别。

玩有限游戏的人玩的是游戏,玩无限游戏的人玩的是边界。

苏东坡玩的就是无限游戏。跟苏东坡不对付的章惇,玩的就是有限游戏。因为章惇的目的是整“死”你,他要当宰相,最后他就当了宰相。但是苏东坡是不管自己在哪儿,都要活得快乐,活得精致,所以它变成了一个无限游戏。

直到今天,你会发现,苏东坡的思想一直活着。这就是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区别。

我后来终于看明白,《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全书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层面来论证有限和无限的。大到政治层面、法律层面、艺术层面,小到个人生活层面、家庭层面,书中展示了各个层面上的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表现方式的不同。作者到最后写了一句特别狠的话,说“世上有且只有一种无限游戏”,令人回味无穷。



图书画线有学问:什么才是精华?


前文说过,我和一位朋友都解读《从0到1》,他发现自己画的重点跟我画的重点完全不一样,他老爱画那种名言警句,而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重点。

那么,什么才是一本书真正有价值、值得记录的内容呢?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总结了8条评判标准。



1.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比如《反脆弱》这本书。我在讲反脆弱的时候,举了几个例子:把玻璃杯扔在地上会摔碎;把铁球扔在地上不会摔碎,但是它也没什么好处;把乒乓球扔在地上会弹起来。这三种分别代表什么?玻璃杯摔碎,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受损;铁球不变,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不变,这个叫坚固。

但它们都不是反脆弱。什么是反脆弱呢?就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反而更好,这才叫反脆弱。

这就是界定概念。当你在一本书里面读到这样的内容,把一个主题界定清楚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的手法和这个概念本身。



2.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为什么这部分是有价值的?如果你在读书的时候都没有觉得问题很严重,那又怎么说服别人读呢?每本书里边强调问题很严重的部分,往往是作者的着力点,它会让你觉得这本书太值得看了。

比如《增长黑客》。《增长黑客》里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问题很严重?是低成本地实现爆发式增长。我把书中Airbnb(爱彼迎)的例子告诉听课的企业家,企业家就觉得问题很严重,人家怎么那么快,人家的预订量怎么能够一个月增长6~7倍,而我们一年连20%都增长不了。

《清单革命》一上来就告诉你,开飞机手忙脚乱的时候,没有清单就很容易酿成大祸,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掌控谈话》一开始就描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沟通场景——人质被劫持。这时候你会发现,如果沟通水平不行,会有人死。所以沟通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场景下你更能体会到沟通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是你要记录的,因为这部分很有价值。如果你把这部分内容遗漏了,大家会觉得你讲的可有可无。

再比如《苏东坡传》有什么问题很严重的部分?这是一本人物传记,说实话,它本身没什么急迫性、重要性。但是我在讲这本书的时候,会强调苏东坡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如果你不读这本书,你的文学水平就属于比较低的层次。比如没有人不知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果你不知道,那就去读《苏东坡传》吧。

在我读过的书里,我特别欣赏阿图·葛文德,他写的书就和没受过学术训练的人写的书有天壤之别。他是医生,又是畅销书作家,还是白宫的医改顾问。他写的书几乎是标准化的,前两章一定让你觉得他说的事太重要了。比如《最好的告别》,上来说每个人人生的最后那一关是怎么过的,大部分的人都是因为摔了一跤,然后离开人世的,等等。你立刻就会将此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觉得自己迟早都有这一天的。所以当你觉得问题很严重时,你就马上想要进入内容里去。

中国大概有2  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北上广深的人可能没有这样的感觉。北上广深基本上是年轻人的世界,老年人毕竟少。我回西安过年时,走亲戚,发现很多人家里都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我走一圈亲戚下来,心情特别糟糕,我们家的长辈,一个个全老了。

我便联想到曾经讲的《谷物大脑》一书。书里的一个观点是,面食吃得太多,就容易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我是陕西人,我们那边很多人家里都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就是《谷物大脑》里提到的健康问题的严重性。

所以你在看这本书的时候,里边一定有这方面的论述。一定要留意这本书提出的严重后果,把它记下来。



3.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有一本书叫《这书能让你戒烟》。我不抽烟,所以我对这本书无感,觉得这书可讲可不讲。后来一位朋友推荐给我,他抽烟时间很长,居然用这本书里的方法成功戒了烟。

他引用的书里的一句话把我打动了,于是我决定讲这本书。他说,戒烟最重要的是不要调动毅力,如果你调动毅力,那你肯定戒不了烟。这跟我的认知完全相反。我过去认为,戒烟不就是靠毅力吗?不是。这本书强调说,戒烟是轻松的、愉快的。如果你动用了毅力去戒烟,那么证明你潜意识当中认为抽烟是一件好事,你只是抑制住自己不要抽。

等一两个月之后,你觉得自己坚持了这么久,就要奖励自己一根烟——这就又一次吸烟了。只需要20多天,人就可以摆脱尼古丁的控制。但是一旦你复吸,习惯就又恢复了,而且更顽固。这就是你戒烟总是失败的原因,因为很多人都是使劲儿忍着。

我看到这儿就很好奇,戒烟不靠毅力靠什么呢?他说,靠的是认知。你必须彻底认识到抽烟有多糟糕,清楚地知道抽烟对肺的伤害,对心血管的伤害,对大脑的伤害,对周围人的伤害,等等。

知道了以后,你就会把它视作一双磨脚的鞋子,你受得了每天穿一双磨脚的鞋子吗?肯定受不了。所以你会像脱掉一双磨脚的鞋子一样戒烟,让自己一下子畅快。这时候你看到别人抽烟,你可以凑过去,看着他——过去戒烟的人一看到别人抽烟就受不了。现在你可以满怀悲悯地看着他,觉得他真不容易,还在抽烟。当你把这个逻辑理顺了以后,你会觉得书中的内容很有道理。我把这本书讲完后,果不其然,大量的人来电、来信,说他们通过这本书戒掉了二三十年的烟瘾。

当一本书里出现了让你意外的东西,这是最令人兴奋的,而且弥足珍贵,一定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4.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好多人看书不敏感。为什么大家不知道书的重点在哪儿,或者不知道层次是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注重递进关系。

一般来说,一本书会先解释大范围的问题,接下来探究一个细节,再接下来会深入研究和剖析它背后的含义。

上面这句话里有很多表示递进关系的词。如果你仔细分析,就能看到内容的层层递进,越挖越深,这就是递进的结构。

当你能够在一本书中读到这种递进的结构,读到它在不断往里边延伸的这种感觉的时候,每一个递进的点都需要记下来,否则的话就容易错过要点。一环扣一环,你少了一环就连不上了。

关于这一点,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世界观》一书,《世界观》这本书真的是层层递进的。

作者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铺垫,会首先和读者说世界观绝对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世界观是一个完整的拼图。亚里士多德要解释这个世界,他所肩负的责任很重大。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理论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成完整的拼图。为什么我们会接受这个观点却反对那个观点?这里的答案叫“融贯”。“融贯”一方面是个人的融贯,另一方面是集体主义的融贯。

《世界观》那本书里写道,很多人有时候接受一个东西并不是因为它是科学的,而是因为它可以跟我们以往的认知关联起来,形成整体。它跟我以往的认知不矛盾,所以我接受它。这就是自我的融贯。还有人接受一些观点是因为那些观点跟社会上大家的认知是一致的。这就是集体的融贯。

但是这两种方式都很容易导致偏见。《世界观》一开始论述了亚里士多德是怎么构造整个人类的世界观的,论述完这件事后就开始叙述人类如何走向科学。从托勒密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第谷,从开普勒到伽利略,然后伽利略启发牛顿,之后从牛顿到爱因斯坦,再到量子力学,全书的内容层层递进。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深入。

所以,如果你在讲这本书的时候,不想讲第谷,很遗憾,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不是第谷提供了全套的观测结果,开普勒就无法提出他的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开普勒没有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牛顿就不可能去算椭圆形上面的运动周期。它一定是一步步递进的。

所以当你在一本书里读到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里的内容一定是这本书的精华。



5.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以《苏东坡传》为例。

《苏东坡传》中典型的反转有这么几个。苏东坡一开始顺风顺水,一路走过来非常荣耀。然后第一个转折出现了——乌台诗案。如果没有乌台诗案,苏东坡可能会一辈子轻狂下去,会一直不知天高地厚地讽刺、挖苦别人。

乌台诗案的发生给了他一次人生教训,这才有苏东坡在黄冈的那段生活。他后来从黄冈回到京城当官又是一次转折。

苏东坡的人生当中有几次这样的转折,由顺境到逆境,再到顺境。所以我们从书中看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的时候,这种转折点一定是精彩所在。人们在转折点上肯定是经受了很多的痛苦,纠结反思后人生才会升华。

如果我们在书中读到了转折点,或者读到了观点上的反转,这部分一定要详细读一读,要分析情节是怎么发生转折的,这是很重要的内容提取点。



6.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有的书的结构是递进关系;有的书的结构是提出一个主题,然后用不同侧面去印证和展示这个主题。比如《清单革命》和《心流》两本书。

《清单革命》提出了“清单”这个概念以后,就开始分别论证在不同行业里怎么使用清单。

《心流》也是。第一章描述了“心流”的定义,接下来就是在生活的各个方向和层面上列举心流的应用,比如在体育运动、艺术创作、商业开创、生活方式等层面上如何应用。

展开具体写应用性的时候,读者往往能在里面捕捉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应用,这些内容是需要记录下来的。



7.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这一条就见仁见智,没有太多标准和逻辑性了。有可能是读这句话的时候,你感觉很痛苦,内心震动了一下。比如我读《活好》一书时,书的内容是作者跟一位百岁老人的对话,没有实验也没有数据,但是书中让我心灵产生冲击的地方很多。

当你看到让你怦然心动的内容,被震撼,深受启发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就值得保留下来。如果把论证和逻辑比喻成一本书的“骨架”,那这些产生触动的内容就是书的“肌肉”。“肌肉”就指精彩的文字,精彩的故事。



8.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发现特别有趣的小故事时,你也可以留心记录下来。不为别的,就为好玩儿。比如《苏东坡传》中提及,有段时间,苏东坡生活得很拮据,他就每个月在房梁上挂30串钱,每天出门就取下一串用作当天的花销。这个故事没有太大的人生意义,也没有递进关系,就是一件发生在苏东坡身上的小趣事。

我们在讲书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搜集一些小故事,把这些有趣的故事留下来,讲书的时候就不会太枯燥。

以上是我归纳的读书要点,虽然不一定科学,但我认为这8种内容素材,是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脑子里边要提醒自己注意的。每看一段,就要想想这里面有哪几类是值得保留的东西。这时候你会发现,书里可讲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留下来的精华也是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

其实所谓的“讲书”,就是取舍的过程。作者写书时肯定觉得自己写得都对,他的东西都很重要,于是出版人把它全保留下来。但在讲书的过程中,我觉得这里边未必都重要,比如内容有重复,有不太精彩的内容,就要把它删掉。我们要给别人留下精彩的部分,让大家觉得这本书是经过“科学瘦身”的。

小结

1.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阅读切忌间断,藏好你的手机。

2.放下目的心,增加阅读过程中大脑的摩擦。

3.如何解构一本书:这本书提出了什么问题?写作背景是什么?书中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一句话总结升华。

4.读书笔记有学问,8类文字提升阅读质量。



接下来我们看如何组织一个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