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乐读文学 > 哲学心理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书籍名:《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作者:仲英涛



“关于社会化的生理基础,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舒茨说,“童年期,人不能独立生活,这是能够接受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不消说,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及生理机制,是人类的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之初,生理上几乎完全不能自理。他需要依赖父母,需要他们的关怀、照顾。这种生活中的依赖性,决定了一个人生下来就要在社会中生活,不能不接受社会规定的生活方式。”

“从婴儿期一直到少年期,甚至是青年期,人才能实现生理上及心理上的成熟。”舒茨说,“我们就说这人脑的结构,要到十三四岁才能基本成熟,才能进行较完备的高级脑力劳动。人类能不断延续并向前发展,能离开人在依赖性生活期的学习机会吗?个人在依赖期的学习,首先是自我认识……”

陈艳想道:不错,认识到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社会关系,学习在社会关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

“然后呢,是学习各种科学文化,进入广阔的知识领域。”舒茨说,“唯其如此,社会行为方式通过下一代的学习及实际表现,能够传递和发展下去。”他总结道,“说人在依赖期的学习和生活起了历史的桥梁作用,也未尝不可。”



谭日辉老师评注


人如果没有学习能力,或者说学习能力不够强,就谈不上人的社会化。

大家又“唔”了一声。

“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舒茨说,“也是接受社会化的一个条件。与其他高等动物相比,人类学习及积累知识是加速度的。换句话说,就学习及积累知识的能力而言,人类是显著优于其他动物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通过实践使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形成独特见解,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水平。”

“最初,一个人往往仅限于模仿他人表现于外的动作,随着生活知识的增多,终于可以体悟出他人内心的想法及计划。倘使自己遭遇类似的情况,也就试着做相似的想法及计划。最终,使外表动作与内心计划相一致,变成自己的观念及知识,变成自己行为的指导思想,并将这种思想与其生活相结合……这么一来,人就成为了一个能动的主体。”

“人的学习能力是由三方面的因素——个人的天赋、社会的教导及个人的努力相互作用而组成的。”舒茨说,“这三个方面很好的配合,给人的社会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同学们听懂与听不懂的都点点头。

“人类有语言的能力,这是社会化的又一个生理基础。”他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人能借助语言学习社会文化,了解他人的经验,积累生活知识……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语言,人的社会化的内容才得以丰富,社会化的范围才得以扩大,社会化的进程才得以加速。”

“借助语言,人类传达他们头脑中所反映的东西,相互交流思想。对于我们人类而言,语言是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倘若没有语言,社会交往就无从谈起,更别提什么社会化了!大家想一想,我说得对不对?

“人类的语言,不单包括口头语言——直接交往的工具,还包括在此基础上创造出的文字,也就是书面语言。毋庸置疑,从生理的机制来讲,文字是一个极复杂的、更高级的现象。人们的思维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得更充分、完全、精炼。”

陈艳想道:是这样的,而且书面语言反过来又对口头语言不断加以改进、丰富。



语言能力——社会化的一个生理基础


口头语言由“音”和“义”结合而成,是一种有声语言,以说和听为传播方式。对于人类而言,语言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符号形式,由“字”和“义”结合而成,以写和读作为传播方式。是书面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其特点是规范、确切、严谨。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最重要的形式。

“在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中,”舒茨继续说,“直接与人类的语言能力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的思维能力。要说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有什么根本特征,那只能是思维能力。”

陈艳闻言,说道:“老师,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否也是重要的生物基础条件,确保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适应社会生活?我能这样认为吗?”

“嗯,你说得很对啊!”舒茨笑道,“人脑的机能大大超过其他动物,能够分析、归纳人所接受的种种有关外部事物的信息,并形成判断,加以推理;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所掌握的技能储存于记忆中。”

陈艳想道:不错,并根据社会活动的需要,随时从大脑中提取这些信息。

“在此基础上,人们理解各种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要求,”舒茨说,“确定自己的角色观念、价值判断及行为方式。我说得艰深吗?大家是不是觉得很难理解?”

“不难理解!”同学们异口同声喊道。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老师,关于人的社会化,您已经讲了这么多,可是我们还不知道它具体有哪些内容呢!”一个男生嚷道。

舒茨笑笑,说:“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吧?”

同学们齐声说道:“是!”

舒茨说:“嗯,现在是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他稍作停顿,“在我看来,社会化有四个基本内容,分别是促进个性形成,培养自我观念;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现在,我们逐一来讲讲!”

同学们都把目光聚焦在他身上。张梓却在想:这个问题早就该讲了,要是再不讲,我就忍不住要早退了!

“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舒茨说,“我可能得插一句——嗯,人格就是个性,是一个人所具有的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及社会行为特征的综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过也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化嘛,机会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及发展。”

“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什么?”舒茨转着眼睛说道,“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及认识。对个人和社会来说,培养及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是极重要的基础。”



谭日辉老师评注


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及认识,是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

“老师,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个同学问道。

“嗯,其实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舒茨解释道,“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后,从行为到心理尽可能合乎社会需要。这回同学们明白了吗?”

“明白啦!”大家说。

“好!”舒茨说,“大家考虑一个问题,即在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所培养的社会成员会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大家再次齐声喊道。

“并不完全一样,对不对?”舒茨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有差异性。这是很显然的,对不对?要知道,社会化不单意味着社会教化,也意味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同时也意味着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及形成自己的个性。”

“人的个性,”他继续说,“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起来,渐渐发展起来。是不是这样,同学们?”

“是!”大家大声喊道。

“我们来看看社会化的第二个基本内容,即教导基本生活技能。”舒茨说,“人之初,不能适应生活,不能自理,虽有衣食需求,却没有获取衣食的能力。一句话,他们需要照顾。等渐渐长大,人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比如吃饭、穿衣……再然后,他就需要掌握某种职业技能,以便自谋生活。”

大家只管望着老师。陈艳想:接下来,老师要讲的是社会化的第三个基本内容,那是什么来着?

“教导社会规范。”舒茨似乎猜透了她的心思,笑着说,“我们现在来讲讲这点。教导和学习社会规范,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理解,要想使整个社会有秩序,就必须具备社会规范。对不对?社会规范可以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对吗?”

“老师,社会规范应该不是一成不变的吧?”

“当然!”舒茨笑道,“可以说,任何社会规范都有历史性,都有时代性,而在阶级社会里又有阶级性。社会规范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也绝不是恒定的,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时代、所有社会、所有阶级的规范。明白吗?”

“明白!”大家笑着说。

“好!”舒茨也笑道,“像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活规则,都属于社会规范。就拿法律来说吧,它显然是带有强制性的规范,任何人都要遵守。对吧?法律规范不但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障社会正常有序的有力武器。道德规范表现在风俗、礼仪等诸多方面,其范围相当广泛。至于社会生活规则,则表现在各种社会组织制定的种种规章制度上。”

大家纷纷点点头,期待着老师继续说下去。

“社会化的最终成果是什么,同学们?”舒茨说。

有人回答:“培养起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回答得很好啊!”舒茨笑逐颜开,“我注意到这位同学提到了‘角色’一词,这很好啊!‘角色’原是戏剧中的名词,指的是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当引入社会学后,它就用来指代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及行为模式。应该说,‘社会角色’这一词语意味着,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我最后要说,”舒茨说,“每个社会角色都要按照社会为其规定的规范行事,都有其特定的权利及义务。比如说,在一个家庭中,做父亲的要尽父亲的责任,按照父亲的规范行事;做儿女的要尽儿女的义务,按照儿女的规范行事。”

“再比如,我们课堂上,我是大家的老师,我就要尽老师的责任,按照老师的规范行事;你们是学生,就要尽学生的义务,按照学生的规范行事。对不对?”

“对!”同学们笑道。

“好啦,这节课我们就讲完啦!”舒茨说,“大家下课休息一会儿吧!”

“老师再见!”同学们说。

舒茨走出教室,大家响亮的掌声一直跟随他,良久方歇。



舒茨老师推荐的参考书


《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舒茨著。出版于1932年。该书使舒茨一举成名,奠定了他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在该书中,舒茨把现象学引入社会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创了现象学社会学的研究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