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乐读文学 > 哲学心理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第三堂课 舒茨老师主讲“人的社会化”

书籍名:《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作者:仲英涛



舒茨(Alfred  Schutz,  1899-1959)

舒茨,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奥匈帝国军队中服役,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和社会科学。1938年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亡巴黎,次年来到美国纽约,从事银行工作,并在社会研究新学院任教。

“很高兴能跟各位同学见面。”他说,“这节课我们来讲一讲‘社会化’。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嗯,我相信大家很快就会理解。”

这位老师看上去四十多岁,外面穿着灰色的西装,里面则穿着一件白衬衫。他看起来非常随和、亲切,略厚的嘴唇微微向两侧拉开,腮部浮现着一些柔和、松垮的褶皱。他不笑时,也像在笑。大家一看到他,就喜欢上了他。

“您是舒茨老师吗?”陈艳很小心地问道。

他笑笑,说:“不错,我是!”

同学们一听,顿时炸开了锅,这真是一个意外之喜!因为曾有人透露消息,说舒茨老师生病,不能来为大家讲这一节课了。大家原本以为,这节课将由另一位老师来上呢!

“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吧!”舒茨微笑着说。



社会化的含义及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来明确一下什么是社会化。”舒茨说,“简单地说,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化。更具体地说,社会化就是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我这样解释,不知道大家能否理解?”

“能理解!”同学们纷纷回答道。

“那好,我需要指出一点,”他说,“人的社会化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发展到广义的过程。所谓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它所研究的对象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儿童及少年。它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及掌握。”

同学们点点头。陈艳问道:“广义社会化指的又是什么呢?”

“嗯,我来说一说!”舒茨说,“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这个完整的人生,就是广义社会化。”

“老师能具体讲讲,”张梓问,“它与狭义社会化有哪些重要区别?”



人的社会化



“好,”舒茨咧嘴一笑,“两者的不同,首先表现在研究对象的范围方面。我们刚才讲过,狭义社会化主要是把儿童及少年作为研究对象,而广义社会化则突破了这个局限,把青年、中年,甚至老年也纳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谭日辉老师评注


广义社会化突破了狭义社会化的局限,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儿童、少年,还包括青年、中年,甚至老年。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

陈艳默想片刻,说:“老师,广义社会化是否可认为,社会化不单是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也是人格形成和完善的过程?”

“正是如此,这位同学理解得很好!”舒茨老师赞扬道,“社会化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它理应也是人逐步适应社会生活,是社会文化的积累及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以及人格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嗯,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同学们没有接腔。只有张梓,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两种社会化——狭义社会化与广义社会化还有什么区别呢?”

“两者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舒茨说,“广义社会化这一概念,包括文化角度、社会结构角度及人格发展角度这三个角度。”

“我明白了!”陈艳脱口叫道。她刚喊出声来,就意识到教室里所有的目光都“唰”地集中到了自己身上,不禁有些不好意思。

“你明白什么了?”舒茨笑道,“说说看?”

陈艳犹豫片刻,鼓足勇气说:“从文化角度看,社会化是文化的学习、传递及延续的过程!”

“哦?”舒茨颇有兴致地望着她,“那从社会结构角度来看呢?”

“我想,”她说,“那样社会化就意味着,个人学习扮演社会角色,并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角色期望来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以使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不知道我说的是否正确?”

老师并不理会她的疑问,而是笑着继续追问:“依你看,从人格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化又是什么呢?”

“那么,”她说,“它就是个人与他人交往,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及发展人格的过程?”

舒茨点点头,鼓起掌来,肯定地说:“说得很棒啊!”

陈艳心里很得意,虽不想表现出来,但脸上满是光辉。舒茨说:“我只补充说明一点,关于人的社会化,各角度的研究相互联系、补充,最后融为一体。”

同学们“唔”了一声。

“我们来讲一讲社会化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舒茨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适应及改造的关系。我这么讲,不知同学们是否明白?”

同学们说:“明白!”

陈艳说:“是这样的!一方面,人必须适应社会,为社会所塑造;另一方面,人在适应社会及被社会所塑造的基础上,发挥主观创造能力,从事改造社会的活动。”

舒茨面露喜色,说:“不错!人在改造社会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在形成和维持人与社会这种相互关系中,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张梓问:“社会化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我们先来从个人角度分析。”舒茨说,“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有一个必要前提,即社会化。也就是说,个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生活,就离不开社会化的训练。同学们,是不是这样?”

“是!”大家齐声应道。

“很好,”老师说,“社会化不单是把自然人或生物人塑造成社会人的过程,也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人类社会总处于变迁之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社会变迁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呢?”

“当剧烈的变迁发生时,人无论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方式方面,都会发生重大变化,变得与整个社会不相适应,从而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心理紧张感及压迫感。在这种状况下,个人就必须有意识地重新适应社会生活,进行继续社会化,以便适应变化及发展了的社会,跟上时代步伐!”

“继续社会化,是否意味着更新观念、转换意识,意味着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一位男生站起来问道。

“不错!”舒茨说,“请坐!”

那位男生坐下来,椅子发出一阵“吱呀”的声响。

“再来从社会角度分析,”舒茨说,“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前提,是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条件。大家说,我说得对吗?”

一个同学说:“我了解!因为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人,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人,社会就难以维持其正常运行!”

“说得很好,”舒茨说,“谁还能补充一下吗?”

另一个同学说:“对一个社会而言,倘若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难以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就不能实现。”

“不错,确保社会稳定及正常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舒茨说,“就是社会成员在文化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需要借助社会化来实现。”他望望同学,“还有吗?”

第三个同学是位女生,她说:“倘使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延续和发展,就不能传给下一代。新的一代需要通过社会化,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文化发展的接力棒;如若不然,社会发展便会中断!”

舒茨笑了,显得极为满意,说:“大家说得都很棒啊!看来,关于社会化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我也无须多谈了!接下来,我来详细讲解一下社会化的生理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