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能够原谅什么很重要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虽然很难,但要成为一个能够放下的人

马云说:“人要取得成功一定要具备永不放弃的精神,但当你学会放弃的时候,你才开始进步。”不放弃让你向前看,但放弃却能让你轻装上阵,真正获得未来。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生活中,我们总会面对很多的欲望、冲动和方方面面的需求,但同时也要面对更多的取舍:“我是必须没有退路地去做,还是可以早早地放弃?”这既是知足心与欲求心的博弈,也是一个人对不同的思维模式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下一些东西,虽然放下是艰难的,但有些东西紧紧抓在手中也未必不会失去。暂时的舍弃,却能帮助你赢得更多的回报。

这不是单纯的取舍问题,因为在作出取舍决定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我们的思维。换句话说,一个人如何思考,决定了他会怎么选择;一个人如何选择,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哪一种方向。

人们总是放不下,但放下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上海的赵先生在课堂上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说:“我有教训和经验,有痛彻入骨的体会。放下思维并不代表让你不争,而是追求真正的平静,让事物回到它应有的样子,使自己心安理得地享受健康的生活。”

赵先生在几年前离婚,前妻获得了女儿的抚养权,并去了另一座城市。为了尽量减少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赵先生的父母会定期地把孙女接到家乡小住几天。但是这种平静的生活并没有维持多久。有一天,赵先生的前妻忽然带人闯入家中,强行带走孩子,并且推倒了他的父母。骤遇此变故,赵先生的母亲昏厥过去,被急救车送进了医院。

这当然是一件让人气愤的事情,对方处理这件事的方式粗暴无理,也并不必要,因为他的前妻完全可以通过合法途径减少赵先生一家人对女儿的探视时间。远在外地的赵先生接到这个消息后极为暴怒,脑海中顿时涌现出无数报复的想法。事情刚发生的那几天,他整宿地失眠,既对对方的做法咬牙切齿,也对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羞愧。

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因为牵涉到孩子,类似的事情处理起来总是很有难度。如果毫不退让,后果很难预测,未必就能争取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是如果退让呢,会不会显得自己很窝囊?在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换位思考之后,赵先生决定将此事冷处理,即放弃采取同样激烈的手段,而是把事情搁置一段时间,再用温和的处理方法。

如果他去找对方理论,以牙还牙,结果会怎样?

这种行动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对方避而不见,他的愤怒无处施展,他只会对此更加生气;第二,如果以牙还牙,双方可能会打得不可开交,最后使这件事的性质发生改变。即使他再有道理,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法律的代价;第三,无休无止的冤冤相报,伤害最大的还是他的女儿。

如果他自己不出面,交给律师去处理,结果会怎样?

第一,他能够避免与对方正面冲突,让律师从法律的角度去处理这件事情,既能给对方必要的法律教训,也能让自己压制的怒火得到释放;第二,孩子幼小的心灵能够避免受到二次伤害。第三,就算暂时见不到孩子,但女儿向来和父亲感情深厚,她总有自由生活和独立作决定的那一天,到那时,他作为父亲总能赢得孩子的理解。对他而言,未来是光明的。

通过换位思考,他理解了对方的需求,然后放弃了自己的某些要求。

最重要的一点是,赵先生没有只考虑自己的要求,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整件事进行了重新思考——他听说前妻就要再婚了,她可能想要孩子更多地在新的家庭中生活,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但与赵先生的沟通不畅,才会做出这种鲁莽的事。

后来,对方又对赵先生的父母当面道歉,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赔偿,在探视权上也做出了法律的承诺和保障。因此,赵先生用自己的“放弃”获得了一个满意的结果。假如他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大举报复,会发生什么将难以预测。

他说:“原谅一些人、一些事,放弃一些东西是非常艰难的,如果你不亲身经历,永远无法体会到那种需要放弃的痛苦。但为了最正确的目的,你不得不放下一些东西,恢复内心的平静。仇恨、愤怒、报复、不顾后果、索取……这些只会让你变得面目狰狞,到头来你会发现,失去的远比得到的更多。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方式对命运的改变是决定性的,如果我当时采取了另一种不退让的解决办法,现在的局面也许是失控的。”

放下恩怨,也要放下自己不必要的执着

能够放下,远比能够拿起要值得我们敬佩。放下的结果是轻松,可放下的过程却意味着要违背欲望的要求,作出一次痛苦的选择。放下恩怨,也要放下不必要的执着——对于内心那些繁杂的、凌乱的与不现实的欲望。放下它们,就是在清空我们的头脑,让思维变得清晰、专注、务实与沉静,让思考从此简化并高效率地处理那些真正富有价值的问题。就像过河,放弃挑战汹涌的渡口,转而到一个清澈的细流之处,获得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

放下不必要的执着,同时就是原谅自己——原谅自己的做不到。  哪些执着是不必要的呢?赵先生遭遇的恩怨情仇是一种,我们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那些冲动的欲望也是一种。冲动是欲望的体现方式,但不是每一种欲望都有实现的必要性。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的意识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大大小小的欲望,有的稍纵即逝,有的却转化为错误的、不合时宜的行动。

努力了很久,却发现距离目标越来越远;

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做这件事;

爱了很多年,两个人的感情却走到了尽头;

……

诸如此类的执着,尽管你咬牙坚持,内心仍然有一个声音不断提醒你:“嘿,伙计,别逞能了,该放弃了。”在浮躁与宁静、在不自量力地争取与淡定地放弃之间,我们的内心一直在做激烈的博弈。对那些头脑中可以确定的对人生的幸福无济于事的欲望,必须学会果断地放下,舍弃这些不必要的目标,专注地去做那些自己可以胜任的事情。

有一次去老同学家做客,他的书房就是事业的办公室,摆满了与名人的合影和商业的标志,书桌上放着他的未来计划。他拉着我挨个欣赏,逐一介绍:“这张是上月在高尔夫俱乐部,这张是上周在海底捞……这是我投资的项目,那是我下一步的想法……”我说:“很好。”还有一句话没告诉他:“你活得太累了。”老同学已经是一位成功人士,但他的家庭不像家,却像一个欲望加工车间,每一个部件都不可或缺,无法放弃。他可能会这样忙碌一辈子,仍然不觉得满足。

这个飞速狂奔的世界,几乎把我们每个人都塑造成了一部欲望机器。在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中,我们似乎难以获取平和的心境。受到浮躁的环境影响,人人都养成了追逐欲望的惯性——不这么做,就是不正常的,会被身边的人视为异类。但正因为如此,原谅和放下才显得如此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