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我必须也和别人一样追名逐利吗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隔段时间,就清理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

我有一位教授朋友,在国内一所知名的大学教授心理学。在授课之余,他常常被一些单位请去开讲座。这类邀请听起来像是让他去传授知识,但实际上却是做企业员工的心理疏导工作。这种邀约通常发生在企业选拔干部人才的时候。为了防止那些没有升职的人“有意见”,他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劝他们接受现实、淡泊名利,告诉他们:人生除了加官晋爵,其实还有别的无数的可能性。

教授说:“当我把这些道理告诉他们时,知道有些人是如何回应的吗?他们一边举双手赞成,鼓掌喝彩,现场气氛十分和谐,领导也非常满意;一边又私下给我发短信,发邮件,对我的观点表示强烈的反对。有人说,老先生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凭什么要我而不是他淡泊名利!”

让竞争失败的人接受现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欲望总在对比中展示它的威力:“别人成功了,我却没有,我怎能接受事实?我必须超过他,比他过得好!”失败者的思维不是向下看,而是继续向上。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也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惯性认知。因此我才主张,要让自己充分认识到名利对于幸福的不必要,首先要学会把自己从竞争和攀比的惯性模式中释放出来。当你不再和别人对比时,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或者说,才能发现自己不需要什么也可以实现价值。思维的转变在这里遇到的是一个高难度的坎,要跨越这个坎也并非一日之功。

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欲望,有欲望才不会被鄙视。相反,如果你没有追求,或者说得直白点儿,不去“拼事业、拼地位”,别人就会觉得你不思进取,进而贬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同事、亲友和合作伙伴都会瞧不起你。在这种普遍的社会观念的驱使下,人人都把追名逐利写进了自己的人生座右铭,美其名曰:我追求梦想。

梦想是什么?美丽的梦想就一定要披上名利的外衣吗?现代人追逐名利,但又把自己包装成一个高尚的梦想家。在大环境的价值认同感中,人们普遍能接受追名逐利,但却无法认同追求平凡。  不过,越是心态不宁静,就越无法从名利的成功中体验到幸福。

汤姆最近刚从旧金山地区的一家知名大企业离职,他本来已经坐到了公司市场主管的职位,只要保持现在的状态,公司的下一位高级副总裁一定非他莫属,拿到百万年薪是板上钉钉的,届时他将成为旧金山首屈一指的商界精英。但汤姆实在厌倦了这种生活,他不想在繁忙的工作和应酬中迷失自我。他已经想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我要开一家比萨店,当一个善于制作美食的小老板,既能享受生活,而且收入也不低。”

不过,他的决定在家庭中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汤姆的太太是一位女强人,对于丈夫“没出息”的行为,她简直出离愤怒,表示无法理解。汤姆公布决定的当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点上一根烟,用力地吸了好几口,然后摔门而出。等她回来,两个人的争吵便开始了。

“她觉得我可能喝多了,要么就是我需要看医生,不然一个能当副总甚至能掌管一家公司的人为什么会突然想要做个揉面粉的小老板呢?其实我并不是突然决定这么做的,我早就想这么做了!在经过无数个日夜的深思熟虑后,我才下定了决心。还好,其他的家人都尊重我的决定,我的父母对此没有任何异议,他们早就对我这份把自己累成腰椎间盘突出的工作咬牙切齿,我的孩子们也欢喜不已,他们喜欢吃比萨,而且我终于可以陪他们一起玩球了。”

但是汤姆的太太却完全否定了他的想法:“男人就要像男人一样在商场上厮杀,过早地追求安逸会让人失去斗志,我不反对他对面粉和蔬菜的热情,但这个决定需要推迟20年才合理,不,最起码30年。”她希望丈夫不要过早从高级写字楼退出来,因为那里才是成功者的舞台;她也希望丈夫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去释放自己对于成功的欲望——开一家比萨店除外。

汤姆的案例在我的课堂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人们对此各执一词。有人是汤姆太太的坚定支持者:

“能当高级白领,还是大企业的高管,为何傻到去开小店?”

“换成我,我才不会辞职呢,多数人奋斗20年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他竟然轻易地放弃,不可思议!”

也有人为汤姆的选择发声:

“难道一定要追逐名利才算是活得有意义吗?我认为汤姆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反对他的人令我感到悲哀。”

“既然是赚差不多的钱,当然要去做自己的事情。”

只有少数人发现了这其中的重点:问题并不在于选择追名逐利还是安稳平静,而在于“我到底想要什么?”

有人曾经在豆瓣上感慨地说:“我每天不停地工作,加班到很晚,真心感觉自己没有时间来思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我对自己说想要创业,那个真的吗,还是说创业只是我想要的一个光环,只是感觉别人会比较喜欢才去做?”

人的欲望是无边无界的,只要你想,欲望就会无穷无尽。如果不及时清除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欲望,以及那些不合时宜的、高高在上无法实现的追求,你就会陷入永远都不满足的深渊。就像汤姆,假如他没有辞职,顺利地当上了公司的副总裁,那么接下来他就又想升为总裁,进入董事会,将来他可能会想去参选议员,参选议员后他想要当州长……到最后他的脚步根本停不下来,未来的人生不再是活给自己的,而是活在了大众的眼中,活给了内心的欲望,他可能穷极一生都活不出自我。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动物如果需要某样东西,它知道自己需要的程度和数量,而人类则不然。”  这句话道出了欲望所赋予我们的危险的基因,欲望会让人不知道停止或后退。正如叔本华所说:“欲望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  不合理的欲望是阻挡知足思维产生的罪魁祸首,每个人都应对此有足够的警示。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定期清理自己的欲望清单。

超出自身能力的欲望,清理

谁都希望有很多钱,因为钱在生活中是必需品;或者希望做成一些让众人羡慕、眼红的壮举,但前提是这些目标是我们的能力可以实现的。有一次,某个年轻人对我发誓:“未来一年我要赚三百万。”我说很好,但是你凭什么做到?你的计划是什么,成功率有多高?他就说出不来了。这就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目标,欲望是释放出来了,可他并没有能力实现。这样下去,最可能的一个结果就是他的心态会异常浮躁。

侵犯道德良知的欲望,清理

如果为了满足内心的欲望就不择手段、侵害他人的利益,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注定不能给自己带来平静和幸福。现实中确实有许多人,为了实现某些目标,采取功利而且不道德的手段,有时甚至违法犯罪,以伤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私欲。对于类似的想法,我们要坚决地予以清理,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逾越的底线。

影响生活质量的欲望,清理

成为工作狂的滋味是怎样的?以癫狂的状态疯狂对待工作,固然有最大的可能性实现事业上的成功,但付出的却是冷落家庭的代价——每天十几个小时都在工作,没有娱乐、休息的时间,很少和孩子一起度假,与妻子聚少离多,甚至长年在外出差。事业上的欲望,让人把全部的精力、所有的智能、一切的思维奉献给了工作,虽然这可以让你在物质上大获成功,但却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对人生的幸福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对于这种过度的工作上的追求、过大的事业上的野心,每个人都应该注意控制,以免让自己陷入名利的泥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