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创造性思考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高效的思考可以无中生有

人类文明从降生在地球上开始,就从未停止过创造与思考,从钻木取火到如今的智能化时代,思考与创新始终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小小的思考都参与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进程。

比如条形码的发明。大部分人只记住了发明者诺曼·伍德兰德(Norman  Woodland),但其之所以能够诞生,最初源于一位超市高管对于收银台的工作要求——他迫切想要一款能够高效地解决超市收银台信息检索的产品,以此将员工从繁杂的分类、检索和识别中解放出来。沃尔玛是世界上第一家使用条形码技术的超市,根据1980年的试用结果证明,这一技术使收银员的效率至少提高了一半。

可见,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源于人类对高效的思考。人们如果不去思考高效,那么高效就永远不会产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无从谈起。

很大程度上,创造性思维都与新事物的发明创造有着因果联系。因此,区别于其他思维模式的是: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活动。历史上无数著名的人物都拥有卓越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说,这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基本素质。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人们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认知——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通过为自己训练和灌输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战胜惯性思维带来的缺陷,实现高效而富有创造力的反惯性思考。

跳跃性的创造

马克成了一家足彩网站的老板,这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对足球一窍不通。但是门外汉现在成了专家,很多懂球的人都要求助于他的意见才敢买进一场比赛的比分,而且他的判断总是八九不离十。

马克是怎么做到的呢?

关注第一场比赛时,他在网络上发出了1000封比赛结果预测邮件,他给其中500人发的邮件是“预测A队赢”,另外的500份他发的是“预测B队赢”。比赛结果出来后,不管哪个队获得胜利,他都赢得了500人的信任。

第二场比赛时,马克给上次预测正确的那500人再次发了预测比赛的邮件,250人收到的预测是“C队赢”,另外250人收到了预测“D队赢”的邮件。这次,他同样又赢得了250人的信任。

此时的马克在这250人中已经连续预测对了两次,人们对他的信任度极高。顺着这样的思路,马克连续预测对了5轮比赛,他的名声在网络上悄然传开,很多人都以为他有神一样的预测力,于是成了他的铁杆粉丝。

后来,马克便不再公开进行赛事预测了,他开始秘密地招募会员,营造出一种非常神秘的气氛。但越是神秘,人们越充满敬畏,很多懂球的人纷纷加入了他的网站,马克招募了其中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的足彩网站顿时声名鹊起。

马克的这种思考方式很令人称赞对不对?整个思维的进程让人感觉非常惊奇,这是因为他的思考方式带有很大的省略性和创造力。对于成为足彩预测大师这件事,他没有按照常理的思维步骤去思考——了解足球知识,看国内外成千上万场比赛,总结球队技术、教练风格、俱乐部管理,总结足球经验……他的思维跨度非常大,而且具有明显的跳跃性。他忽略掉所有必要条件,而是直接切入成为专家的捷径——利用比自己懂球的人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观点,从而快速地实现了目标。

在很久以前的某个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他们的技艺难分高下。国王突发奇想,要求他们在三天内雕刻出一只老鼠,谁的作品更逼真,就重奖谁,并且宣布他是技术最好的木匠。国王希望可以在这两个人中找出最优秀的一个。

三天以后,两个木匠都准时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国王把大臣召集到一起进行评判。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连胡须都会动,形象动人,十分可爱;第二位木匠刻的老鼠却只有老鼠的神态,其他地方都十分粗糙,远远没有第一位木匠雕刻得精细。大家一致认为是第一位木匠的作品获得了胜利。

但是第二位木匠表示了异议。他说:“猫对老鼠是最有感觉的,要决定谁的作品更像老鼠,应该由猫来决定,而不是人。”国王一想确实有道理,就叫人带几只猫上来。没想到的是:不管哪只猫见到了这两只雕刻的老鼠,都会不约而同地向那只看起来并不像老鼠的“老鼠”扑过去,却对旁边的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视而不见。

人们非常吃惊,但事实胜于雄辩,国王只好宣布第二位木匠获得了胜利。对这种现象,国王很纳闷,就问这位拿到冠军的木匠:“你是如何让猫以为你刻的就是一只真老鼠的呢?”

“原因很简单,我只不过是用混有鱼骨头的材料来雕刻老鼠,猫在乎的不是像与不像老鼠,而是有没有腥味。”

这就是跳跃式的创造,它不仅远远强于一般的常识思维,而且也强于一般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的基础上,它跳过了两层思维的惯性——第一层是形象的障碍:绕过了像不像老鼠的思维;第二层是辩证的障碍:考虑到了猫的需求,而不是裁判的标准。

要使自己具备跳跃式的创造思维,我们需要加强自己的后天培养与训练。幽默大师卓别林说:“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我们要练习跳过多层障碍,从不同的领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解锁,同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你要让自己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人的大脑中有四个分区,他们分管着大脑不同的功能:

感受区  :从外部世界接受感觉。

贮存区  :将接收到的感觉收集整理。

判断区  :评价收到的新信息。

想象区  :按新的方式将旧信息与新信息结合起来。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接收信息,通过贮存区和判断区得出结论,却将想象区闲置,显而易见,我们多数时候是缺乏创新力的。我们习惯于采用旧的信息,按照旧的逻辑、经验和惯例进行思考和判断,对于未知的区域、知识和可能性不感兴趣。

心理学家埃文斯说:“绝大多数人只开发使用了想象区的15%,其余部分则处于睡眠状态。要让这片土地苏醒过来,必须从幻想入手。”

现实中,幻想并不难获得,每个人都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有着奇异的梦想,但真正能用综合的分析和设想能力把想象变成可行的方案——这样的人却少之又少。在思考的过程中,大多数人视这些突破常规的想象力为无用的东西,或自主的或在他人的看法中轻易地放弃想象。因此,发明家才是这个世界上的罕见物种,因为愿意为了开发无尽的想象力付出努力和行动的人是百年一遇的。

爱因斯坦说:“人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总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未来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比如,狭义相对论并非出于知识的累积,而是起源于他儿时的一个幻想。爱因斯坦在幼时就对光线充满了幻想。他每日都跟随着光线消失的方向奔跑,希望自己能追上光的速度。知识的积累在他幻想的过程中起到了助力的作用,为他的想象力插上了科学的翅膀,促使他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如果你热爱幻想,请将其视为宝贵的财富。因为幻想是开发大脑中创造力宝库的前提。如果善加利用,也许今天想象出的东西,明天就会变成一种可以进行创造的构思。也就是说,成功的构思总是有赖于明晰、富有创造的想象。

培养发散性思维

一道数学题摆在面前,仅拿出一种解法,是惯性思维;拿出一百种解法,就是发散思维。如果一个问题有多种可能性,就不要轻易地下结论。否则,你可能错过这个问题最精彩的部分。这就是我们要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原因。

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一个人涉猎多方面的学问  可以开阔他的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我们的抽象思维的成长。”

给你一张纸,你能想出多少种应用?我们至少可以给出下面的答案:写字、画画、印刷、叠飞机、剪窗花、糊窗户、当厕纸、当扇子,等等。因此,培养发散性思维没有捷径,你必须多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刺激和训练思维的想象力。除了天赋,要提升思维能力,最重要的就是练习——它比天赋更重要。

发展你的直觉

直觉一般被当作没有依据的思维方法,因为直觉听起来像是瞬时的大脑反应,很少会有后续的发展或深入的思考。人们觉得它不像其他思维方式那样具有步骤性的严密的推演过程,所以直觉常常被当作毫无意义的非理性的感觉。

不过,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直觉对理性思考并非无用,它代表了思维中最活跃和最具有爆发力的功能。一个拥有强大创造力的人,他首先一定会有优秀的、敏锐的创新直觉。他对某种事物具有洞见未来的预判,可以先导性地发现将来一段时期内的某些现象或规律。这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比如物理学中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源于阿基米德跳入洗澡桶的那一瞬间。阿基米德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洗澡桶边缘溢出的水的体积,跟他的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一样大!”试想一下,如果没有那种天然的直觉思维,阿基米德只是和普通人一样跳进洗澡桶便舒舒服服地洗澡,又怎么会发现这个重要的定律呢?

还有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是从直觉开始的,直觉超越了惯性和常识,让人找到了创造的突破口,比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尽管达尔文在世时并没有研究出这种物质,但他那时已经发现了植物幼苗的顶端喜欢向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这是一个普遍但被人们忽视的现象。他马上意识到,植物幼苗的顶端一定含有某种物质,正是它导致了这种有规律的现象的产生。他的这个想法在1933年才被人证实,这种物质正是植物生长素。

直觉应该被当作一种创造性思维,而不是被当成古怪的想法。在很多时候,直觉的表现形式过于大胆,有时又像某种应激反应,以至于人们常常对它报以嘲笑和轻蔑的态度。

比如我和一位投行的经理聊天,我问他:“你相信直觉吗?”他不屑地说:“从不相信,投资需要绝对的理性,最有说服力的永远是数据。”我又问:“那么,数据一定会告诉你2008年会爆发金融危机?”他这时摇头说:“显然没有,我们都赔钱了。”排斥直觉的这些经理人大多数都没有逃过金融危机的折磨,但一些有敏感预见力的人却早早采取行动,在危机爆发前退出了市场。他们作出这个判断时并没有多么充足的数据支持,只是因为脑海中的一个声音:“我感觉不对劲,这个市场太热了,未来可能有危险。”这就是直觉,他既基于数据、经验和传统的判断,同时又超越了这些中规中矩的数字,调动了大脑对未来的充分想象力。

那么,既然直觉能在重大时刻发挥作用,为什么不开启自身的直觉思考,在某些时刻尊重一下它的判断?如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在经验之外发现了第二种解决方案,不要让其留在心中或把它抹掉,完全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因为这正是你思维最活跃的时期。顺着这个思路,你可能会有更多的新奇的想法和点子。你要学会捕捉这种灵感,慢慢地形成新的习惯,从而发展和强化自己的直觉思维。

强化思维的流畅性

“你的思维具有流畅性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可以先问问自己:对于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我是否能够流畅地作出反应?我是那种可以随机应变的人吗?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采用一种“暴风雨式联想法”  来训练大学生们思维的流畅性,即像暴风骤雨一样迅速地抛出一些问题,学生们要火速给出答案,不能有任何的迟疑。评价会在训练结束后进行,学生的反应速度越快,说明他/她的思维越流畅;回答的内容越多越丰富,则表明他/她的思维流畅性越高。

这一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就在于它对人的自由联想能力和反应速度的考验。经过一番训练后,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明显得到了提高。这正是我希望你采取的训练方式,它可以大幅地提高你的思维反应速度以及创新式思考能力。

求知,才能“无中生有”

有位古希腊先哲说:人类之所以孜孜不倦地探索世界,是因为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存在着源源不断的好奇。换句话说,人类的求知欲产生于需求,如果精神上没有需求,我们就不会自主和积极地去认知世界。因此,想要获得足够的创造性,我们就要从培养自身的求知欲开始。

比如,你可以为自己设置一些不容易回答的难题。这是激发求知欲的简单易行的好办法。当你对某个事物或者问题产生足够的好奇时,才会在情感上燃起强烈的兴趣,接下来有力的探索行为才会产生。

所以,培养求知欲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如果不这样做,很多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都会慢慢地萎缩下去。正如一个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只有始终处于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他才能主动学习。跳出惯性的被迫式学习状态,将学习转化为兴趣,将求知视为自己的人生需求,爱上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