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思考的“刺猬哲学”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有一个古希腊寓言,讲的是狐狸和刺猬的故事。狐狸是一种人尽皆知的狡猾动物,他的脑子里歪门邪道很多,经常设计一些复杂的路数攻击刺猬。刺猬则很单纯,生活简单,他每天只想着自己的事情,从未想过招惹狐狸。尽管狐狸想方设法地欺负刺猬,但每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刺猬在发现危险时,立刻缩成一个球,这样他身体的四面八方都是刺。狐狸最后总是满身伤痕地落败回家,只能一边养伤,一边策划新一轮的攻击。

管理学家以赛亚·伯林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灵感,他把人划分成两个种类:狐狸和刺猬。他认为,刺猬之所以总能赢得胜利,是因为他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单个有组织性的观点。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刺猬总是可以秉持自己的刺猬理念——缩成一个球,全身都是武器。就算局面再复杂,他也能找到行动的核心;而狐狸恰好相反,他的世界很复杂,他的花招很多,意味着他的目标很分散,而思维也是凌乱和扩散的,所以狐狸不容易成功。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文·布莱斯勒也针对刺猬的威力作出了评价:“想知道是什么把那些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和其他那些跟他们同样聪明的人区别开来吗?是刺猬。”因为只有目标简化清晰,人们才能专心致志地一往无前。

“刺猬哲学”在很多知名的大企业中都得到了体现,他们利用刺猬对待狐狸的理念,建立了属于自己公司的成功哲学。

例如,起家于芝加哥的一个家庭小作坊、而今成为美国连锁药店之王的沃尔格林(Walgreens)公司,一直被当成管理学的成功典范,其备受推崇的只做一件大事的理念,其实就是经典的刺猬风格。只做一件大事就是简单思考,把一条简单路径做到极致。

卡洛斯曾在一次商业峰会上遇到过沃尔格林的前任CEO科克·沃尔格林。在走出峰会会场的大门时,沃尔格林瞬间被一群记者团团围住,想要采访他的都是一些知名经济杂志、电视节目以及论坛的记者,他们已经听惯了冠冕堂皇的漂亮话,只想让沃尔格林说一些切入要害的观点,最好能让他们捕捉到一丝引起轩然大波的八卦。

“沃尔格林先生,请您分享一下贵公司取得这样骄人业绩的原因好吗?”

“贵公司成功的背后有什么不能公布于世的秘诀吗?”

“政治背后的推动因素有多大?”

沃尔格林本想一脸微笑地离开会场,但簇拥的话筒和狮群般的记者根本不想就此放过他,最后他几乎是以一种被逼急了的口吻嚷嚷:“听着,根本没有什么阴谋,你们的大脑实在是太复杂了!沃尔格林之所以成为美国最好、最便利的药店,只有一个简单的理念——可观的单位顾客光顾利润,这就是我们能打败其他巨头公司的秘密所在!”

沃尔格林所说的秘密,其实就是更换药店的地址,把所有不够便利的药店统统换到顾客可以一眼看到的地方,最佳的地点就是通往四面八方道路的拐角,这样顾客可以随便从一个方向拐进来,从而光顾他们的药店。

对于这一理论的执行,沃尔格林贯彻得非常彻底。有一些利润非常可观的沃尔格林药店,就因为拐角的位置选择得不够好,只能辐射到半个街区的位置,沃尔格林也会毫不犹豫地关闭那个药店,重新在别的拐角建设一个新药店,即使这需要付出高昂的租赁费。

沃尔格林的宗旨是,让顾客走出家门就能看到沃尔格林药店,而不是穿过好几个街区才能买到几颗药片。为此,他们把成百上千的药店密集地聚到一起,药店连着药店,街区连着街区,就像城市地下通道一样。你可以想象,沃尔格林其实就是一只武装起来的刺猬,不管哪个方向,都有自己的攻击力。

“旧金山的沃尔格林药店简直比星巴克还要密集,我曾在1英里内看到不下9个药店,沃尔格林药店简直比公共厕所还要齐全到位。就像你站在街上随便一招手,就是一辆挂着沃尔格林公司牌照的出租车。”史密斯打趣道。

沃尔格林的成功向我们昭示了一个非常简单清晰的道理:保持单纯路径,简化复杂的思考。越是单一的目标,核心越明显,也更容易集中优势资源。

世上万事万物常以复杂的面目表现自己的形态,但本质上却是极为简单的,有时我们想破天也没有头绪,但当最终看到简朴的解决方法时,往往会惊呼:

“竟然这么简单?”

“这样就可以了?”

是的,就是这样的!简化的思维会帮我们摆脱复杂,你想得越多,就越容易陷入思考的困境。

必须避免粗暴的简化

《爱迪生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

有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灯泡不是规范的圆形,而是梨形,因此计算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又运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计算。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计算出来。当爱迪生看到助手面前的一摞稿纸和工具书时,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爱迪生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助手这才恍然大悟。

简化思维会让我们的行动变得更高效,但简化不是“粗暴的删除”  。生活中,我们也时常会陷入可怕的粗暴简化中。就是不加辩证地教条式地简化思考,不是追求解决问题,而是直接放弃解决。看似简单,实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刚从大学毕业的菲菲独自一人来到北京打拼,成为北漂一族。这几天她刚找到一个房子,东西都搬好之后,她给父母打了一个电话报平安。电话那头的父母对房子的情况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询问,在得知卫生间没有排气扇之后,立刻劝说菲菲从这栋房子搬出去,并给菲菲讲了一大堆道理,总之告诉女儿:没有排气扇的房子不能租。但是合同已经签订了,哪能说搬走就搬走呢?更何况在北京租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菲菲能在这个地段租到价格便宜的房子已经实属不易。

她的父母的思维逻辑其实就犯了粗暴简化的陷阱。他们一直生活在中小城市,并不知道在大城市生存的艰辛。比如租房子这件事,在北京地区是需求大于供给,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但在她的父母那里,情况可能恰好相反,是供大于需,房客不仅可以挑房子,还可以挑房东,所以他们在解决租房的问题上习惯于本地的解决方式:好房子很多,这个不行就换一个。在他们看来,换房子是很容易的。但对于菲菲来说,这种解决方式却并不容易执行,会让自己付出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而且显得太过粗暴了。

其实,处理这件事情是很简单的,菲菲只需要去联络房东,让对方帮她装上排气扇就可以解决了。

简单化不等于寻找单一和标准答案。  解决问题不像做数学题,没有单一标准的答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寻找最省力的解决办法。

粗暴简化会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我们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可以简化思维,但要适情适境,不能粗暴地用一样的方法去对待。粗暴的简化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甚至难以收拾,增加无谓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