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简单化思考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任何复杂的事物都有最单纯的路径

去年我到斯坦福大学给一些即将毕业回国的留学生讲课,年轻人总有伟大的梦想,但如何实现梦想?或者说: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如何解决那些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学到的知识如何运用?这就牵涉到了一个简单还是复杂的话题。

课堂上,我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家酒店经营得很好,多年来一直人气旺盛、财源广进。这时酒店的老总准备开展另外一项业务,由于没有太多的精力管理这家酒店,他打算在现有的三个部门经理中物色一位总经理,让新人来替自己管理。

老总问第一位经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一位经理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是先有鸡。”接着老总就问第二位经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二位经理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当然是先有蛋。”老总又问最后一位部门经理:“你来说一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三位经理笑了笑回答说:“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鸡;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

最后,老总决定把第三位部门经理提升为这家酒店的下一任总经理。

故事可能不是真实的,但它反映的是一个思考问题的务实渠道。知识再多,也要接地气。思考不是哲学的工具,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武器。所以,在通往高效能人生的道路上,我始终强调的一个基础原则就是化繁为简——任何复杂的事物,只要经过科学的梳理、洞见的思考,总能找到一个最简单的分析和处理方法。正如奥卡姆剃刀定律所强调的——剃掉一切无用的环节、组织和结构,与那些喋喋不休的形而上的辩论划清界限。

喜欢将事情想得很复杂的人,就是在为思考筑墙,把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简洁力全部困在了墙内。他们喜欢用牛刀宰杀小鸡,更喜欢拿高射炮打蚊子,所有的事情到他们那里都会变得烦琐异常,小事也会变成大事,思考与行动的效率都是非常低的。

有一位老先生要在客厅里挂一幅风景画,邻居刚好路过。老先生已经将画扶在墙上,正准备钉钉子。这时邻居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在上面。”老先生觉得邻居说得有道理,就让他帮着去找木块。木块很快找来了,正要往墙上钉,邻居又说:“等一等,木块有点儿大,最好能锯掉点儿。”于是,这位热情的邻居又急匆匆地四处去找锯子。但找来的锯子还没用上几下,他又说:“不行,这锯子实在太钝了,得磨一磨。”刚好,他家有一把锉刀,当锉刀拿来后,他又发现锉刀没有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又去树丛中寻找小树。要砍下小树,他又发现老先生手中的那把生满老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他又找来磨刀石。可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须得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条,为此,他又到郊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个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那幅画最后还是老先生一边一个钉子钉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邻居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金商店里住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看完这个故事你可能会心一笑,觉得这位邻居的所作所为实在有些讽刺,可事实上,我们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犯和这位邻居一样的错误:人为地把问题复杂化。把原本简单的问题想得太复杂,将复杂的问题搞得无法下手。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种对事物高度重视的态度,其实却恰巧是走向失败的开始。重视的态度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寻找最便捷的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果你觉得一件事情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在着手处理的时候就会有意地采用一种艰难的方法思考和开始——这便是一个不好的开端。就像钉钉子,复杂的方法带来新问题,新问题又让事情更复杂。照这个节奏弄下去,事情会越搞越复杂,越搞越糟,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你不得不放弃。

复杂是效率的杀手,简化思考才是出路

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复杂的。请相信我,当你明白一件事情的结果时总能发现这一点。之所以在开始时觉得复杂,是因为你在头脑中想得复杂,从主观上屏蔽了一直待在眼前等着你发现的简单之道。毫无疑问,复杂是效率的杀手,而简化思考才是真正的出路。

在《断舍离工作术》一书中,鸟原隆志写道:

坐在我前面的女生在看一本书,我和同桌都想看。她看完之后把书往后一扬,问:“你们谁要看?”我连忙答道:“我要看!”而我那个同桌已经伸手把那本书拿走了。她笑着对我说:“你的回答很迅速。”

这下,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先下手为强”。

正如鸟原隆志在这本书中所写到的场景一样,许多人在工作中也非常努力,但他们就是吃力不讨好。你可能会问他:

“是想得不够全面吗?”

“还是做得不够好?”

其实都不是,很多人反而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想到很多东西,他们做得也不比别人差,但最后就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或者总是差强人意。为什么?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行为的过错,而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因为想得太多了并不是一件好事。

有一位法国的教育学者在对比中法两国的创新时说:“在法国,如果我们提出创新,这个问题十有八九会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讨论上好多年,无数的专家学者会反复地论证创新的成本、创新带来的影响、创新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创新与政治、社会科学、心理学等等,让你烦不胜烦。等到作出最后的正式决定时,创新甚至已经过时了;但在中国,如果有人说我们要创新,你会发现,一夜之间整个社会到处都在宣扬创新,每个人都走在创新的路上,每件事情作出的决定都非常快,因为创新就一个简单的事情,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东西。”

两国对待创新的态度反映出了思维上的两种不同方式,法国人喜欢思考和论证,将问题复杂化处理,中国人喜欢快速出击:“我先做起来再说”。这也正是我们在本节中提倡的——简单地做事,摒弃那些复杂的思考。

早些年间,我对一些事物也喜欢进行复杂化的思考,总觉得任何问题都有某种隐蔽的科学路径,如果我简单地思考或者给出答案,将显得自己很没有深度,或者做得不到位。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意识到了这种思维是多么愚蠢。

在进行高尔夫球训练时,俱乐部的教练有一天问我:“如果一个高尔夫球掉进草丛里,应该如何寻找?”我认真想了一下,回答:“当然要从草丛的中心线开始找吧,这样可以平均照顾到草丛的每一个地方!”教练摇摇头。我又答:“那就是从草丛的低洼处开始找,球一般会滚落到最低的地方。”教练依旧摇头。“难道从草丛最高的地方开始找?”教练看着我迷茫的眼神,给出了他的答案:“没有那么复杂,就从草丛的这头找到那头。”

我们总是在刻意地寻找捷径,希望把事情想得周到,以此在行动中节省时间。然而,思考捷径的本身已经让事情复杂化了。除了增加思考的工作量外,这并没有让我们的思维逻辑变得周密,反而让人变得更加急功近利。

卡洛斯是我的一位工作伙伴,他在洛杉矶各地演讲时总会被问到如何快速成功的问题。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他很喜欢讲一个故事:

有位年轻人在汽修店当学徒。一天,有人送来一部毛病不大但却脏兮兮的摩托车,其他学徒都嫌没有技术含量不愿意修理,所以就交给了这位年轻人。年轻人认真地检查了车子并将其修好,之后又把这辆摩托车擦得干净崭新。其他学徒都笑他傻。在车主将摩托车领回去后没几天,这位年轻人忽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是那位车主的助理打来的。原来,这位车主是某公司的老总,他有意邀请年轻人到他的公司去上班。就这样,这位年轻人获得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是运气问题吗?不,这是思维问题。毫无疑问,人人都想改变命运,没人原意当一辈子修车工,他们都在思考如何改变命运,也许在考虑有什么捷径。但当他们刻意寻找捷径时,捷径并不存在;只有在保持单一的目标并认真地完成每一个工作时,捷径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这个年轻人只是用一种敬业的态度把别人不想干的工作做好,然后他就获得了更好的机会。

简单地做事,认真地做好,距离成功就会越来越近。事情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