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PART 3 反依赖学会独立思考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生活中到处都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人。我们的所见所闻决定了大脑会想到什么,但如何回应并且对它们展开独立的思考才是关键。



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


不依赖他人的主张去做事

我们生活的社会错综复杂,有诚信和欺骗,有险恶同时也有善良。但是不管好还是坏,这些特定的行为都不是生来就有的,也非造物主的属性,而是头脑和思维的产物。

问题是,我们从小到大,多久没有自己的思考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吃自己的饭,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意思就是做人做事一定要靠自己,你是自己人生的主力,不要过分地依赖或信任别人。因为没有谁走的路永远是正确的,也没有谁的智力永远都是超前的,你所信任的人也有可能犯下错误,走入歧途。一旦你对某个人、某种观点过分信任和依赖,这个时候由于牢固的惯性,你可能根本无法意识到错误的发生。

其实,依赖就是在思维惯性和心理习惯的积累中逐渐形成的——从小时候的蹒跚学步依赖父母,到进入学校依赖师长。青少年时期,无论是生活和学习,我们都在依赖别人:物质上、精神上、思维方式上,我们无不受父母、老师等的影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社会,找到工作,组建家庭,则是一个摆脱惯性和依赖的过程。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总结,大部分人走向了独立,建立了自立思维,但也有少部分人继续沿袭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惯性。他们懒得思考,也不想改变,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思维病”,它就是依赖型人格,是一种隐性但严重的心理和思考层面的疾病。

依赖型人格普遍存在于年轻人群体中。据不完全统计,在18—25岁的年轻人中,高达78%的人不同程度有这种心理问题。

依赖型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1.请求强迫症

在作决定或处理事情之前,他首先要征求别人的意见,或者请求别人给予一定的保证:“你要帮助我!”否则他无法迈出第一步。他早就习惯了请求,以至于大事小事都会听取他人的建议,从请求中获得安全感。

2.目标依赖

我发现处于就业阶段的年轻人是具有“目标依赖”的主要群体。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内,他们还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也从来没有给自己明确的定位:“我要做什么?”他们可能有一个答案,但并不确定,因此还要争取别人的意见,并依赖别人为他指出方向。比如该以何职业谋生,该如何生活?是应该创业还是进公司当一名雇员,从基层做起?一旦形成了这种依赖,未来的每一天他都需要强者的指点,而他自己则没有主见。

3.“墙头草,两边倒”

观点和立场左右摇摆,一会倒向A,一会又支持B。他不是没有自己的思想,而是缺少安全感,明明知道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要去迎合他们来保障自己的利益。他生怕因为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被人排挤,因此永远都会倒向更强的一方。

4.懦弱地讨好

性格过于软弱,有时迫于别人的淫威或者纯粹为了讨好别人,作出一些违背自己原则的决定。这些事情他不想做,但最后的结果总是他顺从于别人的思维,放弃了自己的原则。

5.肯定饥渴

他特别希望有人给予肯定,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虚荣心太强,在作出一些决定、行为之后,就希望别人对他予以称赞——认同他的想法和做法。这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依赖,是没有信心的表现。如果别人没给他足够的肯定和称赞,他会感觉到不安,也会有被伤害的脆弱体验;如果受到了别人的否定或批评,他甚至会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总的来说,具有依赖型思维的人对他人的意见有很强烈的渴求,希望从旁人那里获得思想支持。但这种渴求往往是盲目的和感性的。依赖他人作决定的惯性一旦养成,你将慢慢失去自我,最终成为一个喜欢两极化思考、失去主见的“情绪化动物”  。

李某和高某是同事,两人的关系非常好,既是工作伙伴,也是生活中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公司有一个项目需要收集一些科学严谨的数据,这个任务交给了李某。老板特别交代,这个项目非常重要,不允许出半点儿差错。

由于所需要的资料很多,而且时间紧张,李某就找高某来帮忙。两个人的效率就是比一个人高,仅用了一天半的功夫,他就在高某的帮助下完成了数据收集工作,赶在会议之前交给了老板。他满心希望获得老板的肯定,但会后得到的却是雷雨般的批评。老板勃然大怒,因为李某统计的数据和客户提供的信息有着天壤之别,完全不是一回事,导致客户那边取消了谈判意向——生意谈黄了,项目也被暂时中止。

从天堂跌到地狱的李某极为郁闷,他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数据也都是从公司的资料库里搜索整理的,怎么可能出错呢?李某百思不得其解。

两天以后,老板突然召开会议,着重表扬了高某:“小高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对项目的贡献很大,如果不是他,这个项目已经黄了。”李某听了很震惊:“怎么回事?”他心里很不服气,不久后他从一位关系比较好的同事那里拿到了高某收集的数据,这下他彻底傻眼了,因为高某此次的数据和上次给他的完全不同,是一个全新的版本。

习惯了依赖的人很可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吃大亏,这件事给李某上了一课,也让他记住了这个教训。如果他在工作的过程中努力一点儿,不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又怎会轻易地掉进他人的陷阱呢?因为依赖,所以信任,但也让他犯下了低级错误。过度的信任总会付出代价,只有独立的思考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

在北方某城市举办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我曾经看到一位花甲老人,他奔波于各个企业的展位前,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他都会索取一份应聘表认真地填写。很多人以为他是在为自己找工作,有人唏嘘不已:“年龄这么大还要上班?”可用人单位仔细询问以后才知道,老人是替他刚毕业的儿子找工作。他的儿子24岁,刚刚从大学毕业,一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上网玩游戏,什么都不干,连最基本的做饭、叠被子都做不好,每天空谈理想,事事都依赖父母。无奈之下,焦急的老人只好出来帮他求职。

这个年轻人是依赖型人格的放大版,依赖到了极致,所有的事情都希望别人把结果送上门来。他不自信,同时也对依赖上瘾。试问一下,如果你是企业的领导,你会聘用这样的人吗?

王晓任职于北京一家知名的IT公司,任劳任怨工作了十几年,可他的职位仍然是软件工程师,每次升职机会他都没有份儿。很多朋友为他抱打不平,觉得这家公司的人事部门对他有意见。但企业内部升职的事宜并非是由人事部门单方面决定的,在升职考核中,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同事和上司对其业务方面的评价。

共事多年的同事还有上司对他的评价几乎是一致的:独立性差,依赖性强,经常求助,无法单独地完成工作任务。由此可见,王晓的独立工作能力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这项能力在团队中也许表现不出太大的差异,但作为部门的主管级人员,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就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习惯于由同事替自己解决问题的王晓不可能升职。

长期依赖他人的主张去做事的人,通常在工作上缺乏自己的主见,没有主心骨,凡事靠别人拿主意,很难独立承担并完成任务。与此同时,他们容易信任别人,特别是喜欢轻易付出自己的深度信任,认为有一个能力强的同伴为自己解决一切事情是极好的——他们喜欢结交能力优秀的朋友,因为这是绝佳的依赖对象。一旦没有人愿意像照顾孩子一样替他打理一切,他就会表现得难以适应竞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