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第19课 动手练习图解报纸专栏 如何以问答方式架构图解?

书籍名:《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作者:邢群麟



有问就要有答


第19课以《日本经济新闻》的“简单经济学”专栏为图解素材,一桥大学教授野中郁次郎于2002年1月3日在此专栏发表了文章《管理学真有趣》(原文刊载于本课最后)。野中教授是日本知名管理学者,以提倡“知识管理”闻名国际。

一般公认“简单经济学”的内容一点也不简单,不过,我认为连载于2002年初的“管理入门”是个非常好的系列。我对野中教授的论文特别感兴趣,还特地做成剪报留存下来。

每次的论文都是非常短的一篇文章,但内容却相当深厚扎实。因此我希望学生们能借着图解了解这篇文章。

我们先从图19-1开始,这张图的优点在于一开始就明确揭示了图解的主题。图解以“管理学究竟在学些什么?”“管理学为什么有趣?”这两个问句作为主题,非常简单易懂。

图19-1 学生R图解报纸专栏“管理学真有趣”

接下来,只要能够答出“管理学就是在学这个!”“管理学的这个地方很有趣!”这两个答案,就是一张清晰的图解。这张图的切入点非常好,因此只要改善一些小细节,就能成为一张很好的图解。

不过,图19-1有3个地方让人觉得有点奇怪。首先,在左右两侧各列出3个项目,且各个项目间分别用箭头相连。我认为有必要深入探讨这几个要素是否真的是一对一的关系。比方说,位于第1列及第2列的要素,多多少少有点成对的关系,但是第3列的要素让人看不出是否成对。遇到这种状况,其实没有必要执着于分别成对,只用一个箭头就足够了。

其次,左下角的包含关系中,看起来似乎是“个人”→“群体”→“组织”→“环境”,最上层是“综合科学”。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第三,图19-1中各项目的内容看起来并不是针对问题做出的回答。既然都已经提出问题了,如果下方的各项目能以“答”的形式来呼应,整个论点就会变得非常清楚。

让我们先来看看左侧的区块。左侧区块的标题是一个问句——管理学学的是什么?

为了让最上面的项目看起来像“答案”,让我们试着将它改成“学的是组织的行动”。原文讲的其实是组织与个人的关系,以及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但照着写的话会变得太复杂,所以我们在此把它简化为“组织的行动”这个单一要素。

左侧由上方数下来的第二个项目,改成“学的是由科学与价值观间的紧张关系孕育出的概念”。

左侧最下方的项目,则改成“学的是个人与组织的交互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右侧的区块。右侧区块里的要素必须是对“管理学为什么有趣?”这个问题的回答。

最上方“笔者志在研究管理学的理由”这句话并未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应该删掉“笔者”这个切入点,改成“因为管理学是一门能让个人与组织拥有创造性的学问,所以非常有趣”。

第二个项目让人不禁觉得话实在太长了。看到这长达三行的文字,肯定会有很多人不想读下去,所以让我们用短一点的语句来表达它。在这里,我们把它改成“因为科学与价值观相互对立,所以有趣”。

最下方的项目,是以条目式写法写着三点要素。让我们把这三点分别改成“因为任何人都能参加,所以有趣”“因为拥有一个概念就能综观整体,所以有趣”“因为需要进行基础学问与现场间的频繁互动,所以有趣”。

然后,让我们把上述要素重新思考一下。

“管理学学的是什么?”的回答如下:

1.  学的是组织的行动;

2.  学的是由科学与价值观间的紧张关系激发出的新概念;

3.  学的是个人与组织的交互作用。

但如果只是这样,就跟条目式写法没什么不同。所以让我们把这3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再重新建构一次。如此一来,会发现第1点和第3点似乎可以整理在一起。

而“管理学为什么有趣?”的回答则是:

1.  管理学是一门能让个人与组织拥有创造性的学问,所以非常有趣;

2.  科学与价值观相互对立,所以有趣;

3.  任何人都能参加,所以有趣;

4.  拥有一个概念就能综观整体,所以有趣;

5.  需要进行基础学问与现场间的频繁互动,所以有趣。

把这几个项目进行图解后再来说明也可以,不过经过一番整理思考后,会发现上述这几点可以用what与how来做整合。也就是说,能够归纳成“管理学学的是什么”(what)的“学习对象”是有趣的,以及“如何学习”(how)的“学习方法”是有趣的。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要素,是“作为研究成果的理论其应用范围很大,所以有趣”。但由于会让图解变得复杂,所以建议最好能聚焦在what和how这两点重新整理。



不断聚焦主体,到只剩一个为止


相较之下,图19-2是一张整理得比较简洁的图。不过可惜的一点是,上方区块和下方区块之间无法找到关联。这一点,从“管理学”这个关键词重复出现两次也能够看出来。

图19-2 学生S图解报纸专栏“管理学真有趣”

以这张图来说,“管理学”应该是主体,但这张图却放进了两个主体。打个比喻的话,就好像存在两个“我”一样。

一张图里,应该只能存在一个“我”。如此一来,才能明确浮现焦点。

这张图如果能把“管理学”这个关键词聚焦为一个,应该更容易传递信息。而上方和下方区块之间,也自然会产生关联。

不过我还是要称赞一下,图19-2右上方的区块画得非常好。原本科学并不包含价值观,A就是A,B就是B,没有价值观进入的余地。然而,人类也会依照价值观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导致和科学之间产生紧张关系。新的问题意识由此而生,并孕育出新概念或新理念。我认为此处把管理学的特征表达得相当好。

另外  ,以管理学为志向者,能借着现场与知识间的互动产生新概念,对管理学做出贡献,这在下方区块表达得非常好。

关于个人与群体、组织、环境的关系,相较于采用树形图的图19-2,采用包含关系的图19-1似乎表达得更好。

图19-1与图19-2的作者如果能够互相学习,把对方的优点活用到自己的图中,应该能完成更完美的图解。



讨论,掀起图解的战争


野中教授的原文中描述,管理学的特征是不断在现场与理论之间互动。最后,我们要针对这一点进行探讨。

这是经济学和什么学问比较时的特征呢?大致上,所有被称为实验科学的学科,都是在现场与理论之间一来一往的过程中孕育而生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一点并非是管理学才有的特征。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篇文章中被设定为管理学的对立概念的并非实验科学。我猜想,这个被拿来和管理学做对比的学科应该是经济学。相较于经济学,管理学确实是一门更重视“现场”的学问。思考管理学一向把经济学当成假想敌的背景,也让人觉得这个可能性更大。

另一方面,主修经济学的人对管理学抱持什么看法呢?恐怕很多人认为“管理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这从日本的大学科系也能看出来。在日本,多数大学的管理学是在“经济学院”下面的“管理系”里,给人一种管理学包含在经济学里的印象。

把这两者的关系做成图解就很清楚了。以科系组成来看,管理学是被包含在经济学里的。但是,为了实现自我主张,如果仍把自己放在包含或从属的架构中,就完全没有胜算,所以在进行讨论时,主修管理学的人会把自己与对方分为彼此独立的学科,以对立的关系进行讨论。

有很多讨论,好好整理的话会发现常常是“图解的战争”,当讨论碰到瓶颈时,用图解整理论点,便能看出彼此论点的差异之处与新的方向,而这应该也能提高自己在逻辑上不输于对方的技巧。

这样图解就对了!

•  如果主题以“问”的形式提出,以“答”的形式描述结论即可完成图解。

•  如果是“答”,就要有让人看得出是“答”的形式。

•  聚焦到一个“我”(主语),图解的焦点才会明确。

◎自己动手做图解◎报纸专栏

野中郁次郎  管理入门 绪论 学什么?①管理学真有趣(2002年1月3日《日本经济新闻》“简单经济学”专栏)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说明组织行动的学科。管理学至今的历史不到百年,是一门较新的学科,存在许多尚未开拓的领域,开发新概念或理念的空间也大。

个人与组织、社会的关系,有时会彼此矛盾。个人的自由与组织的目的可能产生冲突,组织的行动有时也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笔者之所以志在研究管理学,就是希望能够开发出让个人、组织与社会同时成为创造性存在的理论与方法。

关于管理学的学习,笔者一路最重视的便是问题意识。科学会摒除价值观,但人类却会依据价值观行动。为什么要研究管理学?对此,研究者的价值观有多大,理论面就有多大。关于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论,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倡的是“价值判断”这个概念。这并非否定研究者的价值观,而是主张应以科学根据为基础,明确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回顾管理学的历史,会发现“科学”这个特性并不一定是完美理论的条件。因为背后没有强烈“意念”的理论,就无法感动人心。相反地,未经科学证实但拥有影响力的理论,则能够触发研究者对知识的好奇心,成为指向新理论的路标。想要在最接近实务的层面将思想理论化的管理学中,新概念与新理念会在科学与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紧张关系中孕育而生。

管理学把各式各样的问题分成特质相异的个人、群体、组织、环境等不同单位进行思考。个人拥有不同的欲望与动机,一旦聚集了两个人以上,便开始进行交互作用,产生归属感与信赖感。调整多个群体的关系,决定统治阶层或制定行动规范,便会成为组织。组织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市场中存在交易及组织间的竞争。在管理的现场,无法只靠因子分解的方式进行了解。因此,管理学以成为“综合科学”为目标。

管理学有趣的地方在于,任何人都能将自己的经验变成概念,进而对建构理论做出贡献。好的概念能为我们提供有如探照灯般的新观点,照亮至今未曾看见的领域。志在管理学的人,必须在“学习已由基础学问验证的广博知识”与“频繁走向现场以架构概念”之间往来,不断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