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第7课 以脑力激荡完成图解 如何将图解应用在生活与工作中?

书籍名:《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作者:邢群麟



图解与结论要一致


在第7课中,我们以《信息焦虑》第3章中描述人脑与计算机能力的内容作为图解的主题。

沃尔曼指出:“计算机虽然能存储信息、计算和预测,却无法进行思考与想象。所以,到目前为止,计算机的能力还是无法与人类的脑力相提并论。”

学生读完这个段落的短文,着手进行图解之后,提交给我的是Step  1。

看到这张图,各位会不会有什么疑问?

在Step  1中,人脑与计算机的关系被描绘成对立的结构。然而在下方的结论处,写的却是“计算机的能力还是无法与人类的脑力相提并论”。结论想表达的是“人脑的优秀之处多于计算机”,但图解中的人脑与计算机却是同样大小,而且呈对立结构。也就是说,图解和结论互相矛盾。

“计算机和人脑,你认为哪个比较优异?”我这样问学生。“我觉得人脑比计算机优秀。”学生这样回答。“既然如此,绘出来的图,人脑呈现的比重是不是应该比计算机大呢?”我建议道。要表达人脑胜过计算机,在图解上画出来的人脑应该比计算机大才对。

但是,并不是单纯把人脑的圆圈画得比计算机的大就可以了。请各位回想一下我们在第2课中提到的“圆圈的结构”。圆圈可以用来表达6种关系:包含、邻接、重叠、分离、并列与群立。我们必须从中选出最适合的关系结构,用来表达人脑与计算机的差异。

“人类把一部分的工作外包给计算机处理,所以包含结构应该最适合表达两者关系。”在和学生讨论后,我们达成了上述结论。

此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构思了两个在原作中没有提到的新词语,用来作为这张图的关键词——“策划”与“作业”。也就是说,我们认为人脑进行的是“策划”的工作,并把其中一部分的“作业”外包给计算机处理。能够像这样想出新的关键词,也就证明自己的思考更深入了。

Step  1



抽出书中关键词


在我们决定了整体架构应为包含关系后,接下来要检视一些细节。

在Step  1中,分别以条目式写法列出了计算机与人脑的3项特征。计算机无法订正错误、是精密的记忆装置、擅长计算,人脑能够订正错误、常有记忆错误、擅长思考与推理。这些表述都选自原作。我们已经在第1课提醒过,图解的基本原则就是避免条目式写法。所以我建议学生重新思考这个部分。

经过上述一连串的讨论之后,学生重新修正并绘制了Step  2,图的整体架构被修正为包含关系,相较于Step  1是一大进步。“人脑的能力较优异”“人脑的能力较为全面”等主张,也通过图解表达得非常好。

然而,在细节部分仍可发现很多改善空间。比方说,写在圆圈中的“擅长思考与推理,有时会出错的有机体”“擅长计算的精密记忆装置”这两句话,放在图解中显得文字既多又长。

Step  2

为什么在修正以后,反而出现了两段冗长的文字呢?我想,恐怕是我在Step  1的讨论过程中,指导学生不要用条目式写法的缘故。学生老老实实地接受了我的建议,修正原来的图解,把条目式写法改成了连在一起的一整串文字。

应该怪我自己没讲清楚,实际上我真正想强调的是:“厘清并且图解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使用条目式写法交差了事。”

话虽这么说,要把条目式的文章画成图解,其实格外困难。尤其在本例中难度更高。因为学生列出的3个要点并非来自自己的思考,而是在思考还未深入的阶段,从书中抽出直接使用的。所以,我还是大概说明一下具体做法。

将条目式文章做成图解的诀窍在于删除旁枝末节,提取关键词。大胆删除多余的部分,就能画出一张容易理解的简洁图解。以本例来说,在人脑方面,我们只需要抽出“思考”和“推理”两个关键词;在计算机方面,只要抽出“计算”和“记忆”就可以了。

图解的初学者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想在一张图里塞进所有要素,导致在框架设计上走进死胡同,又或是绘出一张错综复杂的图。所以,请各位在刚开始练习图解时,将绘制重点放在画出一张自己能够理解的简单图解,而不是做出一张正确又详细的图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请放心大胆地将旁枝末节全部删除吧!



插图容易导致概念混淆


接下来,我想针对Step  2的表达方式提出两点建议。

首先,是使用插图(剪贴画)的方式。请问各位看了这张图解的插图之后,会立刻联想到它指的是人脑吗?这张美工图案画的是一位男性,所以代表的可能是人脑,也可能是男人的大脑。如果有人将这张图解读为男性是擅长思考与推理、有时也会出错的有机体,我们也不能说解读有错。

也就是说,插图(剪贴画)往往带有一种混淆概念的危险。在此我必须强调,我们之所以绘制图解,是为了让逻辑更清晰,所以不该轻易使用插图。以这个练习来说,应该直接用“人脑”与“计算机”代替插图。

无论如何都想放入插图的话,应该在逻辑已经非常明确、完成所有图解的架构之后,以提高传达力的方式,在最后点缀般地放进图解。

说起来,做展示用的软件原本是以美国设计的程序包为主流,所以软件内附的剪贴画也以外国人或外国景物的图案居多。相信也有不少人觉得幻灯片中的剪贴画有点格格不入吧?如果把这些剪贴画用在图解中,可能会因为插图的意象不明导致读者对图解的逻辑产生误解。

所以我认为在绘制有逻辑的图解时,尽可能不要使用剪贴画。

第二点建议,则是关于“‘作业’的计算机、‘策划’的人脑”这句标题。既然这张图解的重点是“人脑才是主角”,那么标题最好是“人脑‘策划’、计算机‘作业’”“人脑是用来‘策划’的,并把‘作业’外包给计算机”,才能明确地传达这张图解的核心论点。原本的标题只不过是单纯的对比,看不出哪边比较重要。所以为图解下标题时,也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克服“好像还没有完成”的不安


经过修正之后的图解是Step  3。在这张图中,我们只绘出了最重要的架构,所以看起来很简洁。学生也因为画了这张图,使得想法可以好好整理。

Step  3

当然,针对Step  3还有几个地方可以继续检讨。比方说,“策划”这句话位于圆圈的内侧,“作业”这句话却位于圆圈的外侧。把“作业”放在圆圈外侧,究竟是否适当?还有,“思考”与“推理”究竟有什么不同?或许“推理”其实应该包含在“思考”里面?

不过,如果要像这样继续讨论细节的话,就会没完没了。所以,我们就当作图解已经在这个阶段正式完成。在第1课中也提到过,图解没有最终答案,而是有无穷无尽的发展可能。所以纵然有些许的不安,也得在适当时候让图解告一个段落。克服“好像还没有完成”的担忧,毅然决然收尾结束也是一件必要的事情。

这张图修正到Step  3之后,已经达到及格标准。



图解思考比图解表达更有趣


图解已经完成,但如果思考停止于目前这个阶段,那么充其量只是增进了图解的表达技巧,并没有体会到图解真正有趣之处。

说起来,当我们在职场上运用图解时,只把现况图解完毕就结束,是无法被人接受的。要能够以该图解分析现况,对“接下来究竟该怎么做”“哪种解决方案最合适”等问题提出方案,图解才真正开始具有意义。也就是说,图解的真正价值在于从图中可以解读出什么、构思什么。

图解表达得好或不好,只不过是第一阶段的“热身赛”。真正的“擂台赛”是制作企划案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希望各位学会图解,并不是为了制图,而是透过图解的过程,进一步磨炼企划力与构思力,也就是所谓的“图解思考”。建议大家把图解的重点放在从这张图可以思考什么事情,进而让工作更成功,而不是竭尽全力想把图解表达得更完美。

接下来,我将为各位具体说明应该如何进一步思考。

请各位再看一下Step  3,想想看这张图能否运用在企业策略或人力资源策略上面。

假设人脑与计算机的关系真如Step  3所示,那么什么是人类独具的能力?至少不是“计算”与“记忆”,因为这是计算机也有的功能。只有人脑才有的能力,可以说是“思考”与“推理”。

如此一来,那些只擅长计算或记忆的人,未来可能会被计算机取代。而我们也可以推测,拥有思考力与推理力的人可能比较容易在职场上继续生存。

身为上班族必须不断锻炼的能力,与其说是计算力或记忆力,不如说是思考力与推理力。换句话说,拥有常常思考的习惯的人,比较不容易被淘汰。

那么,你属于哪种能力比较强的人呢?是像图7-1左边一般擅长“计算”或“记忆”的人,还是像右边一般擅长“思考”或“推理”的人?我建议大家暂时放下这本书仔细思考一下。

图7-1 以图解提升能力

像这样将图解与自己的现况对照并且进一步思考,就能看见许多事情。Step  3针对提升商务人士工作技巧的策略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启发。



图解能激发意想不到的观点


那么,从企业的立场来思考又是如何?什么样的员工、职能应该被留在公司?以人力资源策略来看,应该把擅长只有人脑才做得到的事,也就是擅长“思考”与“推理”的员工留在公司。

不是必须用人脑来处理的事,交由计算机处理会更有效率。或者是不大需要用到思考或推理的部门,即使把该部分业务委外也没有关系。

请各位回头看看Step  3那张图。“作业”这个关键词安置在大圆之外的箭头上面,位于圆圈的外侧。这是不是让人觉得在表示“委外处理”呢?

绘制这张图的学生似乎不是意识到“委外处理”而把图画成这样的。但我却从Step  3联想到委外处理(详见图7-2)。也就是说,不需要思考或推理的工作可以委外。

图7-2 用图解思考企业的经营策略

进行图解作业的过程中,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观点。仔细思考偶然画出的图解后,或许会发现其中隐含着重要意义,而这也是图解的乐趣之一。

所以在绘制图解时,即使失败也别急着把它丢掉。据闻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田中耕一,也是因为误将错误的溶液拿来做实验,反而发现了分析蛋白质的新方法。图解也是一样,说不定在画错的失败作品里蕴含着非常有意思的本质。



从图解看出时代变迁


Step  3中,位于“计算机”这一圆圈里的“计算”和“记忆”是以同样大小表示的。我们稍微思考一下,“计算”与“记忆”究竟是否应为同样的比重?

在过去,计算机被称为“电子计算器”,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计算”功能的比重较大。在那个时代,计算机是用于学术或科学计算的设备。但是,在个人计算机与网络大幅进步后的现在又是如何?

我认为,如今数据库功能即“记忆”功能的比重变大了。

大多数人在使用计算机时,主要是用来连接互联网。而互联网的本质相当于一个全球规模的巨大数据库,在众多网站服务器里储存着数量庞大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现代人之所以使用计算机,主要是因为其数据库功能,也就是记忆功能。

当然,计算机在连接网络时,内部不免会进行一些计算。但是对我们来说,计算并不是目的。

如果把这些思考的结果反映在图解中,过去计算机里面“计算”的圆圈大于“记忆”,而现在则是“记忆”的圆圈大于“计算”。我们只是把思考聚焦于原本那张图的其中一部分,就使得计算机运用方式的时代变化都浮现在图解中。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从图解中看出时代的变迁。

最后,再请大家思考一件事情。应该还有人记得这则新闻——1997年5月,IBM的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击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

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件事呢?或许在国际象棋的世界里,已经变成“计算机包含人脑”的结构。此后,之前画的图解都得重新绘制。

到1997年为止,我们还不需要思考那样的可能性。但现在就算有人画出那样的图解,我们也不能说那张图错了,因为图解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这样图解就对了!

•  在比较两件事物时,不要只做对比,要仔细推敲两者间的关系。

•  要图解条目式写法的资料时,删除全部的旁枝末节,抽出关键词即可。

•  不要轻易在图解中使用插图。非用不可的话,也要在完成图解后再加上去。

•  比起提高图解的完成度,不如好好思考完成后的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