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第2页

书籍名:《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作者:计育韬




视觉触发权重



从整体看新媒体行业,内容的展示分为列表式、信息流、瀑布流三大交互类型(如图1-1所示)。要想做到硬核级运营,首要思维就是“站在交互设计和开发者的角度”。

图1-1  内容展示的三大交互类型



初出茅庐的新媒体运营者往往对用户的触发行为有一种误解,认为一位用户点开一篇文章或一个链接,首要原因是标题。

但实际上,现在的用户在使用新媒体时,滑动屏幕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界面上的视觉停留时间则越来越短。在浏览过程中,用户甚至很难看清新媒体账号发布的每条信息的标题。

其实当用户面对任何一种交互界面时,最先识别的都是和布局、形状、颜色相关的信息(如图1-2所示)。即便识别文字,人类也先识别文字字符的形状,然后再判断它是哪一个字母、字符、标点。所以,不要小看文字以外的任何要素,它们往往自身就有触发诱导力。例如,在列表式新媒体中,LOGO就是一个巨大的触发权重。

图1-2  用户对交互界面的识别



从LOGO到新媒体账号头像是设计转化的过程,而非设计移植的过程。因为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对头像图案都会进行大小、形状的裁切,需要专业设计以运用知识,实现改造和优化。



平面几何中的视觉聚焦点



在平面设计学中,我们通常以圆形和矩形这两个基本形状为范例(如图1-3所示)。

图1-3  平面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形状



任何一种平面几何形状都有视觉聚焦点。对于一些规则图形来说,视觉聚焦点可通过明确的测算方式得出,比如圆形和矩形。它们的视觉聚焦点原理对新媒体的交互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用户体验设计都非常重要。

毫无疑问,圆形的视觉聚焦点位于圆心。对于矩形来说,通过将长和宽三等分,可以在交点处得到四个视觉聚焦点。当然,正方形作为矩形的特殊形态,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定位其视觉聚焦点(如图1-4所示)。

图1-4  规则图形的视觉聚焦点



结合具体的案例,可以发现圆形和正方形是两种最常见的新媒体平台头像裁切设置方式。例如同为腾讯系的QQ和微信,前者在大多数交互界面内使用圆形头像,后者在大多数交互界面内使用有圆角的正方形头像。那么作为新媒体运营者,你可曾思考过:为何QQ的头像都是圆形的,而微信的头像都是正方形的?

其实正由于这两种形状的视觉聚焦点不同,两款App被赋予的社交使命也不同。

圆形通过单点的视觉聚焦,力求彰显头像的个性化。它使QQ更有个人化色彩,而QQ的用户也多为张扬、自我的年轻群体。除了传输文件,大多数时候,用户通过QQ处理一些私事。

微信通过头像四个点的分散视觉聚焦,彰显一种四平八稳的公众形象。什么是公众形象?即经过修饰甚至伪装的形象。我相信很多读者都吐槽过微信的好友标签式分组功能太差,所以在微信上的大多数所作所为如会话、朋友圈等,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尤其是发布朋友圈时,你要特别谨慎地决定让哪些人看到,屏蔽哪些人,如果你的同事、同学、家人、老板、客户看到则分别会有怎样的感受。最终你展示的,就是“粉饰”后的公众形象。

对于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团队提供给运营者的也主要是圆角正方形的裁切设定。这也是微信团队本身对微信公众平台使命的期待——企业与品牌无论大小,都可以以公众化姿态呈现在用户面前。

开发者的初衷是合乎逻辑的。不过,市场上有一种明显的趋势,拥趸众多的大品牌,其实往往具有一些非常个性化的品牌调性。与其说它们是一个个品牌,不如说它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自己的脾气秉性,正是这样的脾气秉性吸引了用户的驻足围观。苹果、索尼、香奈儿、麦当劳、星巴克……哪家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所以,将新媒体人格化,是运营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微博“蓝V”海尔,还是微信“泥石流”支付宝,目前在大多数新媒体平台具备个性化的账号一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个性化的打造并不是务虚的理论,而是一种从头像开始的VI设计延展。在微信运营圈内,你是否注意到不少知名大号很早就开始使用圆形头像?即使微信团队默认提供的是圆角正方形裁切,这些大号运营者也都将自己的头像设计为圆形。

而随着微信App的迭代,现在信息流的订阅号头像进行了图形裁切,这就是微信团队从开发的角度进一步要求运营者充分考虑圆形裁切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用户快速划过屏幕的那一刻,你的个性化还会决定你的辨识度。包括圆形在内,更多异构体头像都在悄然提升账号的打开率:

1.圆形头像(如“一条”“乌云装扮者”等);

2.异构头像(如横线式的“我要What  You  Need”等);

3.深色头像;

4.纯色头像。

所以,新媒体账号的头像设置,绝不是简单地“上传公司LOGO,点击确定按钮”,而是应通过更专业的设计思维打磨。





色彩延展




色彩是VI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之一,也必须严格用于新媒体的所有产品。观察绝大多数顶尖品牌的新媒体账号,你会发现无论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还是在抖音等平台,都会在其界面中延续其标志性色彩。通过合理的配色方式,其新媒体发布的内容无论图文还是视频,都会让用户清晰地意识到背后的品牌归属。



色彩的通用制式



RGB的定义、分类、书写

作为运营者,你首先必须清楚的色彩制式就是RGB。从字面意思看,“红绿蓝”的定义非常好理解,不过实际上,RGB根据色彩空间,还分为多种类型,目前在行业内,最常用到的是sRGB和Adobe  RGB。

色彩空间是颜色的范围。例如jpeg这种压缩格式最多可以包含1670万色,而目前所有RGB类型的色彩空间都比jpeg小,所以,jpeg是在新媒体运营中色彩呈现效果最好的格式之一。

对于sRGB和Adobe  RGB而言,其实后者的色彩范围比sRGB大35%,那么当我们在呈现照片时,Adobe  RGB会是一个相对较好的选择。

但是色彩范围更广一定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更好吗?不是的。对于前端工程师来说,他们更偏好s  RGB,因为传统显示器只显示约97%的s  RGB色彩空间和约76%的Adobe  RGB色彩空间。所以如果你的新媒体图像并非照片,那么用s  RGB制图就能减少最后的失真。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运营者在工作中,会发现设计师在诸如Retina屏上精心设计,最终用RGB格式导出图像发给你,但是等发布后,你的电脑或手机上的图像色彩仍然发生了一些可见的变化。

另外,作为运营者,你也务必清楚RGB的书写方式。尤其对CSS3而言,  RGB分为RGB(255,255,255)写法和#000000写法,后者通常被称为十六进制写法,也同样是RGB制式。十六进制的每两位,其实分别对应r、g和b。诸多新媒体平台的编辑器、第三方编辑器在排版时,主要使用十六进制输入。你可以通过制图软件如*Adobe  *Photoshop等或者在线第三方工具拾取和转换这两种书写方式。而在纯HTML书写方式中,可以任意选择书写方式。

不好惹的CMYK

运营者作新媒体团队中的一员,可能要和形形色色的其他岗位人员打交道。运营者与设计师一起协作时,尤其要注意设计师交付的设计品的图像色制是否是CMYK。

在广告行业中,设计师频繁接触和使用CMYK。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推广、发布各类户外广告,如喷绘、海报、易拉宝、横幅……但凡涉及印刷的广告,其实对设计师来说最好的制式是CMYK而非RGB。

CMYK也称作印刷色彩模式。它和RGB的本质区别在于,RGB是一种发光的色彩制式,由屏幕投射色彩到视网膜;而CMYK是一种反光的色彩模式。其中,CMY是3种印刷油墨——青色(Cyan)、品红色(Magenta)、黄色(Yellow)名称的首字母。K则是black最后一个字母,之所以不取首字母,是为了避免与蓝色(Blue)混淆。当CMY三种颜色足够多时,理论上可以产生黑色,但由于油墨生产的工艺问题,这三种油墨混合后往往不能产生纯黑色,因此需要单独的纯黑墨水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