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第1页

书籍名:《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作者:计育韬



用户下沉,小程序的诞生,带来更高的运营效率与新的消费互动关系,再次重构了商业的基本运营逻辑,引发互联网产品市场地位新一轮的洗牌。跨圈层的流量壁垒被打破,新型互联网产品被开发,这潮流如久困猛兽冲出樊笼,势不可挡。这样的互联网生态变化正在催生全球最优秀的一批运营人员。这批运营人员乐于尝试新鲜事物、深谙人性、擅长应对复杂的环境,能够抓住每一个带着产品向上跃起的机会,在新时代野蛮生长。

近几年运营从业者纷纷试探各种技术流,不断重新设计获取社交流量的路径逻辑。刷屏成本越来越低,对运营人的素养要求却越来越高,全栈型运营人显得尤为可贵,他们善于洞察用户、注重视觉、沉浸体验、响应需求。其中,2014年开始,以H5为代表的“技术+创意”的刷屏模式,产品跨圈层的传播成效显著,使得运营人对技术产生强烈的探知欲。作为H5工具的人人秀,一直都致力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营销。2017年,人人秀在运营人中的口碑越来越高,吸引了很多专业运营人的关注,我就是在这样的机缘下认识了计育韬。

计育韬是一个优秀的运营人,有丰富的实操经验,有能力给运营者提供有效的方法论与技巧。他的这本书从品牌到技术,再到内容运营,多维度地讲述了运营理论,以技术的角度来审视新媒体并给出了实操技巧,书中有许多交互中的代码也展示得比较详细。最早的互联网是属于技术的,现在,技术与运营的化学反应让流量呈指数级增长,也成就了无数在朋友圈刷屏的经典案例。技术型运营人异常稀缺,而在互联网的这个流量森林里,拥有技术型运营人才的企业也就拥有了更低成本的流量,势必会在增长方面获得压倒性的优势。

书中将一个个精彩案例解构剖析,方便运营人随时查阅,为轻松获取更多低成本流量带来工作便利。

韩夜

人人秀联合创始人





前言


新媒体人本质上是科技工作者

回顾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过程,我们不得不承认:

2013年,谁会写,谁就掌握流量;

2014年,谁着手视觉优化,谁就掌握流量;

2015年,谁擅长前端设计,谁就掌握流量;

2016年,谁发起H5营销,谁就掌握流量;

2017年,谁迈入小程序布局,谁就掌握流量;

……

别再用“内容为王”的理念自欺欺人,要知道内容的流量红利早已结束,而任何优质内容的成功,至少一半要归功于交互设计:一篇文章的图文好看,不仅是因为内容到位,更因为平台方在图文的推送、展示、折叠、分享路径等方面的开发与设定适宜;一段短视频精彩,不仅是因为画面感人,更因为视频App在视频加载、展示、评论、播放器优化等方面的开发和设定支持。因而,没有一种新媒体内容是可以脱离交互设计单独存在的。

所以,虽然做运营不是让你成为专业设计师或工程师,但是现在你不得不从技术的角度将新媒体运营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即“硬核运营”)。硬核运营,顾名思义,它提供的是运营领域中专业度较高、方法论深刻、操作性极强的指导,帮助运营者在视觉、文案、技术、交互等层面趋向全栈化运营,掌握扎实的行业知识和技术。

在开始阅读本书之前,请明确以下几个行业趋势。

1.不要掉到“内容增粉”的坑里,更不要拿内容爆发个案当规律,被消灭的同质化平台都是没有名气和流量的。

2.交互技术的力量进一步崛起。比如越来越多的企业品牌公众号,开始通过SVG交互代码技术,发布极具创意的互动图文并快速提升用户活跃度,而熟谙H5交互和传播方法的品牌公众号更是“旱涝保收”。

3.冷启动技术频繁应用,二级分销只是其中一种可能性。未来在线增粉形式将不断演进,用户将更加基于功能选择关注,而不是基于内容。

4.地面流量成为在线品牌的争夺重地。你以为“视觉志”“新世相”等大号都实践了“内容为王”的策略?作为它们的老相识,笔者目前所知的头部大号其低成本、高流量的操作除了部分来自广点通系统,其他基本来自娃娃机增粉、体重秤增粉、照片打印机增粉、Wi-Fi增粉。当然对于门店而言,还有卡券增粉的方式。

那么在更远的未来,新媒体会是什么样的形态?

笔者一直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才是媒体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正如当下我们热衷的短视频、直播,其火爆现象本质上并不是源于所谓的运营模式,而是取决于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回想在早期2G通信时代,GIF都不可能被正常播放,何谈如今的各类流媒体传输?

事实上放眼当下,我们依然会发现巨头公司在技术手段上持续耕耘,但为什么它们都要做这些被普通消费者公认为失败的产品?谷歌醉心于鲜有人问津的Google  Glass二代,微软一再推广开发者版Hololens,苹果持续研发销量并不亮眼的Apple  Watch,更不用提索尼、HTC、脸书在VR穿戴设备上的重金投入……难道这些公司的决策者比普通消费者笨吗?

其实它们都看到了未来的另一种可能——手机是累赘,它的存在或许将失去意义。

曾经,我们尝试把越来越多的功能集成于手机。现在,手机的大量功能正在返给最传统的人类工具:手表、眼镜、服装。我们开始聚焦手机的发展本身,键盘趋小,屏幕趋大。如今在实体键盘也被取消的情况下,柔性屏等技术正在赋予手机新的可能形态,手机可能成为一张可无限大、可弯折的纸。

等工业边际成本下降时,一切媒体信息都可以通过穿戴设备获取,一切屏幕都廉价而柔软,一切物品都拥有身份识别,那么人类就可以随手拿起一张餐厅的纸巾阅读属于自己的定制新闻,用眼镜迅速给好友拨通电话,用手表轻刷结账——我们又何需笨重的手机?

请大家记住最重要的是:人类的偏好在本质上与我们能感觉到的宇宙维度有关。当前的手机再发达,它也是简陋的二维信号,是对三维现实的“切割”。人类会无比向往媒体对现实的还原。

所以请大胆想象,未来的新媒体编辑所编辑的内容不仅是简单的微信图文、微博消息、抖音短视频,还会包括VR、AR与全息影像等媒体内容。

请记住:新媒体人对自己的定位,应当是一个着眼于人类科技进步并通过新技术不断打破信息不对称局面的科技工作者。

让我们从技术的角度,重新审视新媒体的运营工作。





第1章  视觉识别系统





品牌的身份象征




缺乏品牌的识别度,是大多数新媒体运营的通病之一。而究其原因,是缺乏对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ual  Identity,VI)这一专业系统的认知和掌握。VI本身涵盖内容广泛,从核心的LOGO开始,它携带着一个品牌的使命与调性,通过视觉在品牌的各个媒体终端呈现。

如何快速理解VI?VI有什么效力?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当我问“可口可乐是什么颜色的”或“蒂芙尼是什么颜色的”等问题时,被问者一定会给出对应的答案。

色彩,就是VI的重要基础模块之一。它的存在让品牌不仅具有识别度,甚至拥有了品牌调性。色彩也一定会延伸到品牌的新媒体中,无论流媒体、静态图还是文本版式等宣传窗口,都会让你深刻地感受到品牌的力量。

新媒体领域的设计、排版、布局有唯一的标准吗?或许你觉得可以简约,可以繁复,可以灰暗,可以活泼,可能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但是从VI的角度看,唯一标准是存在的,那就是:无论用户在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渠道收到了品牌新媒体的宣传内容,都能在视线扫过屏幕的一瞬间,意识到“啊!这一定是某某品牌的内容”。





从LOGO开始




LOGO是VI的第一要素,是重中之重。无论你从哪个新媒体入手,都会发现用户在注册时都要提交一个头像图案。当新媒体内容作为交互界面信息进入用户眼帘时,它的意义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