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不怯场:与众人沟通艺术

乐读文学 > 哲学心理 > 不怯场:与众人沟通艺术

夸张让语气更震撼

书籍名:《不怯场:与众人沟通艺术》    作者:译夫



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说话经历:说自己穷困的时候,你可能会说“身上一毛钱都没有了”;当描绘我们已经饥饿难耐时,我们会说:“我快要饿死了”;当向医生诉说你的病情时,你说发高烧,全身就像“炭火”一样烫。我们真的会因为没吃一顿饭就饿死吗?怎么可能真的一毛钱都没呢?果真全身有炭火那样高的温度吗?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但是,这种言过其实,在听者看来却并不觉得是虚假的,相反加深了印象,这便是说话夸张的技巧。同样,当我们在脱稿讲话或者即兴发言时,也可以将这一修辞技巧运用其中。

演讲时,演讲在有表达需要的情况下,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故意言过其实,夸大或缩小人或事物的一些特征,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这就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修辞上夸张的最大特点是“言过其实”。事实上夸张辞格不管夸张到什么程度,夸张都要在本质上符合事实或者说它需要具备这样的品质与本领——本质上符合事实表述上言过其实。这两点是涵盖了夸张这一修辞格的真正涵义。如人们读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时,不会用心去体会庐山瀑布那从天而降的气势,因为夸张手法的运用,让这瀑布的美震撼人心。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夸张是言过其实,但为什么听者不觉得它虚假呢?因为夸张也能突出事物某一性质较合理的地方,而且它常常与比喻、比拟等技巧结合在一起,听话的人心里自然有数。

说话时,合理地运用夸张技巧,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既能加强说话的感染力,又能“启动”听者的想象力。

古人云:“俗人好奇,不奇声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这句话告诫我们,演讲中,在运用夸张这一修辞手法时,需要注意:

1.夸张虽可言过其实,但不是浮夸,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无中生有、信口开河。它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它之所以言过其实而又不虚假,其奥妙就在于突显了事物的某一部分性质,不似真实而又胜似真实。

2.要注意分寸,要让听者知道你在夸张而不是写实;不要单纯为了猎奇而强行夸张,像在作报告时,或介绍经验等场合就不能随意运用夸张技巧。

总之,运用夸张的表达技巧,能起到加强语气的效果,但讲者在运用夸张修辞时,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在不失去真实感的前提下进行夸大或缩小,绝不能无中生有,信口开河,把事物夸得过分了。夸张也必须结合特定的目的与场合而用,在随意的场合可以活跃气氛,增加谈话趣味。但在严肃场合,不宜用夸张的语句。

演讲中,夸张能使人或事物的形象特征更加突出,给听众的感觉也会更加强烈,从而使他们受到演讲者话语的感染而投入更多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