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不怯场:与众人沟通艺术

乐读文学 > 哲学心理 > 不怯场:与众人沟通艺术

巧用对照和对偶,凸显讲话重点

书籍名:《不怯场:与众人沟通艺术》    作者:译夫



生活中,我们常说“有比较才有差距”“对比出真知”等,这就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区别只有在对比的情况下才能看出来,同样,在当众讲话或者即兴演说中,在阐述某些观点时,也可以利用这一方法。在修辞学上,这就是对比。而我们还可以将对比细分为对照和对偶。

在当众演讲中,懂得运用对照和对偶的修辞技巧,它会让听众更显而易见地理解你的观点,会让你平淡无奇的语言顿时趣味横生,进而让你迅速提升演讲语言的魅力。

一、我们首先来看对照这种修此手法:

对照,是把那些差异性明显、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让他人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

1.反面对比

2.反物对比

对比还有反差的意思,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显出来。

比如,这样说:“你命好,有儿子孝顺;我呢?我得孝顺儿子。”这种语义的倒置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鲁迅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这样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不过是苍蝇。”这里鲁迅把“战士”和“苍蝇”拿来比较,犀利地讽刺了那些诬蔑革命者所谓的正人君子,以坚定的决心支持着那些投身革命的勇敢战士们。

可见,通过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面貌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可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等更加突显,并且鲜明地表现出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

再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用日本“小国、地少、物少、兵少”和中国“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以及日本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失道寡助”和中国抗日战争是“进步的,得道多助”相映衬、作对比,澄清了是非,预示了中国必胜、日寇必败的战争结局,击破了“亡国者”的无耻谬论。

二、对偶则是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

所谓对偶,指的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偶以它那严谨、对称的结构以及语音抑扬顿挫的美感,可以使我们的说话内容产生一种引人注意、发人思考的力量。

说话中,如用对偶句或对偶式的标题,或用对偶式的段落表达富有哲理的内容,可增强语言的力量,因而对偶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显示内容的辩证法与逻辑力量。如《生活采思录·时间篇》的结尾是这样的:

“李大钊说得好:‘今天是生活,今天是动力,今天是行为,今天是创作’。

不要为昨天而叹息,我们要笑着向昨天告别。

不要空唱‘明日歌”我们要把今天作为飞向明天的跳板。

昨天是今天的昨天,明天是今天的明天。所以,一天就是三天,这是一个生活的真谛,我们要善于把一天当作三天过!

在对今天的思考中,我们要记住这个时间的辩证法。”

其中“昨天是今天的昨天,明天是今天的明天”这一对偶句富有哲理性,又有整齐而对称的音节,听众可以从这样的表达中感受“义”的启迪,也获得“声”的愉悦。

当然,任何一种说话的技巧是在长时间的说话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往往具有相当大的威力。

总之,在公共场合参与演讲,要想让公众接受你的观点,就要有驾驭语言艺术的能力,否则,对方即使理解你的意思,也会轻视你的水平。说不定他的内心已经同意你的想法,而表面上却与你争论不休。对照和对偶的的策略是很有效的,通过比较,能凸显出我们演讲观点的正确性,进而让听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