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不怯场:与众人沟通艺术

乐读文学 > 哲学心理 > 不怯场:与众人沟通艺术

在结尾发问,引人深思

书籍名:《不怯场:与众人沟通艺术》    作者:译夫



读书时,大概我们很多人都曾被老师这样叮嘱过:“今天这堂课同学们有什么心得体会,明天早上每个人交一份作文上来。”这一教学手法是很多教师经常使用的,其目的在于引发思考,强化课堂内容。其实,需要经常进行演说与讲话的我们,也可以采用问题式的收尾方式。我们可以向听众提出问题,甚至是一系列的问题,让听众进行思考。这样的结尾方式优点在于能更好地让观众参与到演讲中来,而且让人深入思考,做到以情感人。

肯尼迪总统的就职演说,开头并没多少新意,更不用说警句了。但快结束时,他连续使用了两个重复的呼告语,使那警句立即凸现了出来,不仅新意盎然,而且颇有深刻寓意:“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这里,肯尼迪总统并没有直接向听众发问:能为社会、国家贡献什么,而是采取语气更为强烈的提问方式——对比式提问,引发听众进行一番深入思考。

在实际的演讲过程中,演讲结尾应该简短有力,应该用一句话使听众毫无疑问地明白演讲已经结束。而在没有想好决定性的结束语时,他们只好继续总结,同时不得不努力考虑怎样不留痕迹地收尾。结果,许多人不得不有些沮丧地或用乏味无力的结束语收尾。而实际上,如果你能够把问题留给听众,那么,整个演讲就显得有头有尾,也能为自己免除很多烦恼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采用问题式的收尾呢?

1.提出简洁明了的问题,不可卖弄关子

听众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这要求身为演讲者的我们说话简短有力,而不是洋洋洒洒没完没了。如若那样,只会招来听众的反感。同样,在演说收尾时,我们提出引发听者思考的问题,也应简洁明了,不可卖弄关子,否则,则会让听者产生厌恶情绪,对你的问题自然也没有任何思考的兴趣了。

2.让听众在“是”或“否”之间做选择

顾名思义,就是演讲结束时,我们要让听众在“是”或“否”之间选择、在两个或若干答案之间选择。其实,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在演说的过程中,已经有很明确的答案。但如果你直接说出来,则会大大减少答案的说服力,也会减弱演讲者与听众间的联系。

理想的情况是,你应当在需要回答的问题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顺带着强调你的主题句和你对听众的要求。因为只有那些有一定深度同时又能让听众“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震慑作用。

3.所提问题要与主题紧密相关

任何与演说主题无关的问题,都是无价值的。领导干部在演说收尾时的问题,如果偏离了主题,那么,不仅向听众说明你的演说能力水平低,还很容易迷惑听众。

在演说结束时搭配一个问题,可以起到强化演说主题、令听者深入思考的效果。比方说,在演讲过程中你曾穿插一个故事,那么结束时你可以多问一句:“如果你是那个男孩,你会有什么答案呢?”把问题抛给听众,让他们像是带回一个功课,回去可以好好想一想。

在演讲中,精美的结尾就恰如一串珍珠中最灿烂的那一颗,重要而光芒四射。因此,你设计的最后一句话一定要像第一句话一样简洁有力。只要精心构思,反复锤炼,使之别具韵味,就一定会使演讲获得理想的成功!

收尾时的提问是我们创造一个成功的演讲时可以利用的、极好的帮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深化主题句在听众中的影响力,也可以帮助我们维持或者进一步增强你与听众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