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超级记忆:10倍速轻松学习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超级记忆:10倍速轻松学习

12.快速阅读:十倍提升阅读效率

书籍名:《超级记忆:10倍速轻松学习》    作者:卢龙斌



阅读绝对不仅仅只是看书,更重要的是阅读知识的领悟过程,我们能够学到什么,悟到哪些,收获多少才是最重要的。

大凡成功者都是阅读者,那些名人,大都具备超强的快速阅读能力。

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者的观点。列宁所著《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己看过的书高达16000多册。苏联主席斯大林则要求自己每天至少阅读500页书籍。

美国总统罗斯福、卡特、布什等美国总统都是快速阅读的高手,有些甚至是速读协会的成员,肯尼迪总统甚至提出过“平面凸显”的阅读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机镜头一样,可以一次阅读一整页内容。

孙正义生病的两年,为了决定自己将来的事业方向,阅读了4000本书,后来登顶过世界首富。

国内历史两千年前就有速读的伟大人物,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衡石量书是指古时文书用竹简木札,以衡石来计算文书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国政。衡石:泛指称重量的器物;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衡石”为很高的分量。呈是文件、公文,此处引申为“定额,定量的文件”。

而华人首富李嘉诚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说:“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每天要进行约十万字的阅读,以便及时把握IT行业的高速变化。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酷爱读书,在北大上学的时候就跟着王强把每个月吃饭的费用节省出一半拿来买书,在新东方上市后,还坚持每个月阅读20本书籍。

伟人之所以伟大一定是具备与常人不同的学习和思维模式,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的学习和阅读得来的。反观我们大部分人的阅读量非常少,联合国曾经调查各国的人均年阅读量,中国几乎垫底,每年每人平均不到一本书,而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

1955年,联合国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在美国,目前80%以上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快速阅读课程,许多中小学校都把快速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尽早掌握这种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布什总统曾提出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在之后的四年里政府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投资50亿美元,用于促进8~16岁的孩子广泛地提高阅读能力。

在英国,剑桥大学引进了哈佛大学的方法并加以改革,采用电影教学方式开办成人快速阅读训练班。

在法国,1996年《快速阅读课本》被定为教科书向全国发行。到20世纪70年代,快速阅读学被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80年代初,法国在全国中小学推行“创造性阅读法”。

1970年,苏联代号“量子—700号”的试验表明:经过一定时间训练的人,阅读速度能成倍增加。此后,快速阅读实验室、快速阅读学校在苏联各地纷纷建立,把快速阅读作为正式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取得了丰硕成果。

韩国政府在1981年12月颁布的“私设讲习法令”中允许采用速读课程作为教学科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速读学院、速读讲习。在韩国不论是政界、军警、教师还是企业界的各种组织,一旦取得速读讲师的资格,工资就会提升。而成为专职速读讲师的人,其工资将比原来高出一倍。传授快速阅读的学校几乎遍布所有城市,仅汉城就有几十家。韩国每年都要举行“最佳速读竞赛大会”。

2015年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我国教育部《语文教学大纲》规定:

小学生300字/分钟。

初中生500字/分钟。

高中生600字/分钟。

中考前课外阅读总量405万字。

高中要完成课外阅读总量1500万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目前一个月新生于网络的信息量,可能超过20世纪前出版的所有的文字信息。在这么大量的信息背后如何快速获取你需要的内容?我们大部分人的阅读速度在500字/分钟左右,由于原来传统的单字阅读方式,让我们的目光变得很短浅,让本来具有无限可能的大脑只能够跟着目光一起被局限住,要知道我们一眼可以看完一整个房间的布置,也可以一眼看完整片江山,只要你站得更高就能看得更远、更广,所以练就更高速的阅读方式非常重要。

快速阅读训练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你只要抓住两个核心即可,那就是把握目的,主动提速。

快速阅读的核心就是快,所以关键在于主动提速,因为每一本书基本上有70%的文字对你来说都是没用的,所以只要抓取对你有用的那些重点信息即可,也就是阅读前首先带着目的去阅读,目标是导航,阅读时候自然就会略过次要,抓住重点。

主动提速也很简单,就是原来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点式阅读,现在就要变成一眼5~10个字甚至一行的线式默读,在提速过程会带点紧张感而更加集中注意力,反而比慢速的单字阅读效果更好,而且快速阅读有利于瞬间记忆去把握住整体。

最简单的道理,当你这本书原来要10个小时才能读完,现在你快速阅读5倍速去读,也就是2小时读完,然后读5遍,你觉得哪个效果更好?肯定是读5遍吧!

有人担心速度太快是否容易忽略一些细节和要点,这个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人的大脑本身有完形创造能力,比如下列这两个图像:

你是不是觉得中间都有个三角形,这是因为视觉系统不断进行完形计算而感受到的,这也是完形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人们看见不完整事物的时候,大脑会根据对事物的完整概念进行补全。所以对于快速阅读忽略的细节,我们自然也会根据上下文内容进行思考补充完整,这个过程也锻炼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然快速阅读训练也是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国际上对快速阅读有级别与段位标准。

注:以上标准为国际速读协会制定,以上阅读对读物内容的理解记忆测试方式为笔试,试卷共计20题,总分100分(其中主观客观题各半),得分达到60分以上者为合格,方能获得相应的级别或段位。

一些人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阅读速度最高可以达到15万字/分钟,而经过右脑开发的小孩甚至能够进行1秒一页的波动速读,当然普通人坚持练习达到3000字/分钟是比较容易的。

传统阅读和快速阅读方式的对比如下图所示。

首先必须克服的几种不良习惯:

a.音读,音读主要是读出声,还有默读,默读即在大脑中发声。音读最大的问题就是使阅读速度和说话一样慢。当然默读在前期是可以的,要去除默读需要特别大量的训练,在第四阶段进行一目多行训练之后就可以开始慢慢去除默读的习惯了。

b.逐字阅读或指读,手指容易挡住视线而且没有眼睛敏捷,会降低阅读速度。

c.纠缠生字和回读,当然发现要学习的关键内容,可以回读加强。

d.分心神游,阅读时候眼睛看书,大脑却想着其他事情,根本没有看进去。

e.死读书,读死书。和死记硬背一样,只读不理解。

f.不良姿势,趴桌子,弯腰驼背等,很容易得颈椎病导致脖子疼痛。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姿势端正挺腰直背,书籍以距眼睛30~40厘米为宜。每隔1小时要起身活动一下,保持身体和大脑有足够的活力。

下面进行快速阅读的眼肌和实战训练。

一、准备阶段

(1)准备计时器和记录本及要阅读的书籍,明确自己看书的目的,要学习哪些内容。

用计时、限时阅读训练激发自己的时间紧迫感和阅读效率感,就像打游戏一样,每次都有进步或者晋级,这样练习起来才过瘾。

(2)提高专注力,想象全身心放心,配合阿尔法脑波音乐进行前面提到过的黄卡训练。保持良好心态,暗示自己可以读得快、记得牢。

二、练习阶段(配合眼肌训练图)

一阶:点式阅读,训练步骤1,2。

二阶:线式阅读,训练步骤3,4。

三阶:面式阅读,训练步骤5,6。

快速阅读主要是改变我们传统的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从单字阅读为多字点式阅读,再到从一行到多行的线式阅读,甚至是半页或者整页面式阅读。开始时,眼睛还不能习惯这种方式,所以需要配合进行眼肌训练,让目光不再单字上停留,而是在多字到半行,一行甚至多行的文字上停留,经过训练使得眼睛接受文字信息的速度达到与大脑思维速度同步的地步。

另外进行眼肌训练和快速阅读还能够预防近视,由于不是传统地“盯”着一个字看,而是左右上下快速扫描式阅读,眼球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起到了保健作用。

每次训练都要进行检测,否则有速度没效果是没用的。

检测指标如下:

(1)第一项指标:阅读速度=××字/秒

阅读速度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检测方式:限时阅读和限量阅读。限时阅读即限制时间进行,如一篇短文限时3分钟读完,相同时间尽力阅读更多文字。限量阅读,比如整本书阅读其中5页进行计时,看用时多少,不断压缩时间。

(2)第二项指标:理解率=××%

指快速阅读一遍后,能够回想到多少文章内容和细节。

为了保证记忆率,建议刚开始时候阅读1分钟做一次回忆,进行检测和记录,确保记忆率在60%以上,才增加到3分钟做回忆检测,达到了之后接着增加到5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因为快速阅读更多的是瞬时记忆,所以检测时间间隔不宜太长,如果能结合记忆法,并且前期经过想象联想等训练,效果会更好一些。

也可以使用下列方式进行检测(对应上述的练习阶段):

阶段1以一页为单位进行记录和检测;

阶段2以5页为单位进行记录和检测;

阶段3和4分别以5页和10页为单位进行记录和检测;

阶段5和6分别以半本书和一整本书为单位进行记录和检测。

主要回忆内容要求如下:

文章的标题及作者。

文章的基本内容,涉及的人、事、物等。

文章所涉及的重要事实的时间、地点、经过等。

个人的读后感,受到的启发。

理解率的衡量标准大致如下:

a.什么也回忆不出,理解和记忆程度为0。

b.能回忆出与文章中心思想无关的只言片语,理解和记忆程度为10%~30%。

c.能就某一部分写出大致内容,理解和记忆程度为40%~50%。

d.尽管有的部分漏得干干净净,但是大部分内容能具体地写出来。或者能概要地写出整体性的内容,理解和记忆程度为60%~70%。

e.漏掉很少,能按照原文正确、具体地写出内容的发展过程,理解和记忆程度为80%~90%。

f.几乎能相似地写出原文,理解和记忆程度为100%。

(能达到第4个标准就算合格)

(3)第三项指标:阅读效率=阅读速度×记忆率

这是一项综合指标,是第一项和第二项指标的乘积,理论上记忆速度和准确度是成反比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在这个训练过程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不能盲目地为了速度而没有记忆效果,也不能为了记忆效果而不敢提速,最佳方法是两者交叉进行,可以十分钟为单位,先力求准确地阅读十分钟,但是速度也不能太慢,不要低于你正常速度的80%。接着再用十分钟进行加速阅读,建议增加到原有速度的120%左右,不能盲目太快。这样交叉训练几次就能够有效地提高速度和记忆率,以达到最好的阅读效率。

(4)第四项指标:提高指数=末次阅读效率/第一次阅读效率

通过这个指标,我们更能一目了然地看到你每一次练习所取得的进步。这个指数应该大于1,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并且随着练习的深入提高,它与你上一次的提高指数相比,总的来说应该是呈上升趋势的。

当然,由于某些原因,可能你的成绩会出现暂时的停滞或下降现象,但是一定要相信这个只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如同峰峦起伏,暂时的下行只是为了让我们去攀登更高的山。

每次阅读练习都做好以下记录表。

以下训练素材均来源于网络,训练开始前按下计时秒表,看完后停止计时,进行回忆对比,记录好时间,计算阅读速度和效率等,填在如上图一样的记录表。

训练步骤:

(1)一眼三五个字

实战训练1,本文132字。

人骑自行车,两脚使劲踩1小时只能跑10公里左右;

人开汽车,一脚轻踏油门1小时能跑100公里;

人坐高铁,闭上眼睛1小时也能跑300公里;

人乘飞机,吃着美味1小时能跑1000公里。

人还是那个人,同样的努力,不一样的平台和载体,结果就不一样了。传统阅读方式和快速阅读方法也是一样的道理。

(2)一眼10个字左右到半行

实战训练2,本文124字。

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儿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地说:以后再也不来这儿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

有时候传统的处理方式并不见效,逆向思维一下,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一眼一行,线式阅读

实战训练3,本文149字。

多少人,没熬过那3厘米!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

仅仅长了3厘米,

在第5年开始,

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

仅仅用了6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4年,

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多少人,没熬过那3厘米!

(4)一眼2行到5行

实战训练4,本文459字。

鞋子里的硬币

有一个教授和一个学生在田间小道上散步,突然看到地上有双鞋,估计是附近一个农夫的。学生对教授说:“我们把鞋藏起来,躲到树丛后面,看看他找不到鞋子的感受怎么样?”

教授摇摇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你可以通过帮助他给自己带来更多快乐。你在每只鞋里放上一枚硬币,然后躲起来观察他的反应。”学生照做了,随后他们躲进了旁边的树丛。

没多久,一个农夫来到这里,把鞋往脚上套去。突然,他脱下鞋弯下腰,从里面摸出了一枚硬币,脸上一下充满了惊讶和欣喜。他又继续去摸另一只鞋,又发现了一枚硬币。这时,教授和学生看见农夫激动地仰望着蓝天,大声地表达着自己的感激之情,话语中谈到了生病无助的妻子、没有东西吃的孩子……

学生被这个场景深深地感动了,他的眼中充满了泪花。这时教授问:“你是不是觉得这比恶作剧更有趣呢?”

学生说:“我感觉到了以前从不曾懂得的一句话——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一切痛苦,都是因利己而引起的。人若明白这一点,并试着去改变,得到的幸福会更快、更长久……

(5)一目十行

实战训练5,本文1171字。

名人读书法

1.毛泽东的读书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其中“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主要的读书方法。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且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反复研读,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划上一个圈做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籍中,均留下了他读过第二遍、第三遍的圈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写作多表现在做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做批注以及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正。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苏步青的读书法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他最喜欢《聊斋》,不知反复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他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了理解。苏步青读数学书也是这样的,他总是边读边想,边做习题,到读最后一遍,题目已经全部做完。他认为,读书不必太多,要读得精,要读到你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读精了。

4.华罗庚的读书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的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用慢功夫打基础。华罗庚初中毕业后自学高中内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础,再逐步加快进度,他用五六年的时间才自学完高中内容。由于学得扎实,到清华大学没多久,他就听起了研究主课程。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做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

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的观点,这样,华罗庚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6)一眼一页

实战训练6,本文1628字。

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而是发现人的唯一

我们都听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老师问全班同学,同学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哪个山峰?

大家异口同声:珠穆朗玛峰!

老师听完,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立刻问:各位,那第二呢?

全班哑口无言,鸦雀无声,于是,老师笑笑说:你们看到了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比赛和考试中,都要去争夺第一名,因为,第二名永远没人记得。

故事讲完了,励志吗?

好了,接下来,我想继续讲完这个故事。

两年前,我把这个故事同样说给了几个美国学生,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吗?

第一位同学:老师,为什么我们非要别人记得,自己尽力努力过不就可以了吗?

第二位同学:第一名只有一个人,如果都去争第一,那谁得第二?得了第二不是会难受吗?

第三位同学,对啊,得第二难道不应该很开心,而且被表扬吗?

最后一个同学直接用现实反驳我,他说,老师,谁告诉你大家都不知道第二高峰是什么的,第二高的峰叫作乔戈里峰,它的高度是8611米。我暑假刚和爸妈去过。

他们的答案瞬间让我震惊了,忽然,我开始反思中国这么多年的“第一名教育”,这些年,我们不停地教育学生第一名的重要性,逐渐忘记了,这个世界上,任何比赛的第一名都只有一个,可是第二第三到几百确是大多数;我们过分地去宣传高考状元,却忽视了很多高考失利的人竟然在今后的生活里也能出类拔萃;我们一味地去追求金牌,却忘了银牌、铜牌也是拿汗水泪水拼搏出来的。

每个比赛都去争夺第一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原来我在读书的时候,长辈总跟我讲木桶效应:他们不停地强调着我们一定要注意短板,有短板是装不了太多水的,所以,一定要全面发展,可是,现在这个世界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并不是。

我们会发现,如果有短板,完全可以通过倾斜桶去保留更多的水,完全可以找一个更大的容器把自己放进去,也可以找一个木匠做一个密封套。

你会发现无论是牛人还是大公司,都会有自己的短板,有短板的时候不是要全力去把它变长,而是要用合作的方式取长补短。

慢慢地我们发现,这个世界缺的根本不是第一名,要的不是全面发展,需要的,是你是否不可替代。

这些年,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高考状元,仿佛他们就是人生的赢家,仿佛考试得第一名就是人生的最终目标。

但事实呢?

中央教科院在2011年做过一个调查,叫做“上海教育”,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不止如此,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调查了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发现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相反,这些年,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些人,虽然学历不高,却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和不可替代性,在这个世界崭露头角,他们没有考过第一名,甚至都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有些人连学历都没有,竟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这个世界。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些年,我们总是强调第一名的教育观,是错的,我们不停地给学生划阵营,说这些人是好学生,这些人是坏学生,也是错的。

每一个学生、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性,真正的教育,根本不是发掘人的第一,而是发现人的唯一。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个世界的分工会越来越细,任何一个人,无论学历高低,无论读书多少,只要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插上一面旗帜,就是第一名,就是冠军,就应该被关注,被表扬,被重视。

每一个冠军的背后,都有着更多的人,每个人完成更细的分工,他们也是冠军,也是自己领域的第一名。

就像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不仅是导演的功劳,也离不开编剧的剧本、演员的投入,还有无数幕后的工作人员,他们共同做好了本职工作,虽默默无闻,但你能说,他们不重要吗?

他们也是英雄,虽然不是第一名,但也应该被重视。

愿我们的教育里,少用第一,多用唯一,少表扬冠军。毕竟,每一个参与过比赛,每一个坚持到最后,每一个努力的人,都应该得到体面的重视。

本文作者李尚龙:青年导演、编剧、作家。

本文节选自选其微博:@尚龙老师。作者新书《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浪费生命》。

当然以上眼肌训练并不需要按步骤依次训练,这样容易眼疲劳,可以交叉进行,只是在不同阶段对应的眼肌训练可以相对多一些。网上有很多训练快速阅读的软件,有些甚至是免费的,比如飞客视读就不错,是公益的,特别推荐速读爱好者可以下载使用。

扩大视野是个必需的训练,否则很难提速到1000字/分钟。有些人确实不习惯一眼看几个字,难以扩大视野,可以使用两张卡片分别挡住两边(最好是纯色的比如后白纸封皮等,不至于分散注意力),只看一行字最中间的1个字,这个字刚好显示在两张卡片的中间,然后眼睛固定聚焦在这个字上面不动,把卡片向两边拉开,眼睛余光看到两边各多出来的几个字。依次这样训练,能够看一下子看5个,7个字,直至1行。

能够一眼看一行后,可以把卡片挡住该行的上下,眼睛聚焦在这行上面,然后卡片分别往上下移动一行,这样余光一眼看3行,接着是5行、7行直至一页。

注意上述的看,不是说看见了就可以,每次提高这“看”一眼的视野内容都要检测是否记住了,否则单纯看见了又没有记住那就没有意义。建议每天至少训练一个小时,不要中断。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练习3D眼,也就是之前说过的肯尼迪总统提出过“平面凸显”的阅读方法,看过最强大脑魔方墙和星际迷航的观众觉得很神奇,但其实这个项目考验的只是对眼肌的控制,能够把两张一样的图片重合到一起,形成一张凸起来的3D图片,而不重合在一起的几个闪亮点就是不同的位置点。

请读者朋友试一试书后的彩插5是否能够用3D眼看出隐藏在里面的3D图形。

如果能运用3D眼就可以看到书后的彩插6中间是两个凸出来的红心。

运用3D眼对两张图进行重叠出中间第三张图,就会发现第11行第15个图在闪动,因为这两个方框颜色不一样,左图是红色,右图是黄色,两个不同颜色无法重叠,这样很容易就找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书后的彩插7,有两个点是不一样的,看看你是否能够快速找出来。

当你能够一眼看3行之后,大脑默读的问题就会慢慢消失的。

再次提醒训练快速阅读的要点:

a.每天至少训练1小时,不要中断,一般21天左右可以达到3000字/分钟。

b.每次训练都要做记录,记录阅读速度和记忆率。

c.每天阅读结束后都要计算整体阅读效率和提高指数。

快速阅读我们当然希望能够达到看一遍就能够理解到60%,只是在高速阅读的情况下,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重点和细节丢失,所以对于喜欢的书籍,特别是那些要考试的内容非常有必要多读几遍,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曲线阅读复习效果更好。

有很多朋友学习快速阅读不仅仅是扩大阅读量,更是为了把握精髓,能够学以致用,有的甚至是为了考试,比如一些从业资格证,这样一来就不是单纯训练快速阅读就可以做到的了,快速阅读更多的是笼统地进行了解,要达到能够考试答题和学以致用的程度,还需要进行内化,深入地理解分析,把握整体和各个关键的知识点……如何能够快速达到目标,接下来为大家献上风靡全球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