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性别的历史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性别的历史

社会中的个体

书籍名:《性别的历史》    作者:Matt Ridley



前面我们谈到人性是相同的,这也是本书的中心点。接下来的内容,看似与主题相违背,实则并无矛盾之处。人类社会是由形色各异的个体组成的。如果社会把每个人看成相同的“零件”而对其一视同仁,社会这台机器也许就会运行失调。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如果认为社会中的个体会集体行动,而不是以个人利益为重,他们永远不会找到正确的答案。社会由相互竞争的个体组成,正如商场由相互竞争的商人组成,因此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需要做的是把焦点从社会整体转向社会个体。人作为基因的载体,在把基因传承下去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同类。

人类世界之所以异常精彩,是因为组成这个世界的每个人如此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家庭里,也没有长相完全相同的父子、母女、兄弟或姐妹(除了同卵双胞胎)。智力有障碍的父母也可能会生出天才子女,反之亦然。大到每张脸孔,小到每个指纹都截然不同。人类把这种不同演绎得比其他任何动物都彻底。每只鹿或者每只麻雀都自食其力,但每天都做着与同类完全相同的事情。而数千年来的男人和女人,情况却有所不同。每一个男人或女人都在社会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焊工,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剧作家,有的则是妓女。每个人的行为和外貌都是与众不同的。

为什么我们在相同特质的背景下又表现得千差万别呢?我们又怎么解释这一逻辑上的纠结呢?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就是“性”。性把两个人的基因融合在一起,融合过程中逐渐摒弃部分基因,这样就确保没有一对相同的父子或母子。正是“性”给予了人类多样性,同时又确保人类的发展永远保持在“正轨”上。

一个简单的公式就可以证实这一点,每个人有一对父母,两对祖父母,四对曾祖父母,八对高曾祖父母……以此类推,推算到30代之前,即公元1066年,你大约就有10亿个直系祖先。而在那个时候,大概世界上还没有那么多的人,所以说其中许多人可能当了你的祖先两到三次。如果你像我一样是英国后裔,那么不夸张地说几乎30代之前所有的英国人都是你的直系祖先,上至尊贵的哈罗德王、征服者威廉,下至卑微的仆人(行为端正的神父和修女除外)。于是多少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说,除了最近移民的后代,所有本土英国人都是你远房亲戚。也就是说,仅仅推算30代,所有的英国人都是同宗之后。毫无疑问,人种具有某种一致性。人类在性的过程中,共享基因得以世代传承,因而形成了这种一致性。

如果你再往前推算几代,人类种群便融为一体了。仅仅3000个世代以前,我们的祖先都居住在非洲大草原,这片大草原上生活着几百万的捕猎者,他们和现代人的身心情况类似。因此不同种族的成员之间的遗传差异非常小,仅仅局限于能影响肤色、外貌和体型等特征的少数几种基因有所不同。然而无论同一种族或不同种族,每个人的基因之间都相差甚远。据估计,两个来自不同种族的人,他们的基因只有7%的差别来自种族的差异,85%来自个体差异,还有一些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如部落或国家的差异。用科学家们的话说就是,一个秘鲁人和他邻居的基因差异或者一个瑞士人和他邻居的基因差异,是两个国家平均基因类型差异的12倍。

我们可以用扑克牌的道理使这个问题简单化。每副牌里面都有相同的54张牌,然而在发牌的过程中,每人会任意地抓到13张牌,有人幸运地抓到好牌,有人则命运不佳没抓到好牌。这就好似数学的排列组合的过程,总是相同的数字,但因为每次排列顺序不同,所以每个人抽到的牌就有好有坏。而每副牌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不同的只有上面的插图。“性”就像一个中间商,它收集了整个人类相同的基因,然后把它们随机地分配出去,便呈现出不同的基因组合。

每个人的独特性,仅仅是“性”给人类特质带来的第一个“别致的礼物”。它赐予人类的另一份“惊喜”便是性别,即男性和女性。性别的不对称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两种性别的不同特质,即男人与女人各自的特点。比如,在恋爱中,往往更多是男人追求女人,而不是相反的情况。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用进化过程来解释再合适不过了,而且进化结果也非常明显,比如,男人比女人更具有攻击性。

第三份来自“性”的“赠予”,即你的孩子将是优秀基因的潜在获益者。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寻找最优秀的基因,我们也继承了他们的习惯。因此一旦你发现了具有优秀遗传基因的人,受遗传习性的影响,你会毫不犹豫地去追求他(她)。或者,我们说得再直白一些,那些具有优秀的生殖能力和遗传潜力的人——健康、强劲有力的人,总是能够吸引别人的目光。这些正是所谓的性选择的结果,初看之下,晦涩难懂,不过我们会在后续的章节中加以详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