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对于读书的五大误解

书籍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1.读书无用?——“Keep  learning”(持续学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读书无用,肯定是最大的误解。读一本书,几个小时或几天的阅读就能掌握一个人几年甚至几十年所总结的智慧,怎么会没用?对任何人来说,读书不是无用,而是非常必要。

如今,知识的更迭比过去快太多,没有人会因为自己在大学里学了一个特别好的专业,就能一辈子不学习。知识也在不断地被淘汰、更新。“Keep  learning”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通过读书,我们可以用最便捷的方式跟更多的人对话。这样,我们的视野就会变得更加开阔,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些人和事中。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是我笃信的,所以我才要把自己读书的方法分享出来,写成你手上的这本书。



2.读书只追求有用?——善用邓宁-克鲁格效应


这一点和第一个误解似乎是对立的,但不妨碍它依然是一个误解。

如果一个人读书,是为了读了以后让书来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不解决问题就气急败坏,那他就完全误解了书的作用。书只是催化剂,只能助力,最后能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你自己。如果完全功利地去依赖书,就会落入“读书功利化”的陷阱。

知识本身是非常有用的。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读一些诗,读一些哲学,似乎在生活中起不到多大作用,其实它会潜在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名家、专家推荐书单非常流行,这种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邓宁-克鲁格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的核心就是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有的人只读自己能“够得着”的书,这样容易只停留在自己认同的那个层面。

如果你读到一本书的时候,突然有点吃惊,觉得书里面讲的东西从来没听过,不明白为什么它这么奇怪……这时候你反倒应该认真去对待。



3.有的书我读不懂?——小心你的存量技能


“读不懂”绝对不该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这只是某一刻的情况,要相信,慢慢地,自己能读得懂。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学人家读《瓦尔登湖》,真的完全读不下去。38岁那年,我又想起了它,这次一读,收获颇丰。这就是经典,买回来,放在书架上不会吃亏。

除了经典,遇到其他一些读不懂的书,也不要紧。如果一本书中所写的内容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感、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认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赚你的钱,还想让你变得更傻。

读不懂也并非没有收获。这是邓晓芒教授跟我说的。他年少时,用一年读黑格尔的《小逻辑》,虽然读不懂,但是仍然有很多收获。又过了几年,在读了很多别的书以后,他才读懂了《小逻辑》。

遇到读不懂的书,你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更接近的书。



4.读书是一件私事?——交流才能突破舒适圈


把读书当作私事,这个行为太过封闭。

这往往是很多人不读书的借口。其实,读书是需要有朋友一起交流的。

孔子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句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一句是自修,第二句是共修。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读书当作一个很愉快地与人交流的方式。和更多的人一起交流,大家共同进步,也有助于打破阅读的舒适圈。



5.自己读的效果最好?——把书讲给别人,以人为镜


对大部分人来讲,“孤独”地读一些有难度的书,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很多人抱怨,看名著丝毫没有作用,这是因为你暂时读不懂。千万不要觉得,自己读的效果一定就比别人讲的要好。

如果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他人的指点,获得别人对书的内容的提炼,或者有比你水平更高的人帮助你去解读一本书,我觉得这都是值得高兴的。我们既然能在上学的时候听老师讲课,为什么不能听别人介绍一本书呢?所以,你不必存有这种精神洁癖。

很多讲书人是高手。当你听了一些高人讲他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后,你会觉得豁然开朗,这是因为对方把一本书的内涵吃透了。

读书这件事情,我们不需要执着,不需要痛苦,能读就读下去,能吸收就吸收。如果暂时读不懂,可以听听别人讲的,再接着读下去。

让我们自然、活泼地学习,保持不断进步的心态,一起把读书变成一辈子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