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讲书的五种必备能力

书籍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讲书的人需要具备哪几种能力呢?



●  第一,逻辑思维能力


很多人读书抓不住重点,不知道一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不了解一本书的论证过程。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要知道什么叫作前提,什么叫作假设,什么叫作论证,什么叫作论点,什么叫作论据,这些东西要搞明白。

所有的论证,要么是用归纳法,要么是用演绎法。

第一个是归纳法。归纳法的特点就是你看到了n个正确的案例,于是判断第n  +  1个也是正确的。你们确定明天太阳从东边升起吗?我们知道,世世代代,太阳都从东边升起,我们就觉得太阳应该从东边升起。这是归纳法。

然而,归纳法带来的结论是我们需要警惕的。为什么有很多书我不选来讲呢?因为那些书里全是归纳法。比如,它会告诉你李嘉诚是这样成功的,比尔·盖茨是这样成功的,扎克伯格这样成功的,举完这么几个例子以后,作者便总结出来一条,说人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这套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有时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特别容易被归纳法迷惑,这时候一定要警觉。

有很多父母,本身非常优秀,但在某些问题上也会落入“逻辑陷阱”。比如,他们听说各路牛人是用了哪种方式,看了哪些参考书,或者报了哪些辅导班,然后考上了清华大学的时候,他们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复制这些路径。因为考上清华大学的这个目标太诱人了,这些家长就禁不住用归纳法来解决问题。

第二个是演绎法。演绎法就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段论。所有符合这个条件的人都考上了清华大学,谁符合这个条件,谁就可以考上清华大学。这个推理的过程是没有漏洞的,基本上是正确的。如果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是靠谱的。

举个例子,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就是演绎法。演绎法是科学表述的一个常规方法,所有的理论都是这样的。

聪明的读者一定发现了,演绎法本身也有一个小bug(缺点)。这个bug是什么呢?大前提本身是由归纳法得出来的,就是“所有的人都会死”。

所以如果我们非要深究起来,那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可讲的东西,因为深究起来都站不住脚。不过,虽然我们不能保证逻辑的完备,但追求科学性会比较容易接近真理。

逻辑能力还体现在另外一个角度,就是你怎么讲书。

在讲书的过程当中,你也需要把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体现出来。即便是归纳的部分,也要用三段论来体现。比如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验证我们的那几个前提,最终能够帮我们的用户得出结论。

我当年参加辩论赛的时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论证。论证就是,你说完一个观点,要想办法让大家接受且认可。这其实是一个智力游戏。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东西不存在绝对的真假和绝对的对错,但是这个智力游戏体现的是你的逻辑能力,是看看你能不能用大家都能接受的逻辑,来组织和转化你所要表达的内容。

逻辑能力在今天这个时代弥足珍贵。原因是我们的大脑都特别懒,大脑最主要的习惯就是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不推理就不推理,能停下来就停下来。大脑的这种惰性导致我们不愿意使用批判性思维。

关于提升逻辑能力,我推荐一本书——《思辨与立场》。

逻辑能力是第一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拆解和练习讲书,慢慢培养出来。



●  第二,大局观


大局观就是你拿起一本书以后,首先要知道这本书的大框架。在看一本书的时候,你看的不是细枝末节。


曾有一位特别逗的书友,是深圳的一位企业家,跟我说:“我买了一本《从0到1》。我读完以后,把我认为重要的部分都画下来了。然后我再听你讲。”

我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他说:“我就想看看你讲的是不是跟我看的重点一样,看看咱俩提炼的重点是不是一回事。”一对比,他说:“我发现非常不一样,就是所有我画线的地方你几乎都没讲,但是你讲的那部分明显比我画线的地方重要。”

我说:“你画了什么?”

他说:“我画的全是名言警句。”

他的做法是,比如看到“创业维艰,创业真正的顺境只有三天”这句话觉得好酷,就赶紧画下来。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推动了这个逻辑的进程吗?这句话论证了什么事吗?其实它只是看起来酷而已。所以,当你缺乏大局观的时候,你所看到的就只是书里的细枝末节。

大局观是说,你拿到一本书后,要一步步地分析:


●  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  它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  它是怎么论证这个使命的?

●  它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假设?

●  怎么验证这个假设?

●  推理的过程是什么?

●  怎么获得这个证据?

●  最后我们能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  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

这就是一本书的架构。如果你在脑海里清晰地梳理了这个架构,你读书的时候,就会非常省力。这就是拥有了大局观。



●  第三,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可以细分出很多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第一个是简洁,第二个是幽默,第三个是说服力。这三项能力都可以通过训练慢慢获得。

我有足够的经历证明,语言能力的确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关于语言能力,说什么都没用,就是练习。

第一,简洁。简洁有效的表达,是非常高的境界。你用一个小时说清楚一件事,这不难,难的是用三句话说清楚。因为你的简洁是在为别人和自己节省认知成本。

简洁代表一个人能够准确地概括一件事情,它说明这个人对这件事情吃得足够透。只有理解了,感受充分了,你才能很轻松地把它描述出来。

就像毕加索画画一样。很多人质疑毕加索,说毕加索的画都那么难看,线条歪七扭八。但是如果你把毕加索早年的那些素描作品拿出来看,你会发现,他的功底极深。正是因为他对素描、透视这些东西已经熟到不能再熟了,所以他在晚年的时候随便拿手一勾,人物形象便能跃然纸上。

这就是我说的简洁。你得有深刻的理解作为底层的积淀才能做到简洁。而且,要想简洁地把一件事说明白,核心还是前面提到的逻辑能力。就是你知道这件事有这么几个点,只要把这几个点说明白了,就不需要说太多了。

第二,幽默。怎么培养幽默感?我觉得在这方面不需要强求,幽默感因人而异,并且和听众的感知力也有关系。

崔永元老师原来给我施加过很大的压力,我只要跟他在一起,就觉得别人说话都是浪费时间,只要他说就行了。因为他特别有趣,他说的话都特别好笑,给人一种他是万众瞩目的焦点的感觉。

有一段时间我压力很大,做节目的时候,我就刻意地开玩笑,刻意地“抖包袱”,想要像崔永元那样,结果导致内容本身没能很好地传达出去。我根本没听对方在说什么,老想着我怎么开个玩笑,所以最后节目就做得不怎么好看。

然后崔永元就说:“你不用老开玩笑,咱俩的风格可以不一样。你好好说话就行了,有灵感了开个玩笑,没灵感就不开玩笑,没事儿。”我见过特别多好的讲师,但大多讲课毫无表情,非常严肃。

我听过包政老师讲课,有一次他感冒了,一边讲课一边擤鼻涕。你能感觉到,他根本没有觉得给大家讲课有多大压力。他就是有一条讲一条,不开玩笑。

但是,往往是这种人,在偶尔开一个玩笑的时候,底下的人就笑疯了,因为他们没想到这位老师还能说这样的话。所以不用刻意把自己变得特别有趣,但是每个人都需要对幽默有品位,你得知道什么是好的幽默,什么是糟糕的幽默。比如,用伤害或者贬损他人的方法来开玩笑,是糟糕的幽默;用自嘲和反省的方式开玩笑,是高级的幽默。

第三,说服力。语言表达怎么更有力量,更有信服力?我有两个有意思的方法可以教给大家。

第一个是看优秀的电影,学习里边那些主人公的表达方式。比如《勇敢的心》《阿甘正传》,优质电影里的台词和演员表演的节奏,一定是非常考究的,而且是拥有力量的。

第二个就是阅读好的文字作品,向这些作者学习怎么讲话。之前听邓晓芒教授说,他初中阶段读黑格尔的书时间长了之后,写信都变成黑格尔的语气了。你想,一个初中生学习黑格尔,给人写信用的是黑格尔的语气,这是多么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些好的文字,会给人带来深远的影响。



●  第四,同理心


你知道你讲的东西在别人身上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吗?或者你知道对方关心什么吗?有时候我讲到一个点,我就能够感知观众此时的心情。比如我讲的内容可能给大家带来了困惑,那我会多说一句:“你这会儿肯定会觉得特别奇怪。”观众本来真的觉得很奇怪,但听完我说这句话后,他们的心理活动得到了理解,反而就冲淡了他们的困惑情绪。

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想他人所想。同理心是人和人之间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同理心的培养是最费劲的。这可能跟童年生活经历有关。我见过很多人一辈子都培养不出来同理心。他们根本感受不到对方不愿意,感受不到对方有为难情绪,总是一厢情愿。所以同理心的部分是需要弥补的,甚至需要进行心理疏导。



●  第五,爱


为什么爱很重要?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讲每一本书时都充满了热情。我爱我的听众。我觉得把这些内容讲出来,万一有一个有缘人听到了觉得特别好,从此他的生活可能发生改变,这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你怀着这样的心情去讲书的时候,就不用计较讲每一本书时的得失,不用计较收听率的高低,你所看中的是每一个人。只要有一个人听你讲的书,改变了命运,你的讲书就是有意义的。所以你衡量自己的收入和损失不是来自钱、效果,而是来自爱。当你用爱来衡量它的时候,你做这件事的反脆弱性会高很多。

这就是我个人认为讲书人需要具备的五种基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大局观,语言能力,同理心,还有心中对社会、对每个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