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书籍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  沉浸式学习vs观光式学习


我们首先得知道什么叫沉浸式学习。沉浸式学习跟观光式学习是对应的。拿旅游举个例子,就特别容易理解。

假如我们到上海旅游,观光式旅游是什么呢?就是你跟着一个旅行团:


第一天,东方明珠。

第二天,城隍庙。

第三天,野生动物园。

第四天,回家。

这时候你会发现,整个旅程结束了以后,你甚至都不知道上海风貌到底是什么。与之相对,沉浸式旅游的特点是你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家里住下来,待上两个月:


每天早上起来去看看上海大妈们怎么跳舞。

他们早餐吃什么,然后你变着花样地把早餐都吃遍。

上海人怎么跟别人在路边吵架。

为什么最近上海的垃圾分类搞得这么火热。

你沉浸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田子坊、新天地……各种地方你都跑过。你了解了上海当地人的生活,相信你对上海的感觉会和观光客有天壤之别。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有大量的老师和家长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了观光式的学习,它的特点是“打卡”。

这一章学会了没有?考试检验。下一章学会了没有?考试检验。表面看起来,每章都学会了,但是这样“学会”的结果可能是“学得快,忘得快”。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那些电工学、电路、C语言,你说我学了吗?全学了,我C语言考90多分。但你现在让我写一个程序,我就一点儿都写不出来,压根儿就不会。

“樊登读书”的CTO(首席技术官)田君琦是同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他学C语言的方法跟我们完全不一样。他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一次课,上来就是让学生们先去写一个程序,完全自学。自学写程序,编一个射击飞机的小游戏,之后,游戏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后来他们这帮人全都成了很棒的程序员。

而我学C语言的方法跟学历史的方法差不多,就是把所有的地方全背过,填空别填错,问答题背答案。到最后的结果就只是打了个卡,但是根本不会写程序。这就是沉浸式学习和观光式学习的本质区别。



●  沉浸式学习对思维成长的重要意义


●  沉浸式学习能帮助我们成为事件的“主人公”,不断体会和探索。

我们的人生其实也分为沉浸式和观光式。很多人把这一辈子过成了观光式的,一路上了大学,工作,谈恋爱,结婚,买房子、装修,接着生孩子,养孩子。你会发现我们永远活在程序之中,没有乐趣,也不喜欢,更没有成为专家。

其实,我在上大学前,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但我很幸运,在大学辩论队体会到了沉浸式学习的好处。很有意思的是,学校根本没有一门课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辩手”。假如有这么一门课,有三个学分,所有人都报名学习,我相信培养不出多少好辩手。

培养出好辩手的方法就是有这么一个比赛,你来不来吧?你要来这儿比赛,好,想想怎么赢。这时候你根本不需要教练和老师天天督促你,跟你说你该读书了,你该记笔记了,等等,这些都不需要。你反而会特别勤奋,每天沉浸在那个比赛当中,不断地研究怎么能够把这个事做得更好,怎么能够准备更多的素材,甚至激发出内心的潜能。

当时我们想取得更大的进步,于是一群大学生就热血沸腾地去请知名教授来给我们做讲座。因为没钱,便硬觍着脸请人家免费来讲。

教授好不容易来了,讲得很精彩,说了一些书的名字。我们也没听说过,怎么办?赶紧去查,查了以后去图书馆借回来就赶紧看,用“如饥似渴”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我们沉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想要去争取,想要赢得比赛。


●  沉浸式学习往往是目标导向的。

印度人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测试人员在一个贫民窟里安装了一台电脑,嵌在墙里边,只露出了键盘、鼠标和屏幕。没有人给贫民窟的人讲授任何关于电脑的知识。

过了两周,大家发现贫民窟里的小孩几乎都学会了玩电脑、打游戏,扫雷、扑克牌全学会了。

小孩子喜欢玩游戏,他们就愿意花时间在这上面。他们学习使用电脑,这个过程是非常快乐的,能让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才是真正的、有明确目的的学习。

在工业标准化的时代,大学设置了好多专业,输出的人多数只是为了好就业,找个好工作。我上大学的时候,为了学打字还交了98块钱学费。这种学打字的行为,并不是以目的为导向的,而是为了学而学——“打卡”,所以过程很痛苦。人家印度的小孩在贫民窟里自己就学会了,这就是沉浸式学习的魅力所在。



●  讲书是强沉浸式学习,能锻炼一个人的主人翁意识


很多书友跟我反映说,这本书我读了,为什么没觉得有你讲的那么好呢?你换个角度想,如果你不是听众或者普通读者,你现在就得把这本书讲给你的家人听,讲给你的邻居听,讲给同事们听,你是不是就得努力找出这本书的意义呢?

每本书都自带使命,那这本书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如果我们没有主人翁意识,都希望别人告诉自己书的意义在哪儿,那么很有可能别人告诉你了,你还是不相信或者挑剔。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当作别人的责任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成长得非常慢,他永远在怀疑,永远在排斥,永远在挑剔。他甚至希望你把一本书浓缩成一页纸,再之后一页纸也不行,只接收最关键的三句话……这个人一定会在学习上越来越懒惰,最终停止学习和成长。

为什么说讲书是强沉浸式学习呢?

当你成为老师,成为那个向别人传播知识的人,你会发现,讲书是一种强沉浸式的学习方法,它会让你进入“心流”状态。没有意义,自己找;没有脉络,自己找。你会主动在书的字里行间寻找脉络和意义,然后把它梳理出来,再加上准备的过程当中你的专注力比平时高,这一系列的行为会极度且长久地锻炼思维逻辑。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看完一本书的时候我记不住什么,但每次我绘制完一本书的思维导图,并且在录制的时候讲一遍之后,这本书80%的内容就都被我记住了,而且很难忘掉。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很累,感觉很费劲,但这时候大脑经过了多次的运算和激活,就是《认知天性》那本书里所说的“摩擦”,有了足够多的摩擦,你的大脑受到了足够多的挑战,你才更容易记住那些内容。



●  以讲书为目的的深度学习


我在准备一本书的时候,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但准备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天。今天想起来看几页画一句,然后去吃饭,吃完饭回来再看看,画几句话出来——我绝不会这样看书。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贯通感、连续性和兴趣点都没有了。我读书的习惯是,从头到尾读下去,不记笔记,也不查资料,甚至有不认识的字也不去管它,看完后过几天再回忆。这时候大脑是警觉的,处在高度兴奋当中。这就是二次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紧张的,而且是不容逃避的。在读书的时候要尽量保持阅读的流畅性和快感。

例如,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本书叫作《未来战争》。这本书很有意思,讲未来的战争是什么样的。但是我觉得它不能用来讲书,因为这跟大部分人没什么关系,所以我决定不讲这本书,但我还是很有兴趣地把它读完了。“普通”的阅读过程是放松的,这个过程一点也不累,怎么看都行,躺着看、趴着看、在飞机上看,都可以。

当我真的去准备讲一本书,或者以讲书为目的提示自己的时候,我就需要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我会把自己封闭在一间书房里,手机扔到其他房间,不让手机打扰我,并开始想:


●  架构是什么?

●  开篇先说什么?

●  这里边最动人的故事是哪个?

●  最有价值的点在哪儿?

我大脑中寻找价值的雷达一直开着,一直在这本书中不断搜寻。如果我遗漏掉了书中几个关键信息,那就是很大的遗憾。为什么我在准备一本书的时候很少有重大的遗漏?因为我是一页页翻过去的。因为我看过一遍了,所以可以很快地翻过去,看看书中最有价值的那个点在哪儿,记下来。



●  讲书带来的长期影响


我特别想告诉大家讲书给大脑带来的长期影响,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我自己感受很深的一点。比如在我看来,《复杂》《反脆弱》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赋能》《高绩效教练》是“同一本书”。

读者一定很奇怪,光从书名看,这几本书就千差万别,一个是复杂科学,一个是哲学探索,一个是儿童教育,一个是企业管理,一个是绩效教练,你怎么说它们是“同一本书”呢?

其实,在我看来,它们的结构和知识逻辑都是相同的。通过累积阅读和无数次绘制思维导图的洗礼,我的大脑建立起来了足够多的交叉和神经元连接。

我现在明显感觉自己了解的事比过去多了很多。我站在讲台上经常要讲三个小时,以前都要提前准备好,一条条地列出来,再演练。现在基本不需要准备,脑海里似乎有讲不完的知识。遇到任何主题我都可以调动知识库里的内容,把它们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我可以非常快地把这些知识归纳出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条理清晰地围绕主题来论证它。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学习方式,我强烈建议你开始讲书。不一定要挣钱,你可以给家人和朋友讲,甚至看完一本书以后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给自己讲,让知识和学习形成一个循环。

你会发现自己在讲书的过程中需要旁征博引,而这种引证来自你现在的知识库。不断地积累和练习,会让你的知识库越来越丰富,而且所有的知识连接都会逐渐建立起来,而这种连接数的指数级增长,会令你的大脑更强健。

这个学习过程在一开始会非常艰难,我也不例外。我一直坚信,每个人的大脑其实差不多,每个人大脑的容量、活跃度、营养程度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刻意练习》一书里提过一个原则——这个世界上的事只要有一个人能做到,其他人就都能做到。我采访过《最强大脑》节目的冠军,我问他,他的记忆力是不是天生的,他说不是,有些病症会使一个人记忆力变异,那是天生的,而像他这种是练出来的。

讲书的最大好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不得不去逼迫着自己,让大脑里的神经元联系起来。孔子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书就是当老师,你要当老师靠什么呢?靠的是温故而知新。你光把书上的内容念一遍,不就是复读机吗?

如果你能够温故而知新,你能够从这本书联想到那本书,联想到之前的那个方法,联想到我们实际生活当中的案例,这时候,你就把这本书读活了。在它活跃起来的那一刻,其实是你的大脑神经元建立起连接、整个大脑产生质变的那一刻。

这就是我说的读书所带来的对于我们大脑的好处,而讲书所带来的挑战比读书更大。

小结

1.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2.阅读有两个特点:主动性和针对性。

3.阅读使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

4.“多向度的人”思维体系的三大支柱:事实、逻辑、批判性思维。

5.“讲书”是最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



我绝对不是一个天生就特别喜欢读书的人。硕士毕业的时候,我还曾经发过誓,说以后再也不读书了,再也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考试了。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拥有理工科背景的家庭里,爸爸是数学教授。我家的口号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了解了牛顿的经历后,我才明白学数学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全世界学数学的人,一个世纪下来,成功的人数能有20个就算很大的数量了。所以学数学的这帮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已经老了,我已经30岁了。看看,30岁就已经老了,就已经一事无成了,没机会在科学研究的路上拼搏了。

我爸爸热爱数学,学了一辈子数学,成了一名普通的数学教授。他看到了学数学这件事的残酷,便让我将来选专业不要选数学,但是他很重视我的理科学习。

那时候,我喜欢偷偷读一些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类型的书,这在我们家可算“禁书”,只要发现就会被父母没收。我妈还比较温和,我爸没收了直接就扔掉,然后我就只能读课本了。在我看来,课本属于特别单调的阅读文本。上中学后,我跟大家走的路都一样,就是拼命为高考做准备,最后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

我的硕士阶段也在西安交通大学度过。毕业那段时间,我觉得非常烦恼,因为考试考得我头疼,我考完硕士最后一门课的时候,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课本扔进了垃圾桶。那一刻起,我感觉自己获得了自由,整天无所事事,每天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电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我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

做节目的那段时间,我一周大概花上一天时间工作就够,剩下的时间没什么事做,再加上那个节目又做得不顺利,所以每天很郁闷。在那段时间里,我唯一富足的就是有大把的时间。其他人都在上班,我就每天开着车在北京逛寺庙,开车开到野外,一个人在山顶坐着,悠闲极了。

渐渐地,我觉得有点空虚。那个时候我才想起来,我是不是应该读读书啊?首先选的就是《论语》。为什么我要选《论语》?这要归因于在央视做节目期间受的打击。

那时候,每次开策划会时,郑也夫、杨东平这些大学者说的话我都听不懂,人家张口就引用孔子、老子、孟子的话,都是一字不差地引用原文。而我完全跟不上,所以只能在旁边默默地记下来,写的还都是错别字,因为根据发音,我都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哪个字。那时我真的是处于特别“无知”的状态。当时我就意识到,自己的底子太差了!

不过俗话说,一切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我走上了讲书的道路,源于很多人生经历。但更重要的是我对几大关键技能的刻意练习。接下来,我想讲讲我是怎么一步步完善自己的讲书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