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复杂时代,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

书籍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一次,我遇到一个在北京长大的叙利亚人,他的普通话说得很好。他跑来跟我说,我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介绍到他们国家去。我就问,为什么呢?他说,他们国家为什么有战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恐怖组织或者不安定因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阅读量不足。经过统计,叙利亚人均年阅读量只有5页——只翻了5页也算?他说叙利亚的国民平均阅读量就这么多。

据他所说,大量的叙利亚人是完全不读书的。从出生到去世,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就是别人的讲述,比如传说、故事,世世代代的人就靠身边人的言传身教认识世界。所以叙利亚人没有建立基础的科学观和批判性思维,更不知道世界是多元化的。他们似乎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以及从多角度看待世界的眼光。

听完他的话,我就开始认真思考,阅读在很多地方是一种“奢侈行为”,是属于少数人的习惯。读书本身很重要,如果在不适合读书的场景下,讲书可以变成新型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那么讲书值得被推广到全世界,让更多没有办法快速普及教育的地方的人,利用讲书的方式获得知识并传播知识。

我讲过一本书叫作《反脆弱》,这本书的作者写了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他说,现在的教育大部分都是无效的,无效的原因是“哈佛苏联模式”。为什么叫“哈佛苏联模式”?就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们以为是自己把学生教育成了精英。

实际上真不是,这些人本来就是精英。

他们一起到了哈佛大学,又认识了一些新朋友,然后自己不断钻研,“泡”图书馆,慢慢地就成了社会精英。哈佛大学教的东西叫作“教小鸟飞”。小鸟迟早是会飞的,哈佛大学把小鸟飞的过程解构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好了,你现在按照我这个来,结果小鸟在哈佛大学“学会”飞了。基本上,现在大环境下的教育方式都是教小鸟飞式的。

我看了牛顿的传记,看了爱因斯坦的传记,我发现,这些人在大学里基本上没学什么。爱因斯坦进大学之前,已经差不多学完物理学了。牛顿在剑桥大学没待几天,就遇上伦敦的大瘟疫,然后躲回家里,可以说没怎么上学。他所有的知识储备都是自己读书得来的,他到处搜集各种类型的书,慢慢阅读,逐渐成了大师。

我在回忆我的教育经历时发现,大学是煎熬的。有些课是必修,但我实在是不想学,却又必须通过考试,因为挂科很丢人,又是罚款,又是重修的。现在想想,我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基本上被我忘光了。

但是在大学里真正能够给你带来帮助的东西,是你读的那些书,那些你自己去图书馆借来的书,它们是能够浸润到你的身体当中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坚信教授讲书的方法是有意义的,这套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讲书是21世纪快速获取知识的有效工具,同时它可以让更多的人变成自我发声的平台,影响身边的人,学到更有用的知识。



你焦虑吗?如何从“单向度的人”变为“多向度的人”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极速变革,在现有的生活压力下,现代人变得越来越焦虑。压力来自哪儿?情感、金钱、房、车、学历、尊严、梦想、存在感……这些都是。但核心的焦虑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个人缺乏对抗脆弱的能力。

你能否在职场中做出一番事业,靠的是反脆弱的能力。

大多数人喜欢消除不确定性,希望能进入一家大公司。其实,在大公司和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的人,脆弱性最强。如果我们整天想的都是用“短平快”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符合别人的期望,那么你的脆弱性将会变得越来越强。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里强调:读书是大众反脆弱的方式。

因为阅读有两个特点:


●  主动性。

●  针对性。



●  第一,读书是主动的学习方式


原因很简单,一般人很少随随便便就找本书去读,你所读的一定是你需要的。比如,你觉得自己对哪些问题不明白,去找本书来看,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反观爱因斯坦的成长,他是一位典型的科学家,但是他的成长是源于自己的兴趣。再去看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这些人,没有人教他们,没有人给他们一个系统,让他们按照这个系统去做。他们的共同点是想尽一切办法,到处去找一本本好书,弥补自己的知识缺口,填充自己认知框架中欠缺的部分。



●  第二,读书是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


读书所带来的收获是个性化的,能恰到好处地解决具体问题。就像莎士比亚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同样一本书,有的人看重的是这一部分,有的人看重的是那一部分,它带来的启发、安慰或思维升级都可能完全不同。

阅读可以让我们从“单向度的人”变成“多向度的人”。“多向度的人”的思维体系里有三大支柱:


●  第一个是事实。在科学语言里只有事实,只有每个人能看到的事实,每个人通过实验测试得到了数据才可以进行分析、做决策。

●  第二个是逻辑。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什么样的分析能够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因果关系?这些知识应该是从小开始渗透的,但大多数人掌握得并不好。

●  第三个是批判性思维。要对所有的事实和结论保持怀疑态度,问清事实和结论的真实性。从事实到审辩式思维的循环,是在思维科学体系中不断训练的思维方式。

“多向度的人”同时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性能力与享受美好生活的感性能力。理性能力并不是学好数理化的知识,而是通过阅读,将知识组成思维体系,再转化为能力——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处理生活中一切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