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乐读文学 > 哲学心理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新的知识结构和阶级结构

书籍名:《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作者:仲英涛



“显而易见,后工业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贝尔说,“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入手,来为大家分析一下知识与技术的影响。我们先说第一个方面,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动向对知识和技术变化的影响。”

“近代以来,社会在诸多方面的发展速度是飞快的,呈一种“J”形曲线的指数增长。”贝尔说,“对于这点,大家同意吗?”

“是!”一些同学说。“同意!”另一些同学说。

贝尔“嗯”了一声接着说,“这样的一种变化,越来越迅速地改变着社会的知识结构,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不对?人们难以像祖辈那样,生活在没有变化或几乎没有变化的社会里。世界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是大大地增强了;整个社会都面临着与过去决裂的状况,都需要适应越来越不了解的世界的未来。”

“老师,”一个同学问道,“人口数量也一定是以一种非常惊人的指数态势增长吧?”

陈艳瞥了这位发问的男生一眼,心想这不是很显然的事情吗?真是多此一问!

“当然!”贝尔飞速地作了回答,“规模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社会结构的放大,也意味着这种社会结构的内部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体现在:专门化的分系统不断增加,协作、等级与社会控制方面也因此不断出现新问题。”

陈艳问道:“这一变化在经济领域里有什么体现呢?”

“问得好!”贝尔说,“我要说,劳动分工与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竞争下日益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经济的发展,必是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完成的,而非通过掠夺与剥削等手段。”

“我曾特别分析了知识的计量和增长特征。”贝尔说,语气中颇有些自豪,“知识是什么?依我愚见,知识是一种客观上认识的事物,一种精神财富,冠以一个或一组名字,由版权或其他一些社会承认的形式所认可。”

张梓心想,贝尔给知识所下的这一定义,无疑是功利主义的。



持续的现代化催生背后的阶级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知识与科技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像工程师、科学家,以及其他技术专家,开始构成一个阶级,提出他们的利益诉求与主张。

“我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定义呢?”贝尔解释道,“主要是为了分析社会政策的意图而回避不相关因素。”他指出,“知识的增长也应该是指数性的,数量越大增长越快。另外,有一点我需要说明——任何一个资源固定的‘封闭系统’领域的知识增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趋于平复、达到饱和的时候。”



谭日辉老师评注


任何一个资源固定的“封闭系统”领域的知识增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趋于平复、达到饱和的时候。

张梓迷迷瞪瞪地看着贝尔,虽然他尝试着去理解了,但依然理解得不透彻。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当代技术变化的趋势。”贝尔说,“毫无疑问,技术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改变了社会关系和人们观察世界的方法。”

张梓心里想,这倒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技术在社会现代化问题上的作用,主要有哪些体现呢?”贝尔说到这儿,故意停留了片刻,好让大家主动思考一番。

片刻后,他接着说:“由于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就可以用较少的成本生产更多的产品,这是很明显的吧?再者,一个新阶级——由工程师与技术人员构成,应运而生;还有就是,形成了新的经济相互依存与新的社会互动影响。”

“技术的进步,从来没有停止过。我要问大家,在现代的经济增长中,是技术因素的作用大,还是资本因素的作用大?”

教室里七嘴八舌地嚷开了。有同学说是资本因素,也有同学说是技术因素。

贝尔笑着说:“我也认为是技术因素。这难道不是很明显吗?”说着,他还摊摊手。

“科学研究的制度化,”片刻后,老师继续说下去,“使科学与不断发展的经济结构相结合,这会引发何种结果呢?对啦,引发了研究的有系统的发展和由科学为基础的新兴工业的产生。”

“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知识社会的结构特征。我坚持认为,”贝尔说,“‘后工业社会’是双重意义上的一个知识社会。我为什么这么肯定呢?这是因为,由于理论知识居于中心地位,一种新型关系在科学与技术之间生成,”他环顾着教室说,“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革新的源泉越来越多地来自研究与发展。”

“再者,”贝尔补充说,“社会的力量越来越多地在于知识领域。”

张梓问道:“社会的力量是怎么衡量的呢?有没有什么标准?”

“嗯,我说一下,所谓社会的力量,是按大部分国民生产总值和大部分就业情况来衡量的。这回大家明白了吗?”

“明白啦!”

“很好!”贝尔满意地说,“我认为,科学人员是‘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资源。所谓科学人员,是指这样一种人——从事一些需要知识的科学工作或者具备一种科学学科专业。那么科学人员具备着什么样的职能呢?”

“其职能主要是,生产、研究与发展,管理与行政。与一般人有很大区别,科学精粹人士的大部分科学活动在哪儿?在企业之外。他们的主要基地在哪儿?在大学。对这一新阶级而言,大学是它在旧的统治秩序之下一个独立的体制基地。工程师与科学家都在成倍增长,可以想见,所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自然也急剧扩张。”

陈艳微微颔首,忽然想起了一个问题,便问:“后工业社会,会是一个群体性的知识社会吗?”

“不错,正是如此,高等教育将会失去其精粹性质。”贝尔说,“大学日益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机构,成为统治集团的文化中心。然而,我需要指出一点,就是学术制度对政府有高度的依赖性。”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后工业社会’有两个中轴,其一是技术,其二是知识。”贝尔总结道,“不难看出,社会正处于若干的转折点上,社会和知识界都必须面对未来的一些错综复杂的重大决策。”



科技治国论与后工业社会的政治


“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权力基础就会发生转移,从财产标准或政治标准转移到知识标准。不单如此,知识本身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贝尔侃侃而谈,“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嘛!”

“我认为,对于社会有决定意义的是,”贝尔说,“理论知识处于新的中心地位,经验不再居于首位,那么是什么居于首位呢?是理论。理论知识被编纂成不同的抽象符号系统,因而得以适用于不同的、多变的情况。居于社会统治地位的人物,不再是企业家、商人与工业经理人员,而改为科学家、数学家、经济学家与工程师。因为他们掌握着新的智力技术。”

“在后工业社会中,生产和企业决策将隶属于或者将产生于其他的社会力量。大家认可我这种观点吗?我还以为,关键决策将由政府做出。其基础是什么呢?是由政府主持的研究与发展、成本效益分析。”

“贝尔老师,您认为当代最重要的社会变化是什么呢?”

贝尔看了看这个坐在前排的女生,回答说:“我认为是直接而有意识的发明过程。不难看到,从变革的创造到应用,时间是越来越短的。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可能按照其经济特点,汇聚为某种新型的集中化与分散化兼而有之的市场计划体制。人类有能力通过技术与科学,并通过社会决策,来有意识地控制其生活中的变化。”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老师的观点,科技治国时代的标志,是理性、计划和远见?”一位女生鼓足勇气说。

“透彻,我就是这个意思!”贝尔开心地说,“对于科技治国的时代特征,看来大家都已经理解了。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下科技治国的思想观点。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科技治国的思想所强调的是什么呢?”

一些同学默不作声,一些同学连连摇头,所表达的就是一个共同意思——不知道。

“在我看来,就是用逻辑的、实践的、有条理的和有纪律的方法来处理客观事物,这与传统的宗教方式、美学方式与直观方式相对立。在科技治国思想中,是人支配物,还是物支配人?”贝尔用期待的眼神望着大家。



谭日辉老师评注


科技治国的思想所强调的,是用逻辑的、实践的、有条理的和有纪律的方法来处理客观事物。

“是人支配物!”一些同学说。

“不对,是物支配人!”另一些同学说。

“嗯,我的观点是物支配人!”贝尔揭晓了自己的答案,“除了生产及生产效率以外,任何其他目的的思想都不存在,目的只是追求效率和产量,目的已经成为手段。”

“那么,老师,”另一位女生颤声说,“后工业社会的政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嗯,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讲解这个问题!”贝尔说,“在后工业社会里,取得权利的方式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权利的是谁?是科学家。权力的基础是什么?是专业技术。”

“就是说,政治发展进程现在必须考虑到,”一位同学说,“技术知识分子阶层。”

“不错!”贝尔肯定地说,“不过,最终执掌权力的依旧是政治家!”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就是,无论技术社会进程如何,重大的社会转折点都表现为政治的形式!对于这点,很好理解,不是吗?”贝尔说,“嗯,阶级的意义是什么呢?在于把取得、掌握和转移不同权力及其有关特权的程序制度化的一种体系。”

“老师,我想问的是,技术专家有足够的共同利益来整合为一个阶级吗?”

“没有!不错,没有!”贝尔说,“但是,他们在研究工作上,都有利益诉求。这没有疑问对不对?他们在大学里有地位,成为了新的选民力量;另外,技术专家也是政治家获得公众影响力所必需的管理参谋。”

“我得说,阶级制度的重心可以转移,可政治制度作为利益调节领域的性质不会改变。”贝尔语气肯定地说,“在美国,已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影响社会各部分的关键决策是由政府做出的。”

一位同学听到这里,便说:“更多的集团对于社会的要求,都是通过政治制度来确立的。我可以这样说吗?”

“说得不错!原因就是,很多问题必然要包括价值和政治选择,更多的决策必须通过政治与计划来制定。”贝尔说,“所以我认为,政治不单优先于理性,还时常破坏理性;科技治国的思想观点,终必先于政治而没落。”

说完了上述的话,贝尔开始整理讲桌上的讲义。他一边整理,一边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讲完了,很高兴大家这么配合!”他开始向教室门口走去,“再见啦!”

“老师再见!”同学们齐声说。

贝尔最后回过头来看了一眼,然后就走出了教室。他离开的时候,脸上依旧挂着笑容。

张梓心想,以后还会见到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吗?



贝尔老师推荐的参考书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丹尼尔·贝尔著。于1973年出版。在1973年,《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虽然还是一本预测未来的著作,但是从今天看来,他的预测已经基本成为现实。该书开启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的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