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作决定前先逆向思考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进行与目标指向相反的思考

如果感觉逆向思考的概念有些抽象,可以从一个故事开始。

狐狸向猴子借了2000元,并且当场写下了借据。但在即将到达还款期限的时候,作为债主的猴子发现自己把借据弄丢了。这是一个坏消息,猴子焦急万分,因为整个森林里的动物都知道狐狸有多么狡猾。一旦那家伙知道猴子丢了借据,肯定会想方设法赖账的。

这天,猴子的好朋友大象刚好路过,见到猴子坐在门前的石头上叹气。大象便问:“伙计,看你愁眉苦脸,有什么烦心事吗?”

猴子把自己的烦恼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大象。大象说:“你给狐狸写封信,提醒他还款日期将到,让他到时候把向你借的2500元还给你就可以了。”

猴子听了大惑不解,他对大象说:“我借给他的是2000元,不是2500元。”

大象哈哈一笑说:“这你就不懂了吧?狐狸那么狡猾,他肯定不会愿意吃亏。看到你问他要2500元,肯定会第一时间提醒你记错了,并且附上真实的数额。有了这封信作为凭证,你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信寄出以后没多久,猴子就收到了狐狸的回信。信上写道:“伙计,我向你借的是2000元,你可要记好了,不是2500元!不要担心,到时候我一定还你。”果然,到期后狐狸就急匆匆地把钱拿了过来。

在这个故事中,猴子之所以能在丢失借条的情况下把钱要回来,就是因为采纳了大象的建议——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面临借据丢失的被动处境时,将这种已经发生的消极后果反转为有利的条件——因丢失借据而装作记错数额,反而起到了先发制人的效果,正中狐狸的软肋,让狐狸措手不及,主动而且如实地归还了欠款。

对因果的逆向思考

具体实施起来,就是倒因为果地进行思考。它不同于传统的因果逻辑,从原因推导结果,而是从结果逆向推理,一路追溯找出原因。

这一思考机制最成功的运用当属于人类对疫苗的研究和发明。根据文献记载,在宋朝年间,为了治疗天花,有一位医生想到了一种以毒攻毒的方法,即把天花病人皮肤上干结的痘痂收集起来,磨成粉末,取一点儿吹入天花患者的鼻腔。这种方法对当时治疗天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来,这一有效的天花免疫技术逐渐传遍全世界,经过波斯、土耳其,后又传入欧洲。直到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才运用同样的原理研制出了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牛痘,这成了人类历史上根治天花的重大成就。身体的免疫机制在对抗天花的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成了医生拿来对抗天花病毒的良药。

在前苏联十月革命时期,列宁获悉敌方有一名军官有投诚的意向,但是还没有下定决心。知道这个消息后,列宁并没有派人继续做那位军官的工作,而是立刻让电台发布广播,大肆宣传这位军官密谋起义的消息。这样一来,这名军官骑虎难下,不得不作出投诚的决定,随后发动了武装起义。这也是对因果进行逆向思考的表现,用一个结果去催生结果之前的原因,让局势向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对属性的逆向思考

有一次,美洲大草原上着起了大火,烈火借着风势,无情地吞噬着草原上的一切。那天刚巧有一群游客在草原上玩,一见烈火扑来,他们个个惊慌失措。幸好有一位老猎人与他们同行,他一见情势危急,眼看这些人就要丧身火海,便大喊道:“为了大家都得救,现在你们必须听我的。”老猎人要大家拔掉面前的这片干草,用最快的速度清出一块空地。

这时大火越来越逼近,情况十分危险,但老猎人胸有成竹。他让大家站到空地的一边,自己则站在靠大火的一边。他见烈火像游龙一样越来越近,便果断地在自己脚下放起火来。眨眼间老猎人身边升起了一道火墙,这道火墙同时向三个方向蔓延开去。奇迹发生了,老猎人点燃的这道火墙并没有顺着风势烧过来,而是迎着那边的火烧过去。当两堆火终于碰到一起时,火势骤然减弱,然后渐渐熄灭。

游客们脱离险境后纷纷向他请教以火灭火的道理,老猎人笑一笑说:“今天草原失火,风虽然向着这边刮来,但近火的地方气流还是会向火焰那边吹去的。我放这把火就是抓准时机借这股气流向那边扑去。这把火把附近的草木烧了,这样那边的火就再也烧不过来了,于是我们得救了。”

逆向思维是一种在逆境中求生的本领,遇到绝境时,它总能帮助我们找到出路。在这个故事中,老猎人通过改变火场中部分区域的属性,让大火无草可烧,成功地拯救了一群游客,当然也救了他自己。

同时,对属性进行逆向思考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创造商机,帮助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杀出一片无人问津的青草地。我相信很多人都使用过恢复软件,当你一不小心删除了电脑中的某个重要文件时,这个软件可以将文件重新找回来。美国知名程式设计师彼得·诺顿(Peter  Norton)就是这套恢复程式的编写者,该软件问世后,成功地化解了无数电脑使用者的噩梦。

不过,这个想法起初被提出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他是在痴人说梦,已经删掉的东西怎么能找回来呢?删除显然是一种电脑文件的属性,人们的传统认识是:消失的东西就是消失了,不可能把消失的东西恢复,就像我们不能把一个破碎的鸡蛋复原一样。但彼得·诺顿却让其成了现实。在他的思维中,既然电脑上所有的程序都是由0和1写成的,那我为什么不能用0和1写一套恢复程序呢?这就是对事物的属性做逆向分析的思维方式。

对心理的逆向思考

有一位农业频道的记者曾经去一个偏远山村采访。当时,那个村子里种植的全都是一种口味不太好的蔬菜。记者见了,便向同行的村主任提出了问题:“现在已经改良出很多新品种,为什么不让村民去种植那种有销路、能赚钱的蔬菜呢?”村主任无奈地道出了原因:他不是没有推广过这种想法,问题是农民压根不相信这些新品可以赚钱。

记者哭笑不得,就给村主任讲了一个故事。

土豆刚传到法国时,法国的农民并不愿意种植,人们觉得土豆长相丑陋,不愿把它当成食物。后来有个聪明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在各地种植土豆的试验田边派全副武装的士兵日夜把守。周围的农民一见此阵势,便认为地里一定是种了非常昂贵的东西。于是,他们便时常溜进试验田偷土豆,并且把土豆种在自家的地里。就这样,土豆很快成了法国农民广为种植的一种农作物。

这一方法利用了人们的逆返心理。大众在面对新事物时,总会存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除非他们看到了让人信服的证据。证据是什么?就是价值。这是人们的心理需求,多数情况下,面对高价值的东西,大众都喜欢一拥而上。在这个故事中,士兵和武装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保卫和不可靠近的象征,只有非常重要的东西才会有士兵来把守。这个做法便有效地引导了人们的心理弱点,使人们对土豆的价值重新判断,所以他们才会争先恐后地去种植。

记者说:“所以您不能只想着如何劝说村民去种蔬菜,要想一想怎样让他们不愿意放弃这些蔬菜。”

村主任听到这里,恍然大悟。于是,他就向全村发布了一个公告:鉴于新品种蔬菜的指标有限,每个村只有10个名额,先到先得。公告发布没几天,不少村民就跑到村委会报名,讨要名额,希望种植这些新品种蔬菜。限制名额的做法,反而让村民觉得这些新品种一定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同样的做法在一个乡镇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某镇长为下面的6个村下达了一个命令,他们要在这些村中选出六户人家饲养新品种的母牛,每个村只有一个名额,多一个也不行。镇里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他们为这6户村民各引进50只新品母牛,而且派出专门的人手轮流看护。

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以后,母牛生出了小牛,镇里又下达了一个命令:这些小牛要统一交到上面作为出口品种,禁止私自出售。这一系列做法让那些没有机会的村民非常羡慕。后来,有人开始偷偷溜进这些被选中的农户家中偷牛,还有的给这些养牛户送钱,希望能得到一只牛来饲养。现如今,这种牛几乎每户都养,由于牛肉品质好、价格高,这个镇已经在全国乡镇中名列前茅。

人类的心理永远都有逆反性——一切的禁止意味着加强。越是意识中禁止的东西,我们就越会在潜意识中强调它。这是一种悖论,但却可以在思考中充分地利用它,实现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