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走出羊群,跳出集体思考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如何摆脱跟风行为背后的羊群效应

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课程中,羊群效应都被当成一个必须远离的观念来强调。尽管专家们不厌其烦地告诫人们要从羊群中跳出来,但人们的从众和跟风行动却从未减少过。这是因为,人们能够普遍认知到一种事物或现象,但对于该怎么去做,却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性预期,或者没有获得一手的真实信息。他们无法对形势作出准确的判断,通常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决定或改变自己的行为。”长期在华尔街从事股票投资交易的乔治·戈登说,“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羊群效应,一旦陷入群体中,大部分人的观点总能在少数派的质疑中胜出。面对群体力量,个人的理性判断很容易失去作用,进而和群体一样盲目。”乔治每天都会接触大量意向投资股票的人,他们来签署委托合同时,多数存有一夜暴富的幻想:“我相信这次投资会让我有很大的机会成为百万富翁。”但对于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据,他们却无法确切地提供。有一次,一位中年男士和妻子一起来到交易所,想买自己中意的股票,当然也是因为某位有研究的朋友介绍才感兴趣的。乔治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票?”那位男士说:“我有朋友、亲人和同事也购入了这只股票,目前看来,他们确实小赚了一笔。”

当乔治向他们推荐另一只更有潜力的股票时,这对夫妻显得有些迷茫了。尽管乔治拿出科学的数据和历年来的走势分析,希望他们作出理性的判断,但他们最终还是购买了朋友、家人与同事共同推荐过的那只股票。结果,这只股票在一个星期以后暴跌,他们的投资被套牢了。

趋利避害的惯性

人们喜欢从众,依从多数人的思考,很多时候只是一种趋利避害的人性层面的反应,并不说明这种选择在思考和行为层面是更安全的。人性总是趋利避害,它要求我们作出最安全的选择——多数人做的事情一定更为保险,这就是它的判断,于是人们在潜意识中更倾向于跟在大部队的后面。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意见本身正确与否  并不重要,影响从众的关键因素是人数  。如果持某个意见的人数多,即使这个意见是错误的——他的内心也有隐隐的不安,他仍然会认可和跟随。

这种现象当然是悲哀的,人的思维就像一个超级程序的分机,没有自主性。在为自己的意见争取认同和为他人的想法摇旗呐喊的选择上,他们总是会轻易地屈服于大部分,以此来避免一个人单独行动可能遭遇的风险。

从个人的角度分析,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让他一个人在房间内演讲时,他很可能才思泉涌,逻辑清晰;但处在一个集体中时,敢于力排众议、坚持己见的人却少之又少,完全变成了两种极端。

这与社会的大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们需要明哲保身,附和集体来获取稳定的安全感。比如有些中国人长期遵从的观念就是:“我要少得罪人。”在集体中,如果意见与大家背道而驰,你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被其他人当成背叛者进行集体孤立,甚至还会遭遇某些惩罚。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很多人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因此,这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至理名言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听起来,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就像羊群效应也有它的合理性一样——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它们是适用的——我们并不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因为当外界提供的信息与我们自身的信息不对称时,跟随他人的风险确实更低。

我们需要从羊群效应中得到的警示是:

一是不要尽信他人的信息,保持头脑清醒,有自己的判断力。

二是不要没有原则地跟随众人的思考,要敢于作出相反的决定。

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总有大量的信息随时将你包围,有无数的观点、看法和思考方式供你选择。你甚至都不用思考,伸手选一个大家都在做的就可以了。但如果总是跟随他人,人云亦云,就很容易迷失自我。我的一个同事就是这样,结果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群众的眼睛不一定是雪亮的

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其他人有依赖感,特别是很在乎多数人的共识  。

这件事我要不要做,得听听同事们(朋友们)的意见。

没人为我出谋划策,我就十分缺乏安全感。

房子装修成什么风格?我没主意,问问亲友吧。

买什么样的车呢?我要让父母或同事帮我决定。

……

总之,这些人思考和决定任何事情,在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其他人的意见,或者去询问自己最信赖的人,请他们帮忙作决定。如果某件事物有许多人同时表态时,他的自主意识与创见性思维就消失了,他必然依赖身边的集体而不是自己的主见。当多数人发声时,他就成了一只跟在后面的“羊”。

一位资深社会评论员说:“普通大众习惯于向媒体求助资讯,向权威人物寻求观点,并企图从众人的判断中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但不要忘了,任何媒体都是由人在操作的,媒体人也是人,任何权威观点都有局限性。他们不是你的眼睛,也不是你的风向标,如果你不去辨别哪些信息真实有效,哪些是垃圾信息,就会被这些舆论牵着鼻子走。”

群众的眼睛当然很亮,但有时却照错了方向。避免盲从的有效方法是:在获取到信息后,对信息加以整理。判断出有用的信息加以收集,将无用的信息从大脑中剔除出去。这样不仅能够简化我们的思维,还可以高效地展开行动。

例如,当你正打算创业,在挑选创业项目的时候,切不可盲目地跟在别人的后面,要有自己的市场判断力,多发挥自己的创意能力,开发自身的想象力,独立作出判断。选择一个项目后,就要看项目未来的市场趋势,而不是只盯着眼前有限的市场份额。有的人很喜欢做生意,但又没有自己的主意,于是别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大家都赚钱的时候,他赶紧跟上,因为进入得晚,也赚不了多少;大家都赔钱时,他可能赔得更多。

当你四处找工作的时候,也不要盲目地选择大众眼中的热门职业。要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看清自己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要知道自己擅长什么、热爱什么,缺点又是什么,最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比在千军万马中寻找捷径或者去挤独木桥的风险更低,成功率也更高。重要的是,你获得的是属于你的事业,而不是属于大家的。

思考上的羊群效应并不可怕,克服它也并不困难,如果我们能够理性地利用和引导这种思考模式,成为羊群行为的操控者,还可以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做到这一点,你的思维不仅战胜了惯性,还可以利用大众的思维惯性。比如作为商家,你可以通过造势的宣传,培养眼球效应,提高产品的关注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