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PART 6 反从众从集体思考中跳出来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意见本身正确与否并不重要,影响从众的关键因素是人数。如果持某个意见的人数多,即使这个意见是错误的——他的内心也有隐隐的不安,他仍然会认可和跟随。



为什么好大喜功的人到处都是


自负的思考总是借助不理性的群体来传播

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它们目前的组织赋予它们巨大的力量。我们目睹其诞生的那些教条,很快也会具有旧式教条的威力,也就是说,不容讨论的专横、武断的力量。”勒庞精确地描述了集体思维的狂热和自负。他告诉我们:

一个人进入集体后很容易丧失他的自我意识,在群体思维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和自负的一员。  此时,思考不再是他自己的,而是隶属于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观念和思维强有力地支配着他,使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一切行为。

这很难改变——群体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无意识的行为,或者好大喜功,或者沾沾自喜;我们没有了基于理性客观判断的独立思考,而是不假思索地成为集体意志的发声筒。这成了人们在许多时刻的主要思维特征。他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成为一个玩偶;他的思考是非理性的,并且经常作出冲动而且错误的决定。

如何理性地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认为很多人是没有人生目标的,或者说并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都是无可回避的事实。人生目标是那些不会被生活困境所压迫,即使没有回报也不愿放弃的东西。和工作目标比起来,人生目标通常接近于人最本真的兴趣爱好。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忙碌的工作节奏中觉得它可有可无。但正是这些最纯净的目标,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使灵魂得到幸福的梦想的依托。也只有在找到这样的人生目标时,你才有可能从盲目、跟风、自负和不理性的集体思考中向外迈出一步,呼吸到外面新鲜的空气。

仅有工作目标并不能让人觉得幸福——这正是人们普遍在做的事情。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在从事着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业,努力适应痛苦和消耗性的工作。他们本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为生活所迫,这个目标被搁置了。年龄越大,他们每日面对的目标就越向赚更多的钱靠拢。“要多赚点儿钱,供养房子;要升职加薪,让家人过得轻松点儿。”这也是每个人都在思考并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换句话说,这是整个社会和大众性的思维惯性。

安妮在成为一家美甲店的老板之前,是当地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作出这个决定时,她几乎失去了所有家人的支持。显然,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亲人从舒适的银行环境中跑出来去开美甲店。

“他们似乎统一了口径,你会听到那些完全不加隐藏的愤怒语气:‘你可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的高才生’‘美甲是辍学生的职业,是被社会抛弃的人没有办法的选择’‘你背弃了所有人的期望’‘你会为自己的不理智行为后悔的’……”安妮在谈到这些当时令她怒不可遏的言论时,已经没有了当时的怒气,她的语气中透露着淡然与理解。

“你知道吗?就连我那十多年未见的姑妈也突然加入了试图说服我的阵营,就因为我没有按照他们设计好的路线图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最初的说服后来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声讨。到最后,我仅仅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她已经95岁了。当我抱着最后的期望拨通她的电话时,她用自己那种历尽沧桑看透一切的慈祥语气对我说:‘孩子,如果这是你期望的人生,我支持你,不要责怪那些不理解你的人,毕竟人们总要活到一把岁数才能明白活着的意义。’外婆的话给了我莫大的支持,我不想和其他人一样,仅仅为了生活得更好而活着,我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那些让我觉得开心、觉得自己真正活着的事情,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美甲,我不认为这是一份低等工作。”

与多数人追逐办公环境、福利待遇和体面身份的思维相比,安妮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很清晰。她始终有自己的想法,缺少的只是别人的支持。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他们喜欢跟着大趋势和别人的看法走,并没有遵从自己内心的主意。安妮倍感幸运,因为她反大众式的思考、反传统的选择,让她找到了一个喜欢并能养活自己的事业。

来自上海的张先生本来在外滩的一家外贸公司上班,近几年随着全民创业浪潮的兴起,他也和很多人一样辞去了前途无量的工作,决心下海扑腾一把。他先后做过好几桩生意:服装贸易、熟食连锁店、手机APP开发、环保涂料,但均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这些都是时下很热门的行业,我看别人做得都挺成功的,不知道为什么到我这就都失败了。是我的经营方式有问题,还是这些行业我进入得太晚了?”张先生对自己的挫折感到十分迷惑。

我问他:“那你最喜欢做的行业是什么?”

张先生想了好久,最终他露出了一个茫然无措的表情:“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哪个行业,我从公司退出来时只想着赚钱。我认识的人都去做生意了,还赚了大钱,我觉得自己也可以。不过,大多数人不都是这么想的吗?”

“大多数人不都是这么想的吗?”这句话道出了问题的实质。生活中有多少人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付诸实践?这自然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必然会招致失败。但在思考时,人们总是盲从于一种集体式的选择。

“别人这么干,我当然也可以,尽管我不太清楚这么干是否正确。”

从你的内在挖掘理性方案

现在,问一下你自己:“我有清晰的人生目标吗?”注意,这个目标必须与别人的、大众的有所区分,不能因为某些人正在做什么,所以自己也想实现它。所以,你要找一个私人的目标,一个完全源于内在的追求。

给自己20分钟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进行诸如“朋友、亲人、同事的梦想”之类的比照。这时要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如果没有得出结论,就按照下面的方法思考。

1.你喜欢做什么

别说你喜欢好吃懒做,这是生理本能,是动物的思维。人类已经从低级动物进化成高级动物,区别就在于,人类不能为生存而生存。所以动动脑子吧!把你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写下来。比如喜欢唱歌跳舞、化妆、看球赛、阅读、品尝美食等。别担心这些真心喜欢的东西不够体面,全部写下来,越多越好。也别考虑这些爱好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是否符合大众的口味,你要做的是写下自己喜欢的东西。

列出全部目标后,就可以一条一条地去细分这些自己喜欢的目标,从中挑选当下自己最想做、最应该做的事情,为它们准备详细的计划。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根据这个问题得出来的目标和计划,将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而不是源于集体或他人的诱导。

2.我经常留意到什么

喜欢化妆的人会经常观察别人的脸;喜欢健身的人会关注别人的身材;精通演讲的人通常会注意别人的沟通方式;而一个人力资源总监会敏感地洞悉复杂的人际关系……那么你呢,经常留意什么信息?比如在浏览新闻或者逛街的时候,你会被哪些事物分散注意力?你会为了什么感到兴奋?生活中你对哪一些事物更具备观察力,更能思如泉涌或产生独特的观点?把它们写下来。

3.哪些免费的项目是你愿意去做的

想想那些你愿意义务劳动的事情。比如,加入保护动物的志愿活动、支教、登山运动、在网络上普及常识,等等。这些免费的项目中就藏着我们的兴趣,它们可能与主流观点格格不入,但不管怎样,先把它们列出来。当这些可以无偿去做的项目列出来后,为它们分别标注一个重要程度或喜欢程度的序号。在你们的大脑中,这些序号就代表着你们喜爱及真正愿意去做的工作的排序。

4.你平时最喜欢读哪类书籍

永远别因为自己的知识而自负,郑重地思考一下自己涉猎的领域和不足之处。我常对人说:“读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读书提高人的智慧,增加人的知识水平,加强人的思维分析能力;但另一方面,读书也易固化人的思维模式,让人更倾向于融入集体思维。但是我们仍然要选择主动积极地阅读,因为没有阅读和对知识的学习,我们连自负的机会都没了,自然就找不到形成自身独特的能力优势的机会。”这段话如何理解呢?简而言之就是:多求知,同时独立思考。

确立了这个原则以后,你就可以想一想自己买过的图书主要是哪些类型,自己是否有特别钟爱的题材,如科学、军事、地理、文史、设计等。如果去图书馆,你会在第一时间去哪一个区域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告诉你应该努力的方向。

5.做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很容易

这是激发我们的头脑创造力的关键一步:哪些内容是你最擅长的?做这种事情会让你感到快乐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它便可能是你真正的目标。例如写作、体育、金融投资或者弹吉他。想想你自己的答案,把它们全部写下来,而不是盲目地听取他人的建议。

最后,将那些你最喜欢、最想做的事情标注出来。注意,用大字体刻进潜意识,让它深印在脑海,与别人的思维区分开来。再把那些不去做就会后悔一辈子的项目单独写在一张纸上。这时你一定会发现,你所给出的答案其实就是自己的天赋。

如果把这些天赋充分地发挥出来,你就会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通过认真客观地分析,你会理性地认识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