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开放性思考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从不同的渠道获取信息

对具体的问题,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是不同的,它和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你的思考习惯了推开门,还是关上门?这决定了思维的视野。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思维模式是惯性思维(基于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带来了经验和成功的惯例,但也具有非常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或者较为复杂的情况时,如果无法利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解决,又没能获取新的出路,被单一的信息渠道困住,就容易陷进思维的闭锁,最终走进死胡同。

要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就要学会合理变通,扩大视野,用灵活开放的思考方式、求知的多元化思维去应对世界的多变和差异。

不要片面和保守地思考问题

片面和保守就等于封闭。一则可以反映封闭式思考的故事是盲人摸象,讲的是四个盲人,他们都很想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但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去摸。他们只有双手这个获知信息的工具。第一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便以为大象就像一根胡萝卜;第二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耳朵,他把大象形容成了蒲扇;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便告诉别人,大象只是一根柱子;第四位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他对众人说,大象就是一根草绳。

这四个盲人心中的大象形状天差地别,是由于他们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误以为大象就是自己摸到的样子。这就是片面性思维最典型的表现,局限在某个单一的渠道获得的信息,呈现出来的是与整体完全不同的模样。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很简单:了解事物要有全面的渠道,要有想象力。如果只看到局部的东西就对整体妄下结论,结果便可能贻笑大方。

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并且接受不同来源的信息

按照思维的惯性,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最喜欢从正面着手,集中精力目视前方,专注于思考眼睛所看到的。因为眼睛看到的是最直观的——人们相信眼见为实,大脑不需要太多的回路就能快速地凭借第一印象得出结论。但在某些时候,最好的答案并不在事物的表面,而是隐藏在下面。

我们有时候也会发现,针对一个事物的正反面的观点都有道理,这时换一个角度思考一下,才可能发现另外一种思路。对所有的角度和观察渠道进行开放性的思考,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才有机会看到事物的真相。

有一只壁虎在墙壁上艰难地爬着,由于墙壁太光滑,爬到一半的时候,这只壁虎掉了下去。但过了一会儿,壁虎又接着爬了上来。掉下去,爬上来……反反复复,不过壁虎一直都没有放弃。

第一个看到的人说:“我觉得自己应该像壁虎一样,不屈不挠,即使失败了也要从头再来。”

第二个看到的人说:“这只壁虎太笨了,他应该换个地方再爬,这面墙壁明显太滑了。”

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反映出来的既是我们的心态,也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命运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两种观点都是没有错的,一个是坚持到底,一个是换一个思路。这两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思考方式肯定也会有所区别:第一个人性格坚毅,遇到挫折通常不会轻易放弃;第二个人思维灵活,擅长创新。但在面对复杂的境况时,我们可能需要赞同第二个人的思路,因为大部分情况是换个思路就能解决的,绕开墙就可以迅速找到出路,未必每件事都需要拼命地跟墙较劲。

现实世界中,人与人在智力上的差别并不大。除了那些IQ特别高的天才外,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那么为什么有人能够用自己普通的智力获得较高的成就、建立伟大的功勋呢?决定这种不同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差别。

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和不同的出路。因此人们才常说:“思维决定命运。”

思维越保守的人,就越无法摆脱困境

成功者在体力方面付出的劳动可能和普通人差不多,除去体育领域的成功者,至少是不高于普通人的。甚至说,越是成功者在体力上的付出就越少,使他们与普通人区别开来的正是脑力劳动,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获得世俗的成功,但如果你的思维运行方式出了问题,就会一直陷入某种贫穷的陷阱中。不论是精神、经济或思想上,你都可能是贫穷的。

在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V.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合著的《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源于世界各地的真实案例,讲述“为何我们无法摆脱贫穷”的问题。比如,书中在分析印度儿童的极度营养不良时说:

印度最贫穷的人身体很瘦小,原因很可能是其父母吸收的营养比较少,这导致儿童也会营养不良,这种影响在身高上得到了科学的印证。根据印度国家家庭卫生研究(NFHS)所显示的数据表明:大约一半5岁以下的儿童发育迟缓,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极度营养不良,而在3岁以下的儿童中,每5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偏瘦。

营养不良的最主要原因是贫穷吗?不,是因为缺少常识。比如印尼6%的男性和38%的女性都患有贫血症;在印度,患贫血症的男性为24%,女性甚至高达56%。我们都熟知补充铁元素可以治疗贫血,然而他们并不了解补充铁元素和加碘盐的重要性。并非是他们买不起,这种加碘盐在全世界都很普遍,他们或者可以选择每两年服用一次碘药剂,花费仅仅为51美分,但家长们却并不愿意从食物花费中节省出一点点作为投资,他们宁肯多买点儿昂贵的食物或者买一台电视机。

在肯尼亚,国际儿童扶持会制定了一个抗蠕虫计划,呼吁家长们为他们正在上学的孩子花上几美分,接受抗蠕虫治疗,但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没有响应。根据在肯尼亚的研究证明,持续得到抗蠕虫药品达到两年的孩子,其在上学的时间以及在青年时期挣的钱比只得到一年抗蠕虫药片的孩子多20%:蠕虫会造成贫血和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影响人们未来的生活机遇,还会影响成人的处世能力。

从中你可以看到:

是什么导致了人的贫穷?并非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是人的思维方式问题。

人们一方面强烈地渴望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又因为封闭的思考主动拒绝头脑的开放。每个人命运的陷阱都是他自己挖好的,他们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全世界最底层的10亿人都是保守与封闭的思考者。

我的公司曾经在一段时期内陷入了困境,回款困难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甚至连员工的薪水都成了巨大的问题。我不得不考虑裁掉一批员工,缩减薪水和福利,只保留少数重要的岗位,来保证这部如同患了疾病却没钱付医疗费的机器正常运转。这不是一个好主意,而且这一系列措施势必会激起巨大的怨怒,对此我心中一清二楚,但我当时实在拿不出更好的办法,所有的商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很喜欢这么干。

管理层中唯一激烈反对的是我的合伙人肖力文。他坚决地抗议,为了这件事不止一次地在会议室里拍着桌子和一群高层骨干争论。相比于公司的困境,我的“不是办法的办法”更能激怒他。听说公司准备大幅裁员时,他立刻冲进了我的办公室。

“伙计,没有比裁员更烂的主意了,虽然大家都这么干,但这是一个烂透了的馊主意你知道吗?裁掉一批员工,意味着我们的业务要缩减,否则谁来完成那些工作?业务缩减会让我们本就捉襟见肘的账目更加入不敷出,没有业务就没有进账,我们拿出什么给员工付薪水?缩减福利待遇不会给我们节省下几个钱,相反的却会滋生愤怒。那些侥幸留下的员工,天知道他们是不是正在酝酿跳槽,去一个能支付他们更好待遇的公司,如果这个主意实现了,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会更大。这是个陷阱,我们会陷入贫穷。裁员是保守疗法,看似流血减少了,可会失去造血功能,将来死得更快。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为何不反过来想一想?”

最终,选票赢了。赞成裁员减薪的高层骨干占据了一多半。对于这个结果,肖力文和我陷入了为期两个多月的冷战。而我也为这次不明智的决定付出了代价——在裁员后的几个月内,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未得到好转,反而急转直下,以前的老客户因为公司业务的缩减正在考虑投向其他更有实力的公司,几个骨干人员因为不满待遇的缩减也纷纷递上了辞职信。减少开支并没有成功地挽救公司,反而让问题更为严重。

最终解决掉这场危机的是一笔拖延了两年的客户回款,还有肖力文想尽办法从银行借到的一笔资金。他的想法是对的,错误的思维方式会让我们陷入枯竭,保守的惯性有时会屏蔽大脑,让人看不到更好的思路。如果我当时能够断然否决裁员的主意,力求开源而不是节流,公司也许早就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当我们做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我们就要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思考才能开窍?

①认真总结自己的失误——思考出来的答案就是宝贵的经验。

②同样的工作,有的人是为了生存,将之当作饭碗;有的人则是求上进,谋发展。定位不同,追求就不同。

③不同的思路就有不同的发展,人们最后的命运也会大不一样。

为自己的命运获得一切突破性局面的前提,都取于你是否具有开放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