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解决惯性思维的冲突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反惯性思维的六种元素和六个步骤

现在,人们关心的问题是:“成功者都是怎么思考的呢?为什么我无法复制他的思考?”大部分人都是在遇到挫折后才开始反省自己在思维方面的缺陷,但这时的自省往往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失败的痛苦有时会掩盖方方面面的问题。

成功者的素养当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不过,卓越人士表现出来的行事方式与大多人是没有本质差异的,你会发现他们不过是作了一些最平常的判断——区别在于他提前看到了这条道路,而你只是后知后觉。因此,仅仅从行为的角度效仿成功者,我们永远都无法取得成功。

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发现,成功者与平庸者表现出的最大不同就在思维模式的区别上。平庸者经常采用并依赖于传统的逻辑思维和定式思考,甚至大多数时候用惯性思维来解决问题,不是A就是B,因为经验告诉他们应该如此。成功者却喜欢违反惯性,尽可能采用中间思维——如果两种观点相互对立,他们会提出一个可以同时解决两种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不是在A和B之间做唯一的选择。

我们发现,在现实应用中,中间思维是管理者或那些复杂事务调和者的最爱,因为他们在综合管理工作中时常要面对激烈冲突,如果从现有方案中判定优劣,选择保护某一方的利益,那么另一方利益势必会受损。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有时还会引发更加恶劣的冲突。因此,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来平衡双方的利益冲突就显得尤为重要。

柏林洪堡大学的普兰维特·奈森教授说,避免“二选一”的决定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身处充满复杂冲突的环境,人们很难跳出自身狭窄的视野与偏执的格局。但我们要想在各方面赢得持久的成功,就要克服这种障碍——思维的改造是必须闯过的第一道关卡。

他说:“你会发现所有领域的上层人士都是令人又恨又爱的‘中间派’,他们总能克服思维的惯性,并努力不执于一端。培养中间思维的关键就在于,遇到冲突问题时,从整个大背景处着眼去思考利弊,破除冲突之间的对立,从而拿出一个优秀的解决方案。”

周先生是上海一家大型商场的经理,做了十几年的零售行业,从业经验非常丰富。对于这个行业,周先生坦言,在自己的工作经历中,他认为最难解决的就是商场和顾客之间的冲突,因为人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很难说服他们。

“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商场内禁止拍照。但大多数商场为了吸引顾客,不会将之大张旗鼓地写在告示牌上。因此,经常有顾客因为不知晓规定而引来保安的制止,接着就会爆发争吵甚至是肢体冲突。结果,服务人员就给顾客留下了非常坏的印象,人们可能从此都不会再来光顾这家商场了。这种情况几乎每天都在上演,我也曾亲身经历过。”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周先生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去某家商场购物。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商场里刚刚进行过装修,很多地方都增加了动漫主题的玩偶和饰品。孩子很喜欢,就让妈妈给他们拍照。当周先生的妻子刚拿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保安便走过来,告诉他们这里不允许拍照。



这种情况在周先生的意料之中,因为他也是业内人士。所以,他悄悄地对妻子说:“这是行规,我们今天就不要拍照了。”没想到妻子并不理解,她与保安理论起来:“为什么不能拍照?你们没有任何告示说禁止拍照。”周太太的嗓门很大,引来许多顾客驻足围观。但保安的态度十分强硬,他始终就是那句话:“这是商场的规定。”


“我们是喜欢这里才会拍照的,就你现在的态度,我们以后再也不会来了,我向你保证。”说完,周太太拉着孩子就走出了商场。结果就像周太太说的那样,她再也没有来过这家商场,并且还向自己的同事、朋友广为宣传。

“这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商场,全家人的衣服几乎都是在这里买的。而且我妻子每次买了一件称心的衣服,都会向她的朋友介绍这里的衣服质量。但这次的事情完全惹怒了她,这家商场进了她的黑名单。根据著名的‘250定律’,每一个顾客的后面都站着250个潜在客户,可见商场的损失会有多大。”

商场保安和顾客之间的拍照冲突真就无法调和了吗?

周先生解释说:“如果每一方都遵循自己的思维惯性,不想作出必要的让步,确实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一年下来,商场因为拍照事件引发了很大的客户流失,这件事上了新闻。后来他们的经理终于想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专门开辟一个拍照区,将休闲娱乐的项目集中放到这里,并且建设不同的特色主题,明确地告知顾客此处可以拍照。一段时间后,顾客出现了回流,商场的形象也得到了恢复。”

这位经理运用的思维方式就是中间思维。在顾客与商场发生利益冲突时,不是坚持以往的惯例,而是向顾客的想法靠近,用一种协调与中和的方式来思考解决之道。这既不会惹怒顾客,也保障了商场的利益,最终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能经常采用中间思维的方式来解决冲突,很多问题都会有更好的局面。但遗憾的是,当冲突产生时,人们会第一时间遵循惯性思维的力量——绝对保证己方的利益——你必须服从,我决不让步。  结果,双方肯定会有一方产生重大的损失,由此互不相让,激烈对峙。这当然是我们不想见到的,因此一种妥协思维又开始被广泛地运用——无论面对什么问题,大家均各让一步,互相降低损失——这看似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实质上问题并没有解决,双方都产生了损失。

中间思维则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在不损失任何一方的利益前提下,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造性思考,寻找共赢空间。这样既能保证双方利益,还能共同创造新的模式,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沃尔玛就是一家成功运用中间思维解决危机的著名企业。在2005年,沃尔玛曾经因为碳排放量巨大而遭到环保主义者的攻击。他们称沃尔玛是人类环境最大的敌人,要求沃尔玛立刻停止危害环境的行为。一时间舆论哗然,沃尔玛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大多数人都指责沃尔玛,在当时,几乎无人帮它说话。这种情况下,沃尔玛有两种选择:

一是驳斥他人的观点,用公关解决问题,公司照常运营。

二是重视环保并拿出新的策略,将自己发展成环保企业。

在企业危机处理的惯例中,前一种策略是大多数公司选择并且一直做的:请一个公关团队,找几个好律师,花点儿钱财就可以让事情风波平静,公司照样赚钱。这种策略确实能够让公司低成本地运转下去,从而保持低价格的优势。但显而易见,沃尔玛将为此面临不可估量的声誉损失以及大众的质疑;第二种策略则可以让沃尔玛走向转型和长远发展的道路,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但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企业成本激增,利润一定会受到影响。

对于一家企业来讲,无论选择哪种传统策略,都将面临不小的损失。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保持公司的利润不受影响,同时又可以满足环保主义者的要求呢?

沃尔玛的计划是:利用对供应商的强大影响力,要求其压低供货成本,进行可持续生产。这种做法逼迫供应商不得不进行模式创新,来保证自身的效益不受损害,同时也保证了沃尔玛的总成本不会因此增加,还挽回了公众的信任,成功地修复了公司的公共关系,让沃尔玛成为行业内的环保典范,可谓一举三得。

站在对立思维的角度来看,很多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中间思维却恰恰利用了对立之间的矛盾,摆脱了对传统做法的依赖,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思路,结合现实需要研发新的方案。新方案会延续传统的核心优势,并对劣势加以弥补,在不影响自身固有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一次更好的创新。这就是中间思维的优势。如果运用得好,你会发现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而是变成了宝贵的机遇。

在传统印象中,大学教育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定义的大学:学生交高额的学费,在学校内接受面对面的教育;还有一种是函授大学:学费较低,教学方式相对灵活,不拘泥于受教育的形式,但因为缺乏当面的辅导以及学习环境的配合,学生的毕业率较低。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费尔南多出生在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个贫穷的村子里,儿时为了赚钱谋生几度辍学,虽然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因为家里尚有五个兄弟姐妹,身为二儿子的他不得不肩负起赚钱的责任。费尔南多非常渴望上大学,这是很多出生在印度的贫穷孩子的愿望。他是幸运的,因为一个叫泰迪·布莱切的人创立了名为CIDA的城市校园。在这里,学生在这里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不会再因为没有工作赚钱而交不起学费,也不会因为上学而耽误了工作。学校的办校成本也因为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大大降低了。

城市学校还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点:毕业于城市学校的学生,需要在今后的人生中回报学校,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曾经获得过别人的资助,他们必须要做知恩图报的人,把这种资助惠及他人,向未来在这里攻读大学的学生提供必要的经济资助。

城市学校的成功就源于中间思维在教育和工作之间的巧妙运用,破除了工作和读书的对立矛盾,解决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的冲突,打造了一种能同时兼顾读书和工作的学校。最后,由学生在未来提供一定的物质回报的设计,也节约了学校的成本。

记住六种思维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