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反惯性思维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反惯性思维

如何从封闭的盒子跳出来

书籍名:《反惯性思维》    作者:任白




有一位乡镇企业家是搞养殖的,生意规模很大。2010年的时候猪肉价格大涨,他便在第二年的春天多养了五百头猪,以为能大赚一笔。结果,这年春天肉价突然大跌,他损失惨重。这位企业家心想:今年跌,明年一定涨。索性再次增加养殖数量,结果可想而知,次年的价格再次下跌,他赔得一塌糊涂。


有人问他:“为什么接连两年价格低迷,你仍然大量养殖?”

企业家懊恼地说:“大家都说‘一年赚一年赔’,那些种菜的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这是经验,没想到这次吃了大亏!”

这就是典型的线性思考方式。他不去分析市场上出现的新情况,仍然依靠自己的经验来判断,结果吃了沉痛的教训。多年的经验让他产生了认知惯性,认为事物一定会按照过去的规律运转。他的头脑是封闭的,思考与判断也是闭合的。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因为某种现象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周而复始,具有某种可以判断的规律,于是人们可以轻易地总结出可靠的经验。在顺利或者成功的时候,这些经验或方法都会迅速融入我们的思维,转化为常识,形成思考的惯性。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有周期性,但却不具普遍性。如果一直使用线性思考方式去考虑,用经验的惯性来协助自己的判断,得到正确结果的概率就永远都是随机的。

怎样从封闭的盒子里跳出来,战胜头脑中的惯性思维呢?

第一,克服“鸟笼逻辑”:想问题前先问一下自己“为什么”。

在心理学上,惯性思维又被称为“鸟笼逻辑”。我们在屋里挂一个鸟笼,来访的客人便总会问你“鸟去哪儿了”,以至于最后你不得不扔掉鸟笼或者真的养一只鸟,以顺应人们的这种常识。所有的人都会下意识地采用惯性思维思考问题,当他们看到鸟笼时,都会想到这里面必然有一只鸟。

但是,如果在此之前反问一下自己呢?“为什么这个鸟笼不是装饰品?”当你能够在判断前先想到“为什么”的问题,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思考的盲点,从惯性思维综合征的保守、循旧和拘泥于常识的状态中走出来。遇到任何需要你作出判断的问题,都可以先反问自己的大脑——我为何要作这样的判断,有没有可以推翻这个判断的理由?

第二,“慢一步”和“跨一步”:作决定前让思维的惯性停下来,再重新起步。

慢一步就是退一步,就像开车降慢速度,当车子停下时,清空头脑中的思维,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没有考虑周全,有没有其他办法。如果能够慢下来,那位乡镇企业家就能观察到眼下市场的变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在高速发展中一直盯着前方——那是经验指给他的方向。

最后再向前跨一步,跳出由经验和常识组成的固有思维,超越思维的惯性,让头脑擦出更多的火花。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产生了新的思路,对问题有了新的见解。让思维停下来,是克服惯性;让思维跨前,是超越我们过去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