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第17课 动手练习图解电子报 如何用图解发现原文逻辑不通之处?

书籍名:《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作者:邢群麟



绘制一张胜过原作的图解


这一课的图解素材是网络电子报“久恒启一的教学日记”第7期(2000年8月)的文章(原文刊载于本课最后)。

这篇文章以《经济白皮书:平成十二年度版》中文部科学省及日本劳动研究机构的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对现今的学校教育与实际社会所需的人才的落差进行了探讨。

首先请看图17-1。在这一课作为范例的4张图中,图17-1最为简洁。

图17-1 学生K图解电子报“久恒启一的教学日记”

图17-1在左侧列出了有关“在大学学到的能力”的问卷调查结果——广博的素养、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理论知识、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右侧则配置了在实际社会中需要的重要能力——沟通力、判断力、问题解决与分析力、展示力以及企划力、创造力。

正中间则联结了左右两边,打出“大学教育的现况与社会需求的落差”的口号;下方的星形框中,则写着“大学教育并未契合时代及社会所需”作为结论。

这张图非常清楚易懂。另外,以大学校园钟楼的轮廓作为背景图,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表达。如果硬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既然左侧用到了大学钟楼,右侧干脆用办公大楼当背景图,两者之间的对比会更为明显。

图17-1的基本架构做得相当不错,但细节部分仍有改善余地。在右侧“高度的实务知识”这个关键词框起来的内容里,伸出3个箭头指向“在大学教育中愈加重要”这句话。但是,没有拉出箭头的“判断力”与“问题解决与分析力”也是在大学教育中日益重要的能力,因此这两个能力也应拉出箭头。

这两个能力之所以没有拉出箭头,恐怕是因为“广博的素养”一词挡在下面的缘故。如此一来,可能会导致读者误认为没有拉出箭头是有特别的含义,既然要拉出箭头,干脆将“广博的素养”放到“高度的实务知识”上面,然后五个项目全都拉出箭头,或整体拉出一个箭头。

另外,这张图里“在大学学到的能力”与“高度的实务知识”形成了对比。但是,这样的对比真的适当吗?

还有,图17-1中央部分的正下方有“IT时代”4个字,但这4个字似乎跟这张图没什么关系。之所以有这几个字,可能是因为我把《经济白皮书》里的标题“IT时代的人才,必须拥有创造力与执行力”写进了文中的缘故。

但是,仔细研究图17-1会发现,这张图跟IT时代并没有特别的关系,内容主要是表达目前的社会与大学教育的现况。其实,在绘制图解的过程中,如果判断出“这并不仅限于IT时代”,那么即使是作者写在原文的语句,也可以将其忽略。

对原作者撰写的原文存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作者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确。对有疑问的地方,请各位务必依据自己的方式思考、研究,抱持“要绘制一张胜过作者的思考的图解”的态度。

图17-2也是画得很好的一张图,这张图在一开始提及的内容并非在大学学到的能力,而是进大学读书的原因。以排名的方式表达各项目,非常清楚易懂,而且结论也明确清楚。

图17-2 学生L图解电子报“久恒启一的教学日记”

图17-3依照时间顺序绘出了从大学入学前到入学后,以及毕业进入职场工作之后的状态,表达顺序依次是进大学的理由、在大学学到的能力,以及职场所需的能力,非常清楚易懂。

图17-3 学生M图解电子报“久恒启一的教学日记”

右侧区块的各个要素组成的似乎是一个人形,这是个有趣的点子。只是,仅仅如此让人看不出其中哪一项比较重要。也许有人会觉得头部是最重要的,所以推测“广博的素养”最重要。如果这些要素有重要度的排名,那么分别标上数字会更容易了解其顺序。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还是包含?


图17-4把学校教育的现况与实际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了对比,但两者的区块大小竟然一样。让我们来仔细思考看看,以同样的大小对比学校教育与实际社会,这种表达方式是否恰当?

图17-4 学生N图解电子报“久恒启一的教学日记”

基本上,实际社会比学校教育更大,所以应该是实际社会中包含学校教育。如果我们把实际社会限定在“职场”这个范围,那也可以绘出一张学校教育与职场有部分重叠的图。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位于主要位置的毕竟都是实际社会。而为了满足实际社会的需要,各个领域的人们都做出了不同贡献。比方说,金融界为社会供给资金,法律界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而教育界为社会提供的是人才。

把两者的大小与关系画成图解的话,很明显实际社会位于中心位置。理所当然地,教育界不过是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一个单位。

然而,诸多讨论却都偏向以对等的立场看待教育与社会。本课中,图17-1和图17-4也都把学校教育和实际社会的大小画得几乎相同。与实际情况相比,显然学校教育的比重被过度放大了。

如果画成对立结构的图,那么学校教育的重要程度将几乎与实际社会相等。但是若采用包含关系,教育的重要性或优越程度自然会弱一些。

请各位记住,采用不同的关系——对立关系、包含关系或重叠关系,会让论点产生巨大的改变。

当和他人争论,对方提出对立意见时,只要用包含关系对他说:“你的反对论点是我论点框架里的一部分。”那么要赢这场辩论就容易多了。其实,许多宗教家都常用这样的方法。



图解能浮现问题点


各位看图17-1到图17-4这4张图,有没有感到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

我觉得有疑问的地方是,多数人明明说在大学学到了广博的素养,但在“所需的重要能力”中,今后需要广博的素养却又被列在第一位。

这是指大学时代习得的素养,在进入职场后却没有用吗?还是说社会需要的素养广博到连大学教育都远不能及?

我自己的理解是:虽然在大学时代可以习得一定程度的素养,但却没有学习到素养的意义,以及习得素养的方法。因此,进入社会后就很难用自己的力量继续提高素养。

那份问卷以30岁~35岁的人为对象,也许这些人害怕自己到了四五十岁时,还没有足够的素养吧。当自己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高,若没有足够的素养会很丢脸吧。

可惜大多数人在踏入职场之后,素养就渐渐变得贫乏。即使大学4年思考过许多事情,对职业与人生深入探索过,一旦踏入职场,就完全忘了人是为什么而活,开始过着上班工作、下班喝酒玩乐,然后回家睡觉,一觉醒来之后又马上去上班的生活,和朋友之间的话题只剩高尔夫。显然,对越来越失去素养的自己,也会感到这样继续下去并不妙。

事实上,把同样的问题拿来问四五十岁的人,也会发现他们基本跟三十多岁的人一样,有着完全相同的不安全感,觉得有必要习得更丰富的素养。不如这样说,由于四五十岁的人身处职场的时间比三十多岁的人长得多,因此甚至会比他们的素养还要低。



到底什么是素养?


关于素养,我有以下的看法。所谓有素养的人,就是会持续确认自己所处位置的人。

比方说,如果要思考“自己现在究竟在哪里”,就需要拥有历史与地理方面的素养。不只是人类的历史,从生物的历史着眼也很重要。如果要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存在,就需要有宇宙论的素养。而以所有丰富的素养为基础,经常发自内心反思自己生活的人,才可谓真正有素养的人。

所以,不是对形形色色的知识有着片段式的理解,而是把自己放在中心,进而探索知识的人,才能称为有素养的人。要修得素养,就要把自己当作核心,学习一切见闻。至少,时间轴与空间轴,也就是历史与地理,或是宇宙学、生物学等,都对确认自己的位置有所帮助。我试着图解“素养”而画出来的图,就是图17-5。

图17-5 为什么需要有素养?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非上学不可呢?”我以这张图为基础,向高中生或大一学生讲解之后,绝大多数人都会认同我的说法。

并不仅仅是因为人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我会反问他们:“你们活着时,每天不思考自己究竟位于何处,而是懵懂过日吗?”之所以选择上大学,是因为思考过这些事;之所以选择某个职业,也是因为思考过这些事。

相信有许多高中生心里都会想:“为什么我非得读物理不可?”或“生物这种科目,我根本一辈子都用不到。”但是,为了知道自己在宇宙或自然界中是什么样的存在,物理、地理、生物等都是必修的科目。

对商务人士来说也是一样,为了确认自己所处的位置,基本素养自不必说;为了确认公司现状与定位,也有必要拥有相应素养。如果无法了解公司的历史及公司在社会中所处的环境,怎能有办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有素养是必要的。



图解能让人修得素养


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周画一张图解给我,什么主题都可以,并让大家一起讨论这些图解。

如此一来,学生们的能力突飞猛进。为了提交图解,大家每周必须阅读并深入思考一篇关于某一主题的文章,并且要为大家清楚解说这张图解。在这个过程中,很自然地就能修得素养。

并不是只要读了书就一定能获得素养,读完书以后觉得已经记住的那种“素养”马上就会忘记,顶多只能称为“像酒精一样容易挥发的素养”。

相对地,自己曾经认真思考过的内容,哪怕只有一次也好,也会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烙印程度随着思考深度而异。所谓深度思考,其实就是探讨事物的关联与本质,因此图解也能派上大用场。

另外,在众人面前展示图解,大家会提出许多不同的意见。由于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因此借由别人的意见或疑问,能让自己有更多新发现。结果是,展示图解的场所变成了有着许多新发现、充满乐趣的场所,连我自己也能从中获益匪浅。

如果有10个人的话,除了自己的图之外,还能学到另外9个人在图解中呈现的知识。结果,在不知不觉中,每周都会有10个新知识深深烙印在自己脑中。

我建议各位也试着每周做一张图解,图解的对象可以是任何自己喜欢的主题。绘制这张图时,请尽可能把“我”这个主体放进图解里。因为想要修得素养,就要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并学习各种知识。如此一来,就能确认自己所处的位置。

如果能以那张图为基础和别人讨论,那就更好了。从中一定会有新的发现,自己的思考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图解自己的文章,才会发现思考浅薄之处


我将自己写的文章作为学生们图解的素材,但文章中整理和提炼论点的方法还是有太浅薄的地方,我因此一时陷入自卑之中。

如各位所见,依照问卷调查的结果,三十多岁的商务人士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沟通力”。依据这一点继续思考的话,把商务人士需要的能力归纳为“高度的实务知识”似乎不大正确。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家认为重要的能力并非会计或IT等实务知识,位居第1名与第4名的分别是沟通力和展示力。综合这两者,我发现应该把商务人士需要的能力归纳为“自我表达力”。

换句话说,三十多岁的社会人士最需要的并不是丰富的素养和高度的实务知识,而是丰富的素养与优秀的自我表达力。

事实上,我在大学教育现场感受到的是,学生们普遍缺少优秀的自我表达力。日本人通常比较欠缺自我表达力,不是吗?我认为其中一项原因,在于教育太重视文章,也就是写作力。

有些人认为,经常做图解可能会降低写作能力。事实上,图解能凸显出文章中存在的逻辑问题。所以,在写文章前或写完文章后,以自己的文章为素材做一张图解,是训练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以本书的责任编辑为例,他说从小学起,老师就教他“文章的结构就像一条鱼,有头(序言)、身体(正文)、尾巴(总结)”,在进入大学开始学习如何写报告之前,都没有老师好好教他文章的逻辑结构。我认为,如果能在学校多多教导图解这种表达方法,孩子们的自我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逻辑思考能力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这样图解就对了!

•  图解时,要抱着“绘制一张超越原文的图解”的想法着手绘制。

•  在比较两件事物时,要思考它们是位于同一层级,还是属于包含关系,或是处于何种上下层关系。如此一来,就能大幅度改变论点。

•  图解自己的文章也是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训练之一,文章的逻辑可以因此更为明确。

◎自己动手做图解◎电子报

久恒启一  久恒启一的教学日记第7期(2000年8月电子报)

这一回,我要介绍的是之前跟各位提过的“有趣的数据”。

当我们针对如何培育出2002年《经济白皮书》中所述的“IT时代所需的、拥有创造力与执行力的人才”,而思考学校教育的现况与实际社会需要的理想人才时,这些数据提供了相当好的参考。

数据来自《经济白皮书》,对30岁~35岁的上班族进行了问卷调查。

首先,是“进大学读书的理由”。

第1名是习得专业知识与技术,第2名是取得职业上必需的资格证,第3名则是思考适合自身的职业。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而进大学读书的。(数据出处:文部科学省“关于学校教育与毕业后出路的调查”)

接下来看看“职场需要的重要能力与在大学学到的能力”这项数据。(数据出处:日本劳动研究机构“大学毕业后的职业调查”)

首先,在大学学到的能力方面,第1名是丰富的素养,第2名是人文与社会学科的理论知识,第3名是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这显示现在的大学教育和几十年前的大学教育完全相同,一点都没有改变。

其次,调查结果显示,现在非常重要与未来非常重要的能力中,有沟通力、判断力、问题解决与分析力、展示力、企划力和创造力。另外,在未来非常重要的能力中,丰富的素养与沟通力并列首位。这让我们知道,未来对素养的需求会比现在更高。

借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的大学教育几乎完全不符合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这与现在正在社会上活跃的三十多岁的人们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产业界对以大学为首的学校教育的要求是丰富的素养以及高度的实务知识。

让学生在踏入职场前便习得沟通力、企划力与展示力等的教育,想必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份数据同时也佐证了野田一夫校长在宫城大学开设由我担任教授的“自我表达教育”讲座的目的与想法。大家的感想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