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第15课 动手练习图解报纸专栏 如何强调图解的差异化?

书籍名:《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作者:邢群麟



文字与图互为对称,让对比更鲜明


这一课中,练习图解的素材是报纸专栏文章,详见2000年12月25日《交通新闻》“交通论评”专栏的《个人与个性的胜利》,这是由日本生活设计系统公司(Japan  Life  Design  Systems)社长谷口正和写的文章(原文刊载于本课最后)。

谷口先生是知名营销顾问,我与他之所以相识,是因为他曾经应邀担任“知识生产的技术研究会”讲师的缘故。后来,日本航空(JAL)为了企业改造设置了服务委员会,我被分派到委员会事务局,面对许多状况,谷口先生为我提供了许多建议。

在这篇文章里,谷口先生配合许多案例,描述了我们的社会由“难以发挥个性的群体社会”改变成“重视个性的社会”的样貌。这个观点对思索未来的商业市场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们以这篇文章为素材进行图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图15-1,这是一张结构简洁,很容易掌握阅读顺序的图。一目了然,这张图的架构是在说明“从原本的社会转变为什么样的社会”。

图15-1 学生E图解报纸专栏“个人与个性的胜利”

这张图的整体架构做得非常好,所以我只针对几个小细节提出小小的改善建议。

第一,运用成对且相互对照的关键词,能更清楚地呈现对比。

比方说,既然左侧区块的标题是“至今(到目前为止)的社会”,右侧区块的标题就应该定为“往后(从今以后)的社会”,明确显示两者的对比。或者,既然右侧区块的标题用的是“个人化社会”,左侧区块的标题就应该定为“群体化社会”。或是用“个性化社会”与“无个性社会”这两个关键词进行对比,效果可能也不错。

把关键词换成反义词,对比概念会更清楚。

第二,应该在版面设计上力求平衡。在右侧区块中的4个角落,分别配置着兴趣、思考、感性、意志·要求·发言几个关键词。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懂,图中表达了“改变社会”“改变市场”这些要素。

使这张图看起来更简洁的方式,是将写在右侧区块左下角的“意志·要求·发言”整合为一个。要整合成“意志”也可以,“需求”也没问题。把左下角的关键词整合为一个的话,图就会很有平衡感。另外,箭头下方的“改变社会”和“改变市场”,如果删掉其中一个,图就会更加简洁有力。

然而,在没有附加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将改变市场的案例放在区块内,不容易使人了解。建议把它作为案例,放在“改变市场”关键词的下方。请各位记住,如果图解中要放入案例,要放在能让人清楚了解其所属项目之处。

左侧区块里的“个人说了什么”“个人说他喜欢什么”属于个人化社会的要素,因此应配置在右侧的区块里。

如果要让右侧与左侧以对比形式呈现,左侧也应该加入几个案例,这样就能让整体更有平衡感。比方说,放进“企业至上主义”“学校至上主义”“平等主义”等作为“重视群体性”的案例,就会清楚易懂。

这张图的基本架构已经很不错,因此只要修正这些细节部分,让至今的社会与往后的社会的对比更为鲜明,就会是一张好图解。

政坛里,经常听人说到“对比不明显”这句话。比方说:民主党和自民党的对比不强烈,以致支持率一直无法上升。再比方说:是群体重要?还是个人重要?在这种对比中,如果强调“自民党重视群体”“民主党重视个人”就能让人清楚了解两党的政策差异。图解也是一样,当对比两件事物时,只要让彼此的对比显著,就能清楚传达两者间的差别。

不过,在设计对比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其实,世界上很少有完全背道而驰的两件事,通常会呈现两者在某些部分相互交叉的结构。以本课的案例来说,无论是“至今的社会”还是“往后的社会”,都存在个人与群体两者都很重要的情况。无视其共通部分,大胆强调两者差异的图解,采用的是让对比显著的手法,但这有可能招致部分读者的反对意见。

是凸显两者差异以让对比强烈,还是强调两者共通点?我们需要视情况选用最适合的方式。



仔细研究案例


可以看出,图15-2在对比方面下过一番功夫,左右区块中,“同质的群体”与“异质的群体”这种呈现对比关系的关键词让人一目了然,绘图者掌握了相互对比的精神。既然如此,如果其他关键词也能相互对照,图解的对比就更鲜明。比如“效率不佳”与“效率佳”,“合理”与“不合理”,“有个性”与“没个性”等,大家平时不妨多多练习写出反义词。

图15-2 学生F图解报纸专栏“个人与个性的胜利”

如果要使这张图的对比更加鲜明,建议将“大众传播媒体”放到左侧,“一对一营销”放到右侧,对比效果会更好。把这一组关键词配置在左右两侧、而非上下两方的话,箭头也就无须在中间交叉。箭头交叉会让人看不清彼此间的关系,因此图解中尽可能不要让箭头交叉。

此外,这张图解下方的区块中,列出了一对一营销的案例。然而,这些案例是否真的属于一对一营销?对此有必要仔细研究确认。

东芝的健康管理服务的确是一对一营销的例子。但是,阅读咖啡厅应该不能归类于一对一营销吧?同样地,滨崎步版的手机也不能说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满足个人需求的产品。

这些案例可以说是迈向一对一营销的发展过程,但还称不上真正的一对一营销。滨崎步版的手机可以说是制作多样化版本产品的案例,也可以说是更尊重个人兴趣的商品,但不能作为一对一营销的案例,而应该属于重视个性的营销案例。本文中以此商品为例的用意应该也是如此。

此外,建议各位最好能自行寻找原文中没有提及的案例,试着将它们补入图解中,这样一来,一定能学到更多东西。比方说,在日本网站键入“一对一营销”的关键词搜索,会找到六千个以上的网页。我们很容易搜寻到这些结果,为了增加图解的知识量,除了作者原文提及的案例,自己应该再试着多研究一些案例补入图解。

相较之下图15-3的架构就不太清楚,显得既无对称也无对比。

图15-3 学生G图解报纸专栏“个人与个性的胜利”

此外,由于图15-3右下方的双线框里写着“个人·个性领导型社会”这个大概念,反而使得这张图欠缺真实感。提取关键要素的确是必要的,但是在这个例子里,却由于关键要素过于强烈,使得整张图变得空泛不真实。因此,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形时,放进一些案例是个不错的图解技巧。比方说,如果能放进几个重视个人或个性的社会案例,这张图看起来就会更形象。

图15-3的优点在于它把个性的部分表达得非常好,框内善用○、△、□等符号,以加灰色底纹的方式充分展现个性的多元化。光看到这些,就能想象到社会里充满了多彩多姿的个性。

此外,如果图15-3能够表达原本是很多个○排在一起(群体化社会),后来变化成○、△、□(多样化社会)的过程,势必能成为一张给读者留下强烈印象的图解。我觉得这位绘图者的表达手法很有品位,所以如果在结构方面表达得更为明确,图15-3将成为一张非常好的图解。



大公开!主管如何使用图解?


总评这3张图,如果在图15-1中放进图15-2的对比关键词,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另外,活用图15-3中○、△、□的表达技巧,以作为“至今的社会”与“往后的社会”的意象表达,就能完成一张完成度很高的精致图解。

这3张图都还有微调的空间,也有各自的优点。综合每个人图解作品的优点,想必可以绘制出一张很棒的图解。

我写这本书的用意,是协助大家提升以图解进行表达与思考的技巧,因此会针对细节一个个指出可以改善的地方。不过,如果是在职场中,上司或主管和下属进行图解沟通时,绝对不可以总是挑些小缺点,反而应该积极挑出每张图解的优点鼓励下属,这样一来,对他们增进图解表达与图解思考的能力会有很好的效果。

以本课为例,A、B、C分别拿着他们画的图到上司那边去,很有可能发生以下的谈话——

主管:“嗯,A君的整体结构非常不错。分成‘至今’与‘往后’两大架构,让人非常容易了解。我建议,把B君的对比关键词运用在A君的两大架构里,大家觉得如何?另外,B君的‘同质的群体’和‘异质的群体’对比强烈,一看就懂。还有,C君的表达方法也很不错。B君可以试着把‘同质的群体’和‘异质的群体’以C君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符号表达看看。”

如果会议中能像这样进行,不但容易得到共识,也能让大家觉得最终的图解采用了他们的意见。如此一来,既能提高下属的参与感,也能让下属受到更多的激励。

就算大家图解的是同一个素材,也会因人而异出现观点不同的图解。相信也存在主管自己都没想到的观点,从中有新的发现。如果有3个人参与图解,就能找到3个人的观点和意见;有10个人参与图解,就能找到10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此外,主管请大家绘出图解,以图解为基础进行会议,会议场所将成为包括主管在内的每个与会者都不断有新发现的场所,也是每个人获得认同的场所。如此一来,努力的价值、工作的价值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运用图解进行管理的主管,应该能让自己的管理风格完全变个样子。看着下属提交的数据,原本总是挑剔说“这里不行”“这里要用‘得’,不是‘的’”的上司,也能自然而然地说出“这个不错”“这里也很棒”“想法挺有趣的”。

这样图解就对了!

•  关键词可以使用成对的反义词,让它们在“语义”“词性”等方面相互对照,就能让对比显著,也更容易理解。

•  对比两件事物时,只要让对比明确,就能清楚传达两者间的差别。

•  图解的好处是容易接纳其他图的优点,运用图解进行管理,活用下属的点子,并激发工作的冲劲。

◎自己动手做图解◎报纸专栏

谷口正和  个人与个性的胜利(2000年12月25日《交通新闻》交通评论)

“个人”与“集合”

“individual”这个词,如各位所知,是“个人”的意思。其原意是“无法再分割的存在”,“individual”是由两个字根构成——“in”(不)加上“divide”(分开)。而这个世界,便是由这些“无法再分割”的最小单位,也就是个人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与“集合”本质上是不同的概念。用比喻的方式说明的话,“群体”好比是被相同大小和形状的螺丝钉塞满的四方形纸箱,性能与效率都非常好,但是每颗螺丝钉没有自己的个性,准确地说,螺丝钉不被要求具备自己的个性。

另一方面,“集合”好比是装满各种水果的塑料袋。因为每颗水果的形状都不相同,所以塑料袋的形状就变成这边凸出、那边凹陷的不规则状,不管怎么看,塑料袋的外观显出一副效率不佳的模样。可是,装在袋内的水果,每一颗的形状与口感各自不同,能够让人享用到不同水果的风味。

所谓“个人的社会”,指的就是装满水果的塑料袋,也就是“集合”的社会。

每个人的个性,个人的意志、要求或发言都能够改变这个社会,这样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聚焦于“个人”

现在,所有服务的焦点都开始朝向“个人”。市场中不存在一整个群体的“大众”,存在的是成为个人集合体的“个人客户”——这样的认知正在大幅改变整个市场。

东芝(Toshiba)运用卫星电视(broadcasting  satellite)与互联网的整合,开始为观众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观众回答10项问题之后,就能得到诊断结果,甚至还会得到推测的剩余寿命。如果登录成为会员,就会生成个人健康管理页面;填写详细的个人资料,就能获得如何改善生活的建议——这样的服务好比是网络版的顾问型医院。

虽然这一系统的发展还在初期阶段,但这是将互联网活用为“一对一个人化媒体”的好例子。

让客人自由地拿取店里的书籍或杂志,坐在沙发里一边品味咖啡一边享受阅读乐趣的“阅读咖啡厅”正受到大家的欢迎。晚上7点以后客人最多,主要顾客群是下班回家途中,想暂时脱离日常生活、享受一个人时光的人,或是想自由自在吸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的人。

在咖啡厅里的顾客,是需求各不相同的个人。相较于漫画屋,阅读咖啡厅是更接近“个人”的业种。

TU-KA  Cellular东京曾推出一款由艺人滨崎步设计的手机“A  MODEL”。手机的机体与吊饰采用了她设计的独特豹纹,来电铃声用的是滨崎步的歌。开关电源、来电或拨打电话时,手机屏幕还会出现滨崎步照片的原创标志,是100%的“滨崎版手机”。

个人会支持个人的兴趣、思考与感性。个人直接联结个人,是个人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所谓的“名人代言广告”,现在依然盛行。但单纯是因为其知名度而受人追捧,还是因为兴趣、感性而引发共鸣,这两种情况是非常不同的。

个人的胜利

个人的个性与想法在一瞬间就能改变社会与市场,这样的个人·个性领导型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数量和种类越多,最终越会聚焦到“一点”上。扩散的速度相当快,收敛的速度更快,这是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结构。而所谓的“一点”,则几乎全都是“个人”。现在这个时代,是由无数的个人集合起来,对“个人说了什么”“个人说他喜欢什么”等个人的选择表示赞同,从而创造出一个巨大市场的时代。[本文作者为日本生活设计系统公司(Japan  Life  Design  Systems)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