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第9课 留白,是我故意的 如何以留白方式完成图解?

书籍名:《图解逻辑思维一学就会》    作者:邢群麟



把共同与相异之处分开思考


第9课是以《信息焦虑》一书第6章的内容作为图解素材。

这一次,我请学生图解该章中提及“兴趣构成的网络,是通往学习的唯一途径”的内容。沃尔曼提到:只要对某件事情抱有兴趣,便可以此为起点,从兴趣自然而然延伸到其他领域。经由这样的过程,甚至能够习得高水平的知识。

书中举的例子是,对保时捷感兴趣的人,他的兴趣可能延伸到德语、物理学、城市问题或燃料化学等领域。对法拉利感兴趣的人,可能从研究意大利汽车的设计开始,将兴趣延伸至道路、阿皮亚古道、罗马的城市规划或运输史等领域。

对这两个案例进行的图解是Step  1。图解本身非常单纯,相信很容易就能让人理解。但是,要说这张图是否是一张逻辑正确的图,就很难说了。

Step  1

Step  2

这张图表达的是单纯的并列关系。但是,喜欢法拉利的人也可能对物理学或燃料化学感兴趣;对保时捷感兴趣的人里面,应该也有想要研究运输史的人。基本上,无论是喜欢法拉利还是保时捷,他们都对汽车感兴趣。同样身为汽车迷,彼此理应会共同关心某些领域。这种关系不应该用并列的方式表达。

因此,图解时的重点之一,就是把共通与相异之处分开思考。

针对这几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后,学生调整后的图解是Step  2。

在Step  2中,喜欢保时捷和法拉利的人不约而同地对物理学、运输史、燃料化学与道路有共通的兴趣。在逻辑上,Step  2比Step  1进步了许多。

但是,Step  2的逻辑依然有不足的一面。

这些例子不过是沃尔曼举出的一些案例而已。无论对什么有兴趣,最终都可能扩展到各种领域——这才是他真正要强调的核心主旨。换句话说,也就是所谓的“一点突破,全面展开”。

对法拉利有兴趣的人,并不是不能在后来喜欢上保时捷,并因此对德语产生兴趣。喜欢保时捷的人,也可能在一连串兴趣的延伸后,对阿皮亚古道产生兴趣。Step  2的图等于把这些可能发生的事情都排除在外,所以不能说是逻辑正确的图解。

但是,以Step  2为基础再继续修改的话,会变成一张把两边要素完全重叠在一起、语焉不详的图。所以,我建议把起点设为一个,也就是说,既然无论从哪个起点开始,最后都可能殊途同归,那就没必要在一开始分为保时捷和法拉利。

基于这个提议进行修改后的成果,就是Step  3。

顺带一提,原本在Step  3中,应该像Step  1一样从保时捷画出许多箭头,连接到每个领域。并且为了表示兴趣的延伸,也应该从每个领域画出箭头连接到其他领域。不过,在所有的领域之间都画上箭头的话,会使图解看起来非常复杂,所以在这张图中我们省略了所有箭头。

Step  3



分类方式能展现个性与思想


Step  3中,除了沃尔曼举出的例子之外,学生自己也加进一些例子,非常值得称赞。只是所有要素都单纯被框在一个大圆圈里,本质上跟条目式写法是一样的。

在这个例子中,似乎隐约可以看出该学生对各要素的分类方式,比方说,德语被放在德国文化旁边,物理学被放在燃料化学旁边,关系相近的要素被集中在一起。既然已经辛苦分类了,干脆试着将每个分类加上圆圈,再附上标题,这样一来能让思考更加系统。

一种粗略的做法是:把德语和德国文化圈在一起,取名为“德国精神”;把社会问题和城市问题圈在一起,取名为“德国社会”;把物理学和燃料化学圈在一起,取名为“技术”。

如此一来我们就能看出,喜欢保时捷的人可能会对和汽车有直接关系的技术领域感兴趣,或是对德国精神、德国社会这类制造出保时捷的文化背景感兴趣。

除了上述这些组合,也有其他的组合方式。比方说,将城市问题和道路、设计圈在一起,取名为“环境”。或者将设计与物理学圈在一起,取名为“工业设计”等,方式很多,而且每一种方式的逻辑都正确。

这些不同的分类方式代表了分类者的个人特质,也代表其思想。只要改变分类方式,就能画出很多不一样的图解。不满足于单一的分类方式,就能让想法更灵活、更有弹性。



填空的过程让思绪更宽广


Step  3中存在许多空白,在这些空白处填入自己喜欢的要素的过程,能让思考变得更深入。

比方说,我们在这里填入“德国统一”这个要素。如此一来,图的意象一下子就有了很大的改变,分类方式也会因此变化。试着用一些新的组合方式,可能会浮现出原本没想到的新点子。试着思考看看,能不能把德国统一与设计圈在一起?或是能不能把德国统一与道路圈在一起?

把啤酒这个要素填进去的话,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啤酒又应该跟哪些要素圈在一起呢?试着把啤酒和德国文化圈在一起,或将啤酒和设计圈在一起,又会构思出其他的点子。

所谓的创造,就是把不同性质的要素结合在一起,说不定能产生新的想法。

尽可能把啤酒和燃料化学等看似无关的要素组合在一起进行思考,说不定会有新的理论诞生。

就像在水面上滴一滴水会产生不断扩大的波纹一样,加入新要素后,图的状况也会产生变化。有时候,新创意或新发现会由此而生。

我们在看一张图时,通常注意的焦点是图本身,而不是图以外的地方。但是,在进行图解思考时,针对图以外的部分,也就是空白的部分进行思考,也是重要的技巧之一。

换作是你,会在Step  3空白部分的什么地方放进什么要素?请试着动手做做看,实际感受一下在填空的过程中,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波纹”。



留白的图解有助于会议时的头脑风暴


“填空”这种手法,也能应用在会议资料的制作上。

会议时,若是准备的资料太过详细,很容易让会议的讨论焦点拘泥在细节上面。所以不妨省略细节部分,做一张稍微留白的图解。

如此一来,与会者较能集中针对整体架构进行讨论。另外,也可能会因为想要在空白处填上什么,由此使波纹(影响力)越扩越广,从而激发新的想法或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也是一样,如果没有任何素材或草案辅助、大脑一片空白,即使邀请与会者就某一主题说出想法,大家也无法凭空产生想法。如果能在与会者面前,以图解方式呈现素材或草案,大家就比较容易构思新想法。不过,如果是用文字写成的草案,光是读完就够累人了,很难继续引发波纹效应。

不过,如果我们做的是一张有许多空白的简图,应该能引发热烈的讨论,也更容易进行头脑风暴。也就是说,善用适度留白的会议资料,能够产生热烈的讨论。

开会时的讨论如果变得热烈,大家的参与感也会更强,进入执行阶段肯定能带来更积极的影响。

对于商务人士来说,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开会。会议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事前准备的会议资料,我想这么说一点也不为过。

建议各位准备会议资料时,也试着做一张有许多留白的简图。

当初,我还在职场工作时,曾用这个方法有惊无险地渡过了好几次气氛紧张的会议。虽然说出自己过去的经验让人有点害羞,但是我必须说,利用在图解里留白的技巧,引发与会者讨论,效果真的非常好。

这样图解就对了!

•  图解,要先从区分共通与相异部分开始着手。

•  会议资料要善用留白,如此一来较能引起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