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第38页

书籍名:《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作者:计育韬






用户教育与技术方法




社群组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技术理论等,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群行为理念的社会实践活动。

1.新媒体电商,是一种典型的用户教育系统

无论是业务系统庞大的硬件制造商(如锤子手机、小米手机等),还是新锐的新媒体内容电商(如一条、差评、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玩物志等),都会反复通过新媒体的各种传播与营销手段聚合忠实用户,而且结合各类地面活动、物料分发,最终引导用户完成消费行为。

2.在线培训课程,是一种典型的用户教育系统

无论是老牌教育系统如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等,还是近两年异军突起的CCTalk等产品,都通过稳定的“讲师—课程—平台”系统运营,实现讲师、用户、平台的三方面获益,也是社会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强有力补充。

3.知识付费平台,是一种典型的用户教育系统

得到、知识星球、知乎Live等都是该领域的早期试水者,且在流量拼杀中占有一席之地。知识付费相对在线培训课程而言,形态更为灵活,学习时间更为碎片化。

此外,通过其他形式的社群组建的用户教育系统,都在积极实践着各类社群变现方法。通过多样的渠道和工具组合,无论是简单的文章打赏,还是复杂的产品开发,每个组织和个人都有机会组织社群。正如《失控》《科技想要什么》《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所言,任何一个人只需要拥有1  000名铁杆粉丝形成的社群,粉丝每年用一天的工资支持你的内容,你就可以依靠社群生活得很好。





如何把握用户阅读心理




基于用户阅读需求分析



了解用户的需要是运营者为用户提供价值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同认知层级、不同年龄段的用户以及同领域的不同用户的需要,充满差异化并持续变化。

因此,内容生产者应尽可能多频次地采用各种方式调研目标用户,搞清楚他们的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作。

心理层面:满足情绪宣泄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照顾。大部分用户阅读内容,主要是为了满足理性与感性的心理诉求。情感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具体,比如愉悦、愤怒、悲伤……总之,能让用户读完觉得心情愉悦,就是超高标准。

当然,这就要求我们:

·  找到与目标用户相匹配的情绪;

·  满足他们。

行为层面:帮助做出改变

能够引起用户做出行动改变的内容,才是用户更深层的需求。因为这方面的内容,才能在信息泛滥的海洋中突破知识边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能引起用户思维或行为的改变的信息,才称得上“知识”。这类内容最早系统地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

如果你现在的工作有机会帮用户实现他的理想、抱负,提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就持续给他提供改变思维或行动的内容,这就是最高标准。

这落实到行动上,须做到以下两点:

·  找到目标用户成长的障碍;

·  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动作:提供“交付场景”

所谓的用户需求被满足,其实对用户而言,就是“获得某个东西”的场景。因此,运营者就要提供“送出那个东西”的场景。所以,把有价值的东西交给用户,是我们接下来的关键动作。

以情感类话题为例,如“只会让你喝热水的男友该不该要”,写到最后,用户必须获得调教不懂事男友的步骤。

再比如技巧类问题,如“公众号创意banner如何做”,那就给出制作流程,让用户能够按照指示独立实操,真正做出一个成品。

交付感,是检验用户体验的核心标准之一。



基于用户阅读路径分析



从微信官方的数据可知,现在公众号阅读的来源渠道分为:公众号会话、好友转发、朋友圈、历史消息、看一看、搜一搜和其他。

从接收的动作上可分为以下3种。

1.偶然刷到的——朋友圈

这类内容通常随机性较强,但是在朋友圈出现的内容,往往承载着传播的重任。大多数是新闻类、热点类、炫耀类的内容,核心关键字是“晒”。

2.朋友直接发给我的——好友转发

这类内容通常采取定向交流的方式,有明确的主题与交流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内容上侧重观点类内容和引发用户讨论的内容。这类内容的核心关键字是“聊”。

3.自己主动搜的——公众号

不论是搜某一个号,还是某一个话题,都是在寻求建议和方法。因此,如果你在选题阶段,选择优先提问型内容,会有不错的效果。很多时候,一个好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正如苏格拉底那句话——“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别人提问”。



内容输出的3个基本原则



原则一:大众级创作而非自我陶醉

所谓大众级创作,内含两个隐性要求:1.从目标读者的角度出发;2.远离“自娱自乐”。从本质上区分是不是大众级创作,要判断内容是写给别人看的,还是写给自己看的。

原则二:逻辑性输出而非拘泥于文笔

小学生才重词藻,成年人只看逻辑。在内容产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要围绕主题创作,而不能兴之所至,围绕着细枝末节或者表达方式无限延伸,这就得不偿失了。

原则三:系统性规划而非临时起意

要站在行业高度思考内容的整体产出,而不是“东一棒槌,西一榔头”地凑选题。很多作者都是创意型选手,包括早期刷爆朋友圈的爆款文章,大多数是创意取胜。但是将长期的运营工作寄希望于灵感或者创意,成本是相当高的。

比较合理的方法是:先做对事——明确方向,再做对的事——稳定提供解决的办法。这样,日积月累,很容易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常见用户阅读心理及应用



原理都是相通的,关键是找出适合自己应用的场景。

1.相信权威:成功了说什么都对

对于同一个经验结论,权威人士说出来更容易让人信服。借权威人士的口说出你的观点,以此增强内容可信度,从而加深用户对内容的印象。当然,不能编造名人名言,否则只会给内容增加风险。合适的做法是日常多积累和自己领域相关的名言金句。虽然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很突出。

2.到手才踏实:收藏了!get了!下载了!

交付动作最简单直接的就是送东西,也就是用户在阅读了你的信息后,有非常明确的价值预期。从内容上来说,这些信息大多是教程类、案例类、资源类、清单类的内容。用户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体验非常简洁、直接、高效,可获得非常强烈的满足感。

比如“10个可商用的图片网站快收藏”“20GPPT模板资源免费送”“500部电影资源免费领”之类的。但是,切记“免费的东西慎重给”,最好用心设计交付环节,延长用户对这个免费礼物的刺激感。另外需要注意,应充分核实那些免费资源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3.渴望尊重:你别让我仰视你

人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尊重。其实众所周知,在诸多文章背后,是一些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人。很多企业新媒体者在运营官方账号时,总会拘谨生硬地给自己戴上“公司Logo脸”,生怕对方知道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其实,没有人喜欢冷冰冰的机器,所以运营者真实的情绪显得尤为重要。

聪明的运营者不会让用户处于劣势位置,更不会让个体仰视机构。不平等的交流位置,势必导致不真实的沟通。当然,企业运营的人格化不一定意味着逗趣、卖萌,而是通过构建各种平等的交流场景,将企业的友好态度顺利传达给用户。

4.举手之劳:我卖你人情,顺手的事儿

企业运营者很少会对用户开口说“求帮忙”。能做到和用户平等交流的企业运营者,已经步入优秀行列。有些企业运营者姿态放得更低,和用户去聊、去玩、去交朋友,结果企业端名利双收,例如微博上的海尔、微信上的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