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乐读文学 > 科普学习 > 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第6页

书籍名:《硬核运营 : 技术流新媒体养成》    作者:计育韬


引导关注

微信图文顶部经常会出现“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之类的引导语。从用户关注流程来讲,这确实是步骤最简便的方法。但是从位置来看,用户刚打开一篇图文,就看到让自己关注的引导语,会感觉很生硬。

如果要引导关注,那么有两个建议:一是做好设计,提升品牌格调;二是给出关注理由,让用户产生价值感,委婉一些的理由如“点击成为1%幸运儿”,较直接的理由如“点击领取99元运营大礼包”。

slogan

对于图文开头的广告语设计,运营者要考虑两个维度:其一,企业是否已有广告语,通常体现在公众号的企业介绍;其二,单篇图文背后是否有稳定且持续输出的价值观,也就是单篇图文是否归属于某个固定栏目,而该栏目是否已有了slogan。

如果都没有,那就需要结合上面两个角度重新设计。举几个不错的例子。

“除了干货,其他什么也没有”——JZCreative

“读Linked  In,有干货,更有态度”——LinkedIn

“洞见·价值·美感”——大家

品牌图

一张有趣且突显格调的品牌图,通常承载着企业的品牌形象。在设计图片时,最好与slogan相结合,采用动态图,因为在形式上动态图优于静态图。在设计风格方面,可参考成熟的商业类、时尚类的新媒体或杂志。

内文封面

如果品牌图设计比较复杂,则可多从内文封面上下功夫。此部分图可直接沿用文章封面,也可重新挑选。首先,核心原则是“应景”,图片能够承接标题的意义或者场景。其次,符合比例协调、画质清晰、无版权风险等图片使用基本规范。

信息栏

图文制作或来源等信息,可以放在文首或文末。如果涉及的人员或信息较多,需占3行以上,那么建议放到文末。常用的信息栏目有:出品、来源、作者、编辑、排版、插画、创意、校对、采访和音(视)频制作等。

此部分内容除了能给予创作者应有的尊重,也可以增加文章的专业性。

前言

在一篇独立内容的正文之前,可以加一段推荐语。这时可以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表达你对文章的理解或者关键信息点。这段话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读者更便捷、更清晰地理解文章,让用户快速形成一种预期。

特别是对于转载的文章,尤其建议运营者养成写前言的习惯。这可看作在外来文章和本平台用户之间,架起一座熟悉的桥梁。在写前言或推荐语时,要琢磨这几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转载这篇?这篇文章对我的用户有什么意义?我的角度是什么?我可以做得更好吗?

正文

正文是一篇作品的“核”,它蕴含着创作者的“魂”,读者更愿意看一篇“有生命力”的文章。

处理正文的时候,其实是考验编辑的“同理心交叉处理”能力的时刻。也就是在保证内容原意不变的基础上,将内容重新分段甚至删节和修改,突出想传达给用户的关键信息。

这部分的难度很大,原因在于很多优质作者在产出内容时,自身的专业背景及环境会把他置于较高的位置,然后他习惯性地用自上而下的视角表达,导致一定的阅读门槛。这时,普通用户即使知道内容有价值,也会被很多琐碎的知识点、生僻的专业词等吓退。随之,这篇文章的后期传播或转化都会受到影响。

在作者思维和用户思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搭建一个顺畅的阅读场景,才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在具体实操方面,笔者提供一个上手模板及若干建议(如图2-2所示):

图2-2  正文样式



·  正文用15号字(合理区间为14~16号);

·  字体(微软雅黑或Optima  Regular);

·  正文字色#3f3f3f(更柔和);

·  加粗字色#000000(更突出);

·  注释字用13号字(合理区间为12~14号);

·  注释字色#888888;

·  两端对齐(模块化);

·  页边距16mm(图文左右留白);

·  段后距5mm(图文上下留白);

·  行间距1.75mm(多行文字留白);

·  字间距0.5mm(单行文字留白);

·  手机1屏内,文字2段以上;

·  手机1屏内,重点句子为3句以下;

·  手机1屏内,颜色不超过3种(黑、白、灰除外)。

然而,最终图文样式会因用户手机尺寸及系统设置的差异,产生些许偏差。所以在排版时,运营者需优先考虑两个原则:

第一,从大方向来说,要以微信公众号后台“用户分析—用户属性—机型分布TOP10”中,用户机型最多的那一款作为版式设计的依据;

第二,从具体细节讲,优先考虑手机屏幕尺寸较小的用户,特别是当遇到转行时。

分割线

抛开传统的、单调的横线,或者与文章风格不统一的欧式花纹或GIF。其实,分割线的目的很简单:划分前后段落,让结构清晰,甚至调整用户的阅读节奏。小标题和配图也有这方面的作用。

最简洁的分割方法是给文章内容排序。比如,用“1.  2.  3.  4……”或“一、二、三、四……”具体用不用或者用哪种,都要根据具体内容确定。另外,比列数字还简单的方法,就是前后文之间多空几行,形成明显的留白,这也能起到分割的作用。

不过,我建议用更专业的方法操作,即定制品牌独有的分割线。可以通过第三方编辑器或者一些智能设计网站完成分割线的设计。分割线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数字+线条”,也可以用“logo+数字”等。

音频

音频内容更适合3类场景:早间新闻读报、晚安美文电台、人格化形象打造。

在制作原创音频时,最好加上专属的片头、片尾,不要放弃品牌露出的机会;在上传音频的时候,标题设置要巧妙,确保图文能展示完整。

视频

短视频无疑是未来承载内容的最佳方式之一,要抓住这个趋势。现在大众在微信图文端观看视频的习惯还没养成,因此不适合10分钟以上的视频。

就插入视频而言,需注意平台官方现行的规定:第一,用户在公众号后台上传的视频,不能超过20M;第二,超过20M的视频需要通过腾讯视频上传后添加,或者通过添加视频详情页链接以及公众号文章链接插入视频;第三,视频时长不少于1秒,不多于10小时。

小标题

小标题的设置,对文章的结构层次有巨大的作用。对于部分自主意识较强的用户来讲,通常的阅读过程是点击文章标题,然后快速从顶部滑到底部,通过小标题掌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最后结合阅读量、点赞数及留言水平,倒推“文章是否值得花时间细读”。

因此,我们对小标题的要求很高,除了能直观表达出作者的写作逻辑,还要用小标题为后面的正文内容做铺垫。所以,小标题可以是所属部分内容的总结,也可以是其中打动人心、引人注目的金句。

配图

前文提到图片的基本使用规则,在此不多赘述。这次针对“文章是否一定要添加配图”,集中探讨。正因为“一图胜千言”,所以在意识层面,我们提倡多使用图片。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问自己:第一,配图是否让内容更好懂;第二,配图是否让阅读节奏更顺畅;第三,配图是否在视觉上更美观。然后培养审美,建立自己的图片库。

图片注释

关于图片注释,除了图片的信息介绍,如来源、版权、作者、名称、含义、时间、人物等;还需要结合上下文内容,通过一些符号或emoji表情,如▼、▲、  、  等,标出图片对应的位置。

end

正文的最后,可以给出一个“end”或“完”。这并非是强制性要求,但当正文后面还有其他内容时,这个“end”就起到了分割线的作用。

版权声明

这部分的内容,建议放在“end”之后。不论是原创声明,还是转载声明,关键要把信息写清楚,比如:文章来源,作者是谁,版权归谁所有,我们的发布是经过授权的,如需转载请联系某平台或某人。如果文章有删节,那么也需要做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