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心理学的诡计

乐读文学 > 古典文学 > 心理学的诡计

第2页

书籍名:《心理学的诡计》    作者:万宇峰

  第十一章
  谁都会做的心理狡辩
  ——人际博弈中的心灵推脱
  1为什么我们总是将责任归咎于别人.
  2为什么我们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3为什么我们总是给自己找借口.
  4为什么选择越多我们反而无所适从,
  5为什么我们总是心存侥幸
  6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发牢骚
  7一块石头为什么可以卖到天价
  8同样的钱为什么感觉不同.
  9为什么我们喜欢倾吐苦水..…
  第十二章
  练达人生的心理智慧
  ——帮你战胜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1发财的都是些有心人..
  2真正的冒险不是赌运气
  3既有安全感又要有危机感
  4.人际交往需要“心理气泡”
  5有时我们需要夹着尾巴做人
  6做乌龟胜过做刺猬
  7甘傲老二并不是什么坏事.
  8生活需要恬淡的心态
  9别把别人当成自己的镜子.
  算命先生为什么说得那么准
  在!E1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一些看手相、面相的算命先生,即使是在现代化的都市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在立交桥下、公园门.Ll、人行道边,看到算命先生的卦摊,而且为这些算命先生捧场的人也不在少数。
  虽然有时候人们明知其是迷信,有“蒙人”的嫌疑,但还是有不少人乐意通过这种方式来预测自己的运程。而且很多受过算命先生“指点”的人,都会被算命先生未h先知的预见力所征服,觉得算命先生说得非常准。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算命先生真的能够洞察过去,预知未来?
  心理学家对算命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算命先生之所以能够说得如此之准,其实只是利用人们的一种“自我求证”的心理,把人们引入到自己的“陷阱”之中而已。
  算命先生往往善十观察人们的心理,并懂得利用这些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算命先生向被算命的人提出的问题往往都是语意不明确的,因为语意不明确的问话,往往容易让人们向自己认定的方向去推测和想象。
  例如有时算命先生会问:“你家门口是否有棵大树?”如果有,你就会认为他果然能掐会算;如果没有,他会一本正经地说:“哦,没有最好。”好像他原本便希望没有这棵树。有时算命先生会说:“你这个人和水是比较有缘的。”这样的话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很多联想。如果你的名字中有个“水”字或者带有三点水的偏旁,你便会想:他怎幺知道我的名字和水有联系呢?如果你是在水利部门工作,你也会很奇怪:他怎么知道我的工作和水有关呢?如果你家附近有条河流或池塘,你同样会吃惊:他怎么知道我的住处旁边有水啊?如此等等。不用算命先生说出些什么,你自己已经联想了很多。
  人们都有一种“自我求证”的心理,当其受到某种暗示后,大脑中会立刻浮现出一系列与此暗示有关的内容。因此,当听到算命先生说你“与水有缘”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把自己一切与水有关的经历或事物都找出来,来证明自己确实与水有关,甚至会把自己某一次游泳时发生脚抽筋的事都联系到这里。因此,你会觉得:真是神了!他怎么知道我的命和水有缘呢?
  算命先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向人l'1’1提供一些模糊的信息,让人们自己去求证,以使信息的模糊性具体化,让被算命的人觉得他们真是神机妙算,可以洞察天机。而事实上这一切却是被正在算命的人自己“算”出来的。
  “算”术高超的算命先生往往都是善于设置“心理陷阱”的高手,他们能够从很多细节中发现和总结有效的信,自、,抓住被算命人的心理,在询问以及对话中对被算命人进行不动声色的暗示,使其主动钻进自己设计好的“陷阱”之中。例如,算命先生总会告诉被算命人要心诚,“心诚则灵”,这其实就是对他们的一个肯定性的暗示,让其对自己持赞同的态度。在产生信任的前提n被算命人的思路就容易顺着算命先生的某种提示越走越远。并在算命先生提出的一些模糊性问题下,努力进行回忆与联想,主动证明这些话的准确性。
  “自我求证”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而算命先生恰恰是巧妙地利用『i袁一点,达到了自己骗财的目的。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就不会轻意被那些算命先生的“伎俩”所迷惑了。
  2为什么别人的红包要诱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
  甲、乙两个工人在一个工头手下干了整整一年,到年底的时候工头为了奖励他们,分别给甲和乙每人发7一个红包。甲、乙二人很高兴,打开看到自己红包里装着1000R钱。然而却不知道对方的虹包里装着多少钱。
  这时工头对甲、乙二人说:“红包里的钱,要幺是1000元,要幺是5000元,你们如果愿意跟对方换红包,我可以给你们当来公证,但是,你们每人要给我100元的公证费。”
  甲心想:假如我跟乙交换红包,若他是1000元.我就相当于亏了100元公证费;如果他的红包是5000元,扣除公证费100元,我还净赚1900元.而这两种可能性各占50%。和乙交换是划算的。
  而乙的想法跟甲一样.也觉得换红包是划算的。
  于是,甲、乙二人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愿意换。”
  工头露出一丝狡诈的微笑说:“真的愿意?”
  “愿意。”两个工人毫不犹豫地说。
  结果,当甲和乙把红包换过来一看,才知道自己上当了。他们谁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3000元的红包,还不得不各自给工头1  00元的公证费,而工头正是利用这样一个小小的伎俩,又从两个工人那里榨取了200元钱。
  为什么工头可以轻易地使两个工人上当受骗?难道是甲和乙的推理有误?
  其实,这是一次工人和工头互动的心理博弈,局势在变换,而双方的思维也应该随其变化,如果不能够敏锐地洞察局势,就很容易遭受失败。
  一开始的时候,工头提出他们的红包或者是1000元,或者是3000元,问他ffJ是否愿意交换,这时,甲和乙的推理分析是没有错误的,因此他们都选择了愿意交换。而此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既然甲愿意交换,那么乙就应该意识到,甲的红包里肯定也是1000元,否则他是不会愿意交换的,这样的话,就代表两个人的红包都是1000元,交换没有任何益处。而甲听到乙说愿意交换时,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两个人都够明智的话,则应该在工头第二次问“是否愿意”时,选择拒绝交换,这样他们就都不会受到损失。但是因为他们过分渴望得到对方可能拥有的3000元的红包,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最终被工头“算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待和考虑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策略思维,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会利用某种惯性思维或者心理误区而引诱其上当受骗。谁都难免有一叶障目的时候,当人的理智和冷静被其他具有诱惑力的东西(例如名利)扰乱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别人的陷阱。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钱财”二字总是会牵扯着人们的心理,特别是在人们发生利益冲突的时候,它就会像一团烟雾容易使人们的头脑变得模糊,甚至失去理智,被别人所利用。俗话说:“利字头上一把刀”,如果总是觉得别人比自己获得的多,就难免利令智昏,考虑和分析问题时就不够冷静,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奖购物,或者花样繁多的抽奖活动,往往会抓住人们贪图小便宜的心理,把人们引诱过来,使其为了获得一些极具有诱惑力的奖品而支付一些费用,结果却并没有得到所谓的大奖,即使获得大奖,却也会发现它并没有那么大的价值,最终落个上当受骗的结局。
  人生如博弈,如果你与对手的行为相互影响,那么彼此之间就会构成一个博弈局势。身处博弈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你运用策略思维来选择行动,避免落入别人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