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如何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乐读文学 > 外国小说 > 如何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第3章 采用交叉视点,锁定“原因”

书籍名:《如何用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作者:柏木吉基



前面介绍了如何用平均值和标准差等指标来“计算每月平均销售额”“比较每家店铺来店人数的波动”等。此外还介绍了如何在此基础上从某个维度对大小、比例或波动等进行比较,划定对象数据的范围,锁定问题的关键。

那么,从这些指标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不过是现有数据范围内的结果或者现状。进一步分解销售额的构成要素,对每种商品、每个店铺、不同月份等进行深入研究(分解),能够更进一步锁定具体的问题的关键。不过其结果仍然不过是“更为细致的现状”。

在实际工作中,我遇到的很多情况是:虽然通过数据分析细致入微地了解了现状,但到锁定原因的阶段,却又用突兀的主观见解来代替客观事实。“这一步也能展现出客观根据就完美了”,像这种令人深感惋惜的例子屡见不鲜。

通过在日产工作的经历,我切身感受到,接下来的这一步能否用数据说话,会导致后面的工作方法截然不同。因为人们对其认可程度完全不同。尤其是如果在某个关键点突然变成定性的主观逻辑,原本连贯的“故事”就会戛然而止,整个分析也会变得苍白无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正确了解现状作为第一步确实非常重要,但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一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锁定导致该结果的原因,为解决问题而采取必要的措施(行动)。然而很多运用数据的过程,其实都没有超出了解现状这一步。那么为什么无法从了解现状的阶段继续走下去呢?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维被限制在销售额、来店人数等单个维度的范围之内。不摆脱限制,就无法跨出了解现状的范围。假设使用平均值、标准差来把握“XX  商品的销售可能存在问题”的现状,或者将其锁定为问题的关键,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考虑“为什么  XX  商品的销售额会下降”。

再接下来,除了销售额以外,还必须关注有可能影响销售额的种种原因(驱动因素)。例如可能包括产品、客户服务、宣传促销、价格政策等。知道了这些因素中有哪些影响销售额、哪些并无影响,说不定就能够锁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