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乐读文学 > 文学理论 > 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具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你读

书籍名:《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作者:樊登



在机场书店的屏幕上,你可以看到很多“大师”讲课。他会说,你只要学会放下,这个企业就能更好地发展。接下来,他们会给你讲很多“放下”的案例,马云怎么放下,李嘉诚怎么放下……听完以后,你就心潮澎湃,因为你会受到影响,觉得放下真的很重要,以前都没想到自己可以放下这些事。

这种知识是简单的归纳。有一本书叫《从优秀到卓越》,还有一本书叫《基业长青》,作者都是吉姆·柯林斯,他追踪了很多大企业的发展沿革,总结出来这些大公司为什么成功,最后在书里面一一列举,供大家参考学习。

与之相对,塔勒布这个人就特别较真,他追踪了同时代的作者列举出来的所有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发展轨迹,最后发现各家表现差不多。

很多过去所谓的好公司慢慢地不行了,而坏公司慢慢地好起来了——只要时间拉得足够长。所以这类书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呢?是典型的简单归纳。

实际上,塔勒布的观点是,它们共同的、最重要的核心并不是外在的一些表现。领导人强势与否,团队士气如何,有没有开放的论坛,都不重要。塔勒布的结论是,主要看这些公司的反脆弱性是否足够高。

这些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的反脆弱性,这才是成功的关键。所以,当你读了一些有科学逻辑,包括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书之后,你再判断一本书的时候,就能看到这本书是不是能够说服自己。

每年有那么多的新书上市,到底该看哪些?我有时候选书也很痛苦,比如名人写的书、海外畅销书、长期在图书排行榜上的书,都是评判标准。所以我认为,抛开这些外在的光环,好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标准就是科学性。

但任何时候,任何人,包括我在内,都不应该追求极致的科学性,因为这世界上没有极致的科学性。我们应该看这本书或者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在朝科学性的方向做努力。

现在咱们回过头来看“樊登读书”讲过的所有书,你会发现,其中也有很多书是简单归纳型的,但前提是,在当时的科学背景和时代特征下,这本书归纳得不错。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种书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呢?就是有智慧的人所归纳出来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这就够了。作者不需要论证,只负责把智慧呈现出来。

再比如日野原重明的《活好》。我讲这本书的时候,就跟听众说得很清楚,这书没有科学性,但是值得读。因为作为百岁老人的作者不是科学家,他不需要建立一个学派,不需要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他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心得拿出来跟读者分享。读者读下来有感悟,有收获,就可以了。

所以在科学性之外,我们也应该关注评判图书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这本书是不是具备建设性,就是读完了以后,你是不是有感悟和启发。

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什么叫建设性?联想一下行车导航。我们开车用导航指路,这和你老婆(老公)指路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老婆(老公)指路,她(他)一定是确定自己知道正确路线的——你不按她(他)指导的路线走试试?她(他)一定会生气,告诉你说爱走不走。然后生气了,不给你导航了,彻底罢工。所以,这种导航就缺乏建设性。

行车导航的特点是什么呢?假如你走错了,它会说“重新规划线路”,让你在“前方路口掉头”。假如你不掉头,它会继续重新规划路线——想方设法为你找到接近正确路线的方向。

一本好书也是这样。它一定是在试图帮你从痛苦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中,探索出一条好的路径,让你能够看到希望,看到解决的方向。基于这样的原因,像《经营者养成笔记》《活好》《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样的书,虽然不是科学的,也不一定符合理论体系,但它是经验、智慧,是建设性的东西。

这种书的讲解方法和科学性的书的讲解方法可能不一样,但整本书一定是说明了具有建设性的道理,这类书是值得选、值得讲的。符合以下三点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意义、行动和改变,如果三者有其一,我们就说这本书是具有建设性的。综上而言,科学性和建设性是我选书的基本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