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文学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乐读文学 > 哲学心理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第十六堂课 萨姆纳老师主讲“社会群体”

书籍名:《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    作者:仲英涛



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  1840-1910)

萨姆纳,美国第一代最著名的社会学家之一,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讲授社会学课程的人,曾在牛津大学、日内瓦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攻读神学、社会科学和语言学。186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66年在该校执教;1869年任基督教圣公会主事;1872年回到耶鲁大学任政治学和社会学教授;1909年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代表人物。

“同学们好,很高兴见到大家。我是萨姆纳,接下来的这节课,将由我来给大家讲解关于社会群体的知识。”他是一位神情矍铄的老人,眼睛比小伙子还要闪亮。他穿着轻便的衣衫,显得干净利索。

“我要说,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群体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主题。”萨姆纳说,“人为什么结群?群体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群体,它们有怎样的结构,有怎样的功能?在群体活动中,个人会受到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回答的。”

同学们望着萨姆纳老师,专注地听着。



社会群体的含义及特征


萨姆纳清清嗓子,“群体有着非常广泛的含义。我们说,在日常生活中,但凡按照某一特征而划分出的人的集合,都可以称为群体。大家说,它的含义是不是相当丰富?”

“是!”同学们说。

“我们要注意的是,群体有的是现实存在的,比如家庭、班组等;有的是假定的,像工人、学生、旅客、观众……”萨姆纳说。

“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一个女生问道。

“嗯,”萨姆纳说,“现实群体中的人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相互作用;而处于假定群体中的人们,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彼此间可能没有什么接触、互动。”

他停下来,过了一阵儿才接着说:“我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群体是不是一定数量的人的集合体?”

“是啊!”同学们说,声音很齐。

萨姆纳老师点点头,说:“那么,我要问了,是否所有的人的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呢?”

陈艳歪头思索片刻,试探性地回答道:“是吧?”

大多数同学也都这么认为,但是已然不确定了。

“答案是否定的!”萨姆纳笑着说,“什么才是社会学中的社会群体呢?它是这样一种集合体——某些成员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他们进行共同活动,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群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别。所谓广义的社会群体,是指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具有一定结构形式的、所有人类共同生活的集合体。对此大家能理解吗?”



谭日辉老师评注


广义的社会群体,指社会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具有一定结构形式的、所有人类共同生活的集合体。

“老师的意思是,像家庭、邻里、朋友,都属于社会群体?”一个同学说。

“对,”萨姆纳说,“不过你所说的这些,都是初级社会群体,它还应该包括那些次级社会群体,比如政党、社团、社会组织,等等。”

“什么是狭义的社会群体呢?”一位同学问。

“像家庭、邻里、朋友群体……这些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或小群体,便是狭义的社会群体。”

同学们点点头,以示自己完全明白。

“那好,”萨姆纳说,“现在,我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像火车上的乘客、电影院里的观众……这些也是社会群体吗?”

“是!”一些同学说。

“不是!”另一些同学说。

还有一些同学什么也没说,拿不准该是哪个答案。

“我说,这些都不属于社会群体!”萨姆纳说,“理由是什么呢?因为社会群体不是简单的集合体。火车上的乘客也罢,电影院里的观众也好,都只是临时的聚合,不能称作社会群体,而只能称为偶发性社会聚集体!”

张梓心想:不错,他们仅仅是处于同一领域,相互并不发生联系,也没有相似的个性特点。他心中一动,问道:“老师,像民工、老年人、青年人、大学生……这些属于社会群体的范畴吗?”

“问得很好!”萨姆纳说,“你所说的这些统计群体,也不是社会群体。我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原因就是,他们仅仅是因为某种共同的特征,而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我们顶多笼统地称其为群体,但这并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群体。”

“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握社会群体的内涵呢?我认为,需要认清社会群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张梓想,对于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把握呢?

“第一,成员之间有联系的纽带及经常性的社会互动。”萨姆纳说,“社会群体是什么?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的集合体。我们说,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而言,成员间都存有相互关系,且非常明确。”

陈艳微微点了点头,想道:是这样的、只有存有明确的相互关系,成员之间才能稳定、持续地交往,才能构成一个群体。

萨姆纳继续说:“在群体成员之间,保持着互动关系,且是持续性的、长久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互动是转瞬即逝的,能形成社会群体吗?不能,对不对?群体互动关系的形成及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他瞅瞅大家,说:“第二,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期待,也有共同的行动能力。人为什么结成群体呢?因为人的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他人。结成群体后,通过有效的合作,个人的目标才容易达到。也就是说,共同的合作期望使人们走到一起并结成群体。”

张梓问道:“老师刚才提到共同的行动能力,是否指成员能够作为一个群体行动?”

“不错,”萨姆纳说,“只有作为一个群体行动,才能保证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群体。”

是这样啊!同学们缓缓地颔首。

“第三,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群体意识。”

“什么是群体意识呢?”陈艳问,“是否就是一种群体归属感?”

“正是这样!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与彼此交往中,社会成员会形成这样一种思想感情:关心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意与群体荣辱与共。这便是群体意识。可见,它对群体的巩固及发展有重要意义。”

同学们欣然接受,觉得自然如此。

“社会群体的第四个特征,是它有着明确的群体规范。社会所通行的一般准则以及那些仅为该群体所特有的要求,都是群体规范。无论是成文的群体规范,还是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它们无不制约着群体成员,或内化为群体成员的习惯,从而保证群体成员步调一致。”
说到这里,萨姆纳停下来。当大家以为群体特征已经讲完了的时候,他又补充了一点:“社会群体有一定的群体边界,一般以身份确认及成员从属为准。然而实际上,确定群体边界的是群体认同感,是相互依存的权利、责任及义务。”